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底色

什么是公益?

文丨华商韬略 陈 兰

如果世界不够好,我们过得再好都没用,所以,除了做好业务,真的要有所行动,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直接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阿里巴巴

能让阿里合伙人齐聚一堂的场合很少,橙点公益颁奖现场算一个。

3月3日,一年一度的橙点公益颁奖典礼在阿里园区举行。这个在阿里内部被称为公益“奥斯卡”、是阿里人公认最重磅“年终奖”的奖项,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年。

对比五年入围与获奖项目,不难发现,阿里公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一直都没变。

今年,“阿尔兹海默症的守护”在帮助老人主动对抗和预防疾病;“2分钱的童伴之家”结合天猫商业体系全体商家,正关注并解决留守儿童这种社会性问题;“小棉袄计划”则帮助老人融入数字生活,消除与现代科技的操作鸿沟;“经济体信息无障碍”通过技术为视障群体修“盲道”。

而另一边,阿里公益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宽。

对内,阿里公益团队了一个新决定——从今年开始,设立特别奖,对已经毕业的阿里人开放,这意味着阿里公益精神更好的继承和外延。

对外,为以蓝骑士为代表的众多户外工提供城市避风港的1平方米公益驿站、解决下沉市场就业难题、让小镇青年能在“家门口”的工作客服县等项目的获奖,也将拓展着阿里公益的边界,越来越多的群体,在被收入公益的视野之中。

这不仅意味着阿里公益内容在增多,还代表着阿里公益对社会层面的关注在不断加深,由关注弱势群体扩容到关心蓝领们,由简单的教农民直播卖农产品到进入深水区改变乡村人才结构。

扶贫攻坚也是一个亮点,过去几年阿里由内而外融入国家扶贫攻坚战中。不仅是在教育、电商等大方面,阿里甚至细节到派脱贫的特派员到全国11个贫困县里,用数字能力为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助农8年,阿里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万亿元。过去3年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平台的网络销售额超过2700亿元。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阿里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代表,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在公益橙点榜的颁奖典礼上,来自陕西宜君的几个农民,为阿里的公益人们表演了节目。这其中有宜君第一个淘宝主播,也有通过阿里设计师重新设计的包装,把苹果卖出好价钱的果农。

▲来自陕西宜君的乡亲来到杭州

与阿里员工一起致敬公益

而淘宝村播,恰是去年橙点公益榜的获奖项目。今年为农产品设计包装的“寻找远方的美好”项目,也榜上有名。

根据2020年阿里公益财报数据,这一年员工年度“公益时”首次突破60万小时,比2018年翻了一番;“人人3小时”也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公益平台之一,累计产生近4亿人次的公益参与,每天活跃在平台上的公益用户高达100万人,仅仅是“捐步”,这些人在去年就捐出了1.8万亿步。

无论是阿里人,还是阿里带动的整个社会公众,大家公益的时间都在不断增长。公益越做越大,越做越宽,阿里背后的运转内核是什么?

如果一家企业说“公益是它的底色”,那么这家企业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创立第一天起,侠义的家国情怀,公益的利他精神,就是阿里的企业文化和运转核心,1999年,阿里喊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愿景,时至今日,在公司使命愿景价值观中,直接提出“天下”二字的公司,仍不多见。

做业务,也是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阿里各项业务的产生,从淘宝到支付宝,从阿里云到菜鸟,这些业务都是在思考“如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后,对未来进行布局的结果。

无论是这条著名的企业理念、著名的企业愿景,还是这些著名的业务经济体产生,都带有明显的利他性,而非“利己”。

这与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利他哲学”不谋而合。《活法》一书中,稻盛和夫认为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他觉得,每个人都想赚钱,这种“欲望”无可厚非,但这种欲望不可停留在单纯利己的范围之内,也要考虑别人,要把单纯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层次上。这种利他的商业精神,阿里一直在理解并实践。

对公益,阿里也一直在重投入。

2010年,阿里提出每年计划拿出千分之三的企业营收来做公益。提出的时候,阿里还没有盈利,唯一的现金流是B2B,这对当时的阿里来说,是一笔很大的金额,可即使是亏损,也要拿出来做。

2015年,阿里发出了人人3小时公益的倡议,号召所有阿里员工每人每年为社会贡献三小时的公益服务世界,两年后,在“9月5日·国际慈善日”,阿里巴巴开启首届“95公益周”,阿里又向社会发出了这个倡议。

▲来自杭州、广州、北京等多地的阿里公益委员们到北京憨福儿公益基金会昌平就业训练基地,与憨福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在公益领域,阿里又如同八爪鱼一样,不断将公益触角往外延伸到中国的最下沉——偏远地区。不仅是在创收上协助,还在医疗保障、儿童教育、电商人才培养等问题上持续发力,形成一套公益体系。

阿里经济体的KPI也都与公益息息相关。比如2005年,淘宝提出唯一的绩效考核是未来三年要解决100万个就业机会,再比如从2017年起,阿里体系内的每个独立公司都会负责一个脱贫项目,并对总裁进行脱贫KPI考核,每半年公布一次脱贫报告。

不过,做公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阿里的合伙人多次表示,做公益的复杂程度丝毫不弱于商业系统,从选人到做策划再到建团队,要全面动用一整套商业组织、运营、体系的力量去做,才能做好。

做公益,钱要用好。“每年营收千分之三”这笔资金随着阿里的体量增大也在每年增长,做业务的时候可以大刀阔斧有魄力的往前冲刺,但做公益花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更用心。

当然,人更重要。阿里巴巴除了有合伙人,还有公益合伙人,成立了阿里公益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阿里员工内部选择而出,而这些成员除了要完善集团公益制度,还有两个核心职责:第一,像“布道者”一样,到员工中去传播各种公益理念、想法与行动;第二,参与讨论与决策,严格筛选出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最能对社会产生正能量影响以及带来改变的项目。

还有组织,阿里的每个部门都要加入公益运动中,形成不同专业的阿里公益方阵。淘宝、蚂蚁、菜鸟、阿里云……各有各的公益侧重点。

员工公益荣誉体系的建设也在不断迭代。阿里内部有一整套机制来激励员工,比如橙点公益榜、橙点公益孵化基金等,在今年的公益橙点榜晚会上,阿里表示,要在公司建立公益名人堂:把公益之星的名字,永久的记录在公司的历史上。

更关键的,在于人。

如果一个企业,只是依靠一个专业的团队去做公益,那么企业员工对公益的感知度会非常低,基本不可能主动参与到公益当中,更不可能认知到企业的公益文化。

在阿里,合伙人们都自发带头地在公益领域里做擅长的事。高管们组成的组织部,每年除了业务指标,公益表现也是重要的考核标准。

合伙人们与高管们的带头作用,对阿里集团产生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渗透与影响。

而阿里的公益精神,有自上而下的传承,也有自下而上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大,工种越来越多,阿里的小二们,也在用各自所擅长的方式,为社会贡献温度。技术工程师为公益机构编写数字程序,设计师为乡村设计包装,客服人员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产品经理们开发村播等全新形式为农民带货……

2019年长春长生生物被曝出狂犬病疫苗造假,引发社会恐慌,阿里内部来自北京和杭州的二十几位工程师自发组成了临时项目组,奋战20多个小时,开发出了疫苗快查系统,并成功上线。

团圆系统也是一群程序员开发而形成的“寻找儿童失踪”消息的系统,他们利用空余时间,输出阿里巴巴的技术,服务公安部全国6000多名基层刑警,并且前所未有地撬动了所有社会力量,保障及时收到准确权威的信息,协助找到失踪的孩子。五年来,团圆系统已经找回4602名儿童,找回率达到98%。

蚂蚁森林更是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之喜,这个团队最初由不到十位的蚂蚁员工组成,他们来自公益、设计、公关品牌、战略等部门,利用空余时间兼职帮忙做成。

这些成功项目背后,一方面是阿里公益基因融进了阿里人的血液,另一方面是阿里公益能力在变化,拥有的资源变了在公益上可以采取的方式方法,所能做的内容也在不断演进与变化。

前有工程师们用冰冷的代码开发出有温度的各种系统,后有阿里设计师用自己的设计能力改善农产品包装,让其卖得更好。

而每一个阿里人自发去做公益,会变成一种集团业务的外延与能力的溢出。蚂蚁森林如今变成了现象级产品,包括团圆系统、高德救灾地图,都从个人公益行为发展成为集团产品。

所以外部公益很重要,内部公益更重要,当员工理解了公益这件事,阿里公益就变成了一种可持续的公益生态,在加厚集团业务的同时,带动、唤醒并影响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一个人做很多不是公益,很多人做一点点汇聚成海,才是公益。

▲沙漠上种出的蚂蚁森林

这样有价值、可持续、有温度、利他主义的公益,是新时代下的企业公益精神。

企业公益一直在迭代,形式在变化,深度在增加,越来越创新和持续的同时,也越来越结合发展战略与业务特色。从创新地解决问题出发,公益之心也会持续为企业自身带来业务提升与价值。

新时代下国家所提倡的公益是要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社会问题中,基于对社会问题的洞察,让公益的运营与实施越来越专业化、细分化。

这就更加要求,企业必须要把公益写入公司基因,公益不是一家企业某个部门的事情,而一定要是全员的事情,出自每个员工的善心,发挥每个员工的善能。

阿里橙点公益榜的设置,给中国的企业们提供了启发。不仅要深度参与,更要唤醒身边每一个人融入其中,即利用自身资源与专长,联动多方,给自己带来溢价,又从根本上解决底层社会存在的难啃的问题。一个人做很多不是公益,很多人做一点点,才是真正的公益。

如同阿里所说,如果世界不够好,我们过的再好都没用,所以,除了做好业务,真的要有所行动,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直接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