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剑勇
2024年,云从科技预计亏损为5.9亿至6.8亿元,持续亏损至今。与此同时,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至2024年期间,累计亏损超45亿元。有意思的是,曾预计盈利时间节点为2025年。但根据当前的营收以及市场环境来看,2025年实现扭亏为盈,显然不太现实。
笔者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市场需求在发生变化。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去适应市场趋势变化,并从中寻找市场机遇。要知道,ChatGPT发布后,人工智能在2023年开始便进入了生成式AI时代,各界相继推出大模型服务。
然而,面对生成式AI时代,云从科技营收仍然表现低迷,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为2.26亿元,同比下降34.5%。
在业绩业绩种,云从科技表示,全球生成式AI技术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客户对技术的预期持续变动。并声称短期内对业务遭受显著冲击,新签订单拓展遇阻,新签订单规模同比减少,直接致使收入规模下滑。
作为对比,商汤科技与云从科技等四家公司被视为AI四小龙,但面对生成式AI时代所带来的市场机遇,业务重心已发生重大改变,生成式AI收入已成为第一大业务板块,营收开始恢复增长。2024年上半年营收17.4亿,同比增长21.4%。其中生成式AI收入为10.5亿,同比增长255.7%。
云天励飞,在面对生成式AI市场机遇,业绩也开始恢复增长。2024年营收预计为8.2亿到9.3亿,相比2023年增长62%至83.79%,一改过去两年低迷不振的局面。面对大模型浪潮,云天励飞积极布局AI算力服务,从底层的算法、芯片到场景业务,由此成功捕获了AI算力红利。同时,AI算力也成为云天励飞的重要业务板块。
值得注意的是,大模型属于技术与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但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利。
发展AI大模型,就需要构建强大的AI基础设施,包括购买大量的算力服务器。云从科技表示,2023年下半年购置大量算力服务器,由此产生的折旧费用同比增长。尽管这些设备夯实了技术基础,为未来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但短期内,折旧费用的增长加重了财务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为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早在2023年3月31日抛出一份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36.35亿元,用于云从“行业精灵”大模型研发项目。然而,历时17个月,原计划定增36亿元的再融资,一波三折,最终还是终止了。
当然,不仅云从科技,商汤科技同样因为高昂的投入,同样也是持续性亏损。据披露的数据显示,商汤大模型基础设施大装置SenseCore总算力规模突破性增长至20000 petaFLOPS,运营GPU数量达5.4万GPU卡。
庞大的AI基础设施支出与研发投入,为今天发展生成式AI业务奠定了基础。
整体来说,AI大模型这条赛道上,理想丰满,现实很残酷。毕竟是大模型比拼的是资金实力,训练和部署大模型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同时,大模型技术落地与变现也比较艰难,包括OpenAI在内的大模型公司入不敷出。
当然,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加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全球的推广与应用,预示着生成式AI市场前景广阔。IDC此前预计到2027年,全球企业用于生成式AI解决方案的投资将达到1430亿美元。
可以说,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正在开启一个增长新时代,预示着深耕人工智能赛道上的厂商将会迎来更大机遇。只是,技术落地、持续的亏损、竞争加剧等诸多因素,云从科技的前景并不乐观,持续发展与经营业绩面临一定挑战。能够扎实稳健促进大模型发展与商业化成果转化,才能收获这一市场红利。
杨剑勇,福布斯中国撰稿人,表达观点仅代表个人。致力于深度解读物联网、云服务、人工智能和智能家居等前沿科技。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