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9C资本力 周永信
腾讯最近投资了智元机器人,持股不多,只有2%,但却把这家公司的估值,推到了150亿。
智元机器人2023年2月成立,至今不过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但凭借150亿的估值,已经是妥妥的独角兽。
这两年的一级市场,可是很不活跃的。
这只独角兽是怎么养成的呢?
1.华为天才少年
说到智元机器人,就不得不说彭志辉,他是智元机器人的门面担当。
彭志辉,1993年生于江西吉安,2020年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2022年1月获得哔哩哔哩“2021年度百大UP主”称号,同年12月从华为离职,2023年2月与人联合创办智元机器人,任首席技术官。
华为背景,技术天才,流量UP主,这些标签,都很利于智元机器人的品牌塑造(讲故事)。
所以,彭志辉是智元机器人对外品牌输出的第一人。
而事实上,他也的确重要,机器人是科技赛道,而他可能是内部掌握核心技术最多的人。另外,他可能也是内部对机器人最热爱的人。
可惜的是,他的持股太少,腾讯投资后,他的持股只有4%左右(间接持股)。
2.交大教授
除了彭志辉,智元机器人还有两位技术大佬,他们是闫维新教授、宋海涛教授。
闫维新,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同时担任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他作为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主要负责硬件系统设计与技术攻关。
宋海涛,曾任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也是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及早期董事,主导人形机器人整体设计。
作为知名大学教授,两人为智元机器人带来的肯定不只是技术,还有方方面面的资源。
二人的持股也不多,加起来共计6.5%左右。
3.低调的董事长
相对于上述三位,智元机器人的董事长要低调得多。
腾讯投资前,智元机器人的董事长是舒远春,腾讯投资后,变更为邓泰华。
舒远春的公开资料极少,好像也没怎么出席过公开的活动,但他却是智元机器人的最大股东。
他通过三个有限合伙企业(桑蓬、管鲍、兴夙)间接持股52.0587%,同时直接持股2.8314%,总计持股约54.89%。
邓泰华,此前是华为公司副总裁、计算产品线原总裁,但有媒体报道,他并非“空降”高管,而是智元机器人的创始人之一,只是因故推迟了对外官宣时间。甚至有公司内部人士称:“邓泰华一直是我们的创始人、董事长及CEO”。
据说,智元机器人内部曾因技术问题,引发团队分歧,几乎导致严重后果,最终是邓泰华解决了分歧,推动团队继续前行。
由以上可见,两位董事长尽管低调,但却可能是智元机器人最重要的人。
4.热门赛道
以上说的是人,再说事。
智元机器人所处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是近两年最热门的赛道之一。
高盛预测,2035年该赛道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54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则认为潜在市场规模或达3万亿美元。
中国市场,中性预测显示,2035年整机市场规模约500亿元,远期或达6万亿元(2050年)。
很多企业,都瞄上了这一赛道。
国际方面,有特斯拉、波士顿动力、Agility Robotics(Digit)等,占据了先发优势。
国内方面,有优必选(Walker系列)、达闼科技、小米(CyberOne)等加速技术突破,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比达63%。
另外,华为、腾讯、小鹏等科技与汽车企业,也通过投资或自研在进入。
身处热门赛道,当然更容易做大估值。
5.产品迭代
行业前景只是个饼,要说服投资人,还得能拿出点实实在在的硬东西。
智元机器人在这方面做的很不错。
2023年成立以来,智元机器人迅速推出了多款产品,包括“远征”和“灵犀”两大系列。
2024年8月,它又发布了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涵盖远征A2、远征A2-W、远征A2-Max、灵犀X1和灵犀X1-W,覆盖交互服务、柔性制造、特种作业、科研教育和数据采集等多个场景。
此外,智元机器人还推出了灵犀X2双足人形机器人,具备高自由度运动和情感交互能力。
不仅如此,智元机器人还定义了具身智能技术的G1至G5演进路线,并在G2和G3阶段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G2阶段实现了通用的位姿估计模型UniPose、通用的抓取模型UniGrasp等。
6.小步快跑
智元机器人的融资动作很有特点。
自2023年2月成立以来,它共完成了9轮融资,这个节奏是很密集的。
但是,智元机器人对外释放的股权却并不多。
投资人中,持股最多的是高瓴资本,通过两个合伙企业,合计持股6.84%。
其他的投资人,持股都低于2.4%。
最近投资的腾讯,也只持股2%而已。
融资次数多、节奏密,但每次释放的股权都很少。
这种小步快跑的融资方式,能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减少股权稀释。
当然,它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利于估值的成长。
因为物以稀为贵吗,只释放那么点股权,很容易把估值推上去。
由于股比低,投资人真正投入的资金也有限,并不会有太大压力,还可以为下一轮造预期,投资人也乐见其成。
7.产业资本
尽管一级市场低迷,但智元机器人也不是谁的钱都拿的。
除了知名投资机构以外,它更青睐产业资本。因为产业资本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还有很多资金之外的东西。
最典型的,就是比亚迪。
2023年8月,比亚迪投资智元机器人,持股3.76%(最近的持股比例是2.38%)。
比亚迪的投资,财务回报是次要的 ,关键的是战略需求,毕竟隔壁的特斯拉,已经在自研机器人。
谁知道机器人科技的进步,会给新能源汽车行业造成什么影响呢。
而智元机器人对比亚迪,同样有战略需求。
比亚迪已经在工厂中投入了150台研究机器人用于生产。智元机器人将与比亚迪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
可以想象,智元机器人一旦实现应用场景相关技术的突破,比亚迪就是它天然的大客户,能帮助它迅速实现商业化。
8.量产可能
做大需要规模,规模需要量产。
2024年12月15日,智元机器人累计产量962台。
2025年1月,智元机器人宣布其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
这不是真正的量产,但已经显示了量产的可能。
9.专利实力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专利是命脉,也是实力的体现。
智元机器人十分重视专利的研发与申请。
成立两年,它已经申请专利131件。
#9C小结
成立2年,融资9轮,估值150亿,还是在一级市场低迷的形势下,这样的独角兽是不多的。
智元机器人很值得研究。
本文作者:周永信,资本顾问 / 律师,9C资本力创始人,著有《左手企业经营 右手资本运作》一书。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