区块链加码时间银行,预存“公益时间”让“好人有好报”终于实现?
文 | 华商韬略 曹谨浩
11月20日,支付宝最新上线“时间银行”服务功能。
从即日起,南京建邺桃园居社区志愿者们可以在支付宝里存储公益时间,为自己兑换养互助式老服务。
而“时间银行”的一大亮点在于,此功能的运行成功搭载了区块链技术。而借助此项技术,支付宝的“时间银行”服务可以有效防止信息丢失或被篡改。据透露,未来这种方式将推广到全区,更多社区的“时间银行”也有望搭上区块链的顺风车。
这也是自“蚂蚁森林”、“相互宝”之后,支付宝在社会公益板块又一个标志性举动。
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由1980年伦敦经济学院的资深研究员埃德加·卡恩首先提出。
按照当前互联网思维理解,可以看做“时间共享”。
目前,北美、欧洲和亚洲23个国家的300多个社区的企业都采用了这个系统。每个参加者工作的时间或接受服务的时间都将按小时被记录下来。
但在中国,“时间银行”有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它正作为一种互助养老新模式开始蓬勃生长。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后,志愿时长可以存入“银行”,未来也可以为自己或者亲人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北京、南宁、南京、重庆、成都、遵义等多地各社区正在试水。
但时间银行的实际应用也遇到一些问题,由于“时间银行”采用的是类似于银行金融系统的运营模式,涉及到存入、取出、兑换、储存等诸多环节。特别是应用到互助养老方面时,因时间存储和兑换的周期长,经手机构多,容易在记录过程中发生错误甚至遗失。
加之志愿者流动性大,迁离当地后,数据也面临多地流转、通兑等问题,“时间银行”一直局限在小圈子内,没有走出社区范围。
其实早在2012年,南京就开始在多个区推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制,虽然在七年时间内制度不断完善,但因为技术上的管理难度,迟迟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
纸质记账难以满足跨区域、长时段的管理需求
2008年,自称日裔美国人的神秘人物“中本聪”发表了区块链系统的论文,描述了一种被称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加密算法。第二年,他就发布了首个比特币软件,并正式启动了比特币系统。
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货币系统,比特币几乎不需要线下机构就能完美运行。每一个通过互联网交换信息的比特币节点在加密技术基础上都能做到彼此相互信任、相互验证,以极低的成本架设了一个跨越全球且满足几乎所有存、取、转、找零、兑换等功能的货币体系。
近些年,虽然比特币的炒作之风日益盛行、乱象丛生,但作为底层技术的区块链技术前景却越来越被看好。很多行业开始借助其数据无法被篡改,降低信任成本的优势,完善现有的数据系统。
此次支付宝以区块链技术赋能“时间银行”,正是结合了前者的技术优势与后者类金融的运行特征,直击我国养老问题的痛点。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2.49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7.9%,养老成本逐步提高,仅靠专业服务人员已经捉襟见肘。
随着全国各地的“时间银行”模式养老社区被搬上区块链,支付宝可以在现有运营成本的条件下,快速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时间银行”体系,且无论多久都不会因为某个管理社区的问题而不认账,从而大大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降低养老系统成本。
区块链+时间银行,让“好人有好报”不再是一个玄学色彩的远景,而是一个严谨运行的大数据体系。此外,除了互助式养老,这个体系还可以应用到更多公益领域,未来潜力难以想象。
子女在广州参加养老志愿活动,让千里之外父母在老家贵州享受志愿者服务;今天在北京参加志愿者活动积累的“功德”,三十年退休后在海南兑换成“志愿者服务”……
搭载着区块链的东风,“技术改变生活”不再是空话,未来就在眼前。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