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营业额过亿,国人心中的民族品牌,被迫卖身外资!

80年代营业额过亿,国人心中的民族品牌,被迫卖身外资!
2022年08月14日 12:02 华商韬略

文 | 华商韬略 酥酥

“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这句广告语可以说承载了一代国人的记忆。

“大宝”系列护肤品于1985年诞生,以其物美价廉的护肤品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

唏嘘的是,这个陪伴中国人三十多年的国产品牌,不仅从“国货之光”的宝座上跌落,并且已沦为外资品牌。

八十年代,武宝信自费研发出一系列化妆品“三露”,在中国日化界小有成就后,他担任起北京三露厂长。

后来商标问题,北京三露厂更名为大宝,1988年,大宝就实现了超1亿元的营业额。80年代末,武宝信将专利转让给大宝无偿使用后便离开公司。

彼时,大宝注重技术研发,产品结构越发多样化,陆续推出美容日霜、晚霜等,诞生于1990年的明星产品大宝SOD蜜更是连续畅销30余年。

但大宝在销售渠道方面却差强人意。为了抢占市场,大宝更看重产品销量,而销售经理为了追求高销量,搞起疯狂价格战,有些地方的批发价甚至低于出厂价,可这对于本就没什么利润空间的大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只有销量却没有利润,导致大宝在产品研发等方面愈发缺少资金支持。

另外,大宝产品定位低端,虽物美价廉但品牌老化,尤其资金支持越来越困难,产品研发进入停滞状态,主要体现在主力产品大宝SOD蜜21世纪的配方还停留在九十年代。

大宝在开发新品上也做过努力,例如推出中档化妆品晚露、涉足彩妆领域等,但新品开发后劲不足,被大多消费者熟知的还是只有大宝SOD蜜,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大宝基本不会是年轻人的选择。

从数据表现来看,2003年,大宝占有17.79%的市场份额,但仅两年,市场份额就萎缩到不足1%。

几经波折,老牌国产日化品牌大宝终是跌落神坛,易主外资。

2008年7月30日,强生以23亿元的价格完成了对大宝的收购,面对大宝糟糕的数据,连强生都认为这是一笔“高风险投资”。

而消费者对这一民族品牌一直怀有感情,易主外资企业让很多消费者表示:“不能接受。”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外资企业收购国有品牌是为了获得其营销渠道,再用自家产品代替,例如中华牙膏、美加净等。要知道,强生缺乏低端化妆品市场,收购大宝就是看中了其渠道资源,可见大宝被收购后的命运难测。

不过,强生似乎没有将其“雪藏”,可也并没有在大宝身上花费太多的研发费用,也没有在最关键的品牌形象上进行重新塑造,只是在大宝产品线上做出了小部分更新,在产品包装进行了部分微调。

也就是说,大宝在产品、定位等方面依旧存在着与被收购前的问题,毫无进步可言,尤其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微调的态度实则是一种边缘化处理,强生无意大力发展大宝,也就不能完全排除将来其被“雪藏”的可能。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