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磨刀”炼成“中国高盛”战外资,中国平安凭什么能成?

5年“磨刀”炼成“中国高盛”战外资,中国平安凭什么能成?
2020年10月30日 18:34 华商韬略

文 | 华商韬略 宇刚

随着蚂蚁科技即将上市,金融和科技绑定势必愈发紧密。

在国外,高盛早就开始深化技术在金融方面的应用。

但最初,全球金融大鳄们是无心追风。以高盛为代表的华尔街投行们对于IT在金融的运用,不是漠视,就是不感兴趣。

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传统证券业务和风险体系,高盛幡然醒悟,开始着手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创新。

在随后的几年,高盛斥巨资建立起内部“军事级”安全的即时通讯网络;同时向客户开放了一个每天可以进行230亿个价格计算的专有交易引擎。

2015年至今,高盛已经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公司”。其坚持将每年10%的营收投入在技术领域,不断对金融科技新型探索,强化领先优势,促进业务高速增长。

如今,高盛每4个员工中就有一个程序员。他不仅将其定位付诸实践,稳扎稳打建立了一个全新的金融科技平台,并且通过这次定位调整,资产规模及利润获得极大增长,“一个高盛等于整个中国证券业”。

虽然古话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对于互联网应用的开发,让证券公司望而却步的,正是磨刀石的代价。

2015年后,国家连续颁布文件,要求证券业以技术驱动金融创新,加快促进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金融现代化建设加速下,证券业提升科技能力是大势所趋。

但是资金、人才、技术、时间,每一项对于传统的证券公司来说,都是一项重如泰山的压倒性工程。

金融科技投入大产出慢,开发时间长。成效尚未显现,几个亿的利润便已经消耗殆尽。四五年的开发时间属于常态,不仅考验团队的韧性,更考验高层的眼光和定力。

2020年,我国正式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后,中国金融市场正式开放。国际五大投行都对中国市场垂涎欲滴,跃跃欲试。平安证券看准市场发展方向,正是顶着如此的高压,不仅开始和时间赛跑,更是和高盛等这些国际化证券公司赛跑。

平安证券董事长何之江多年前提出科技赋能战略。为了更好地将核心的技术掌控在手中,平安证券没有选择和第三方合作,而是坚持打一场硬仗,做一个统一化、开放式、高性能的技术平台——领航科技平台。

何之江曾解释,平安证券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科技研发道路?因为只有通过科技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产能,提高数据化经营能力。“自古华山就这一条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必删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安证券从底层算法到系统语言,从插件功能到风控系统,乃至大数据平台,全部自主研发。五年持续投入超30亿元,在坚定的信念下,领航科技平台率先于同行问世。平安证券,如同中国高盛,成为第一家将金融实现科技化的公司。

2017~2019年,平安证券核心技术系统领航平台连续三年摘得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云鹰奖”最高成就奖。

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已经成为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符号。谁也无法待在原地,安心享用历史积累的成果,即便是高盛也不行。

磨刀不误砍柴工,平安证券的科技化投资定有回报,且回报期必定不会太远。

科技化的下一步将是贯穿运营体系完整环节的数字化升级,最难的一步平安已经迈过去了,后面还有什么比这更难的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