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银行业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当今银行业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2020年11月27日 09:51 九哥财经

如今的银行业面临的困难很多,有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润折损,有金融多样化导致银行存款流失,有融资客户资质下降导致的不良攀升,有人才流失导致的发展困难等等。但是邓行长认为,当今银行业面临的困难还是因为技术进步去中介化,加速了信息透明,挤压了银行这种中介的生存空间。

如果套用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内卷化。看起来能运转,但是其实早已危机重重。犹如一台老旧的拖拉机,看起来还能运转,但是冒出的黑烟和“突突”的声响,给人一种马上“散架”的感觉。

内卷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照此看来,银行业就有点像是爪哇的水稻农业,无论是资本的改良,还是盈利能力的扩充,亦或是拨备能力的增强,长期以来,并没有本质上的提升,还是规模扩大再生产,出现了“内卷化”。

一、外部竞争内卷化

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地方性小银行正加速被时代抛弃。

2011-2019年,六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净利润占比持续下滑,让出的市场份额,早期是中型和小型银行均沾,但2015年以来,只有30家上市银行吃到了红利,另外约2300多家非上市银行的利润占比趋于停滞,只是喝了口汤。

全国性银行和已上市银行,有实力追赶金融科技大潮,在零售转型、助贷风口中分一杯羹;而绝大多数地方性小银行(2300多家非上市银行),优质个人客户被辐射全国的金融APP截胡,优质对公客户被全国性银行普惠下沉截胡,转型举步维艰。

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已经是白热化,可以说几乎到了肉搏的地步。

举个例子:季度末存款冲时点的关键时刻,我行的一个客户经理动用私人关系营销了一个大客户,存款规模在几百万左右,存在了其他银行。当月的30号,客户在他行办理转账业务的时候被强行拒绝,理由是没有权限,给的答复是三天以后,态度很好,就是不能办,投诉也无所谓。

这可急坏了我们的客户经理,本来不想直接面对同行,没有办法不能再遮掩了,直白的告诉对方银行,这个钱就是我拉的存款,必须要转,这是我亲戚,不转就去告你们。

对方银行态度也很坚决:知道是被你们挖了墙角,我们上级也有要求,月末大额出款必须要领导签字,领导不给签字我们也没办法。双方对峙僵持不下,最后对方银行见客户态度坚决,答应只能转款一半,同时呢也恳请我们的客户经理理解,说大家都不容易,给他们也留口吃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只能作罢了。

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产品滥发,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导致重复浪费。

有单位的人应该知道,自己的工资卡隔几年就要换个银行,办了这个银行的信用卡,还要办那个银行的信用卡等等,你知道原因在哪里吗?你单位的老大被“公关”了。银行的营销在面临市场枯竭的时候,就会走向“挖墙脚”式的重复营销,只要努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何况利益让渡的多寡往往会使人做出不同选择。

在这种肉搏式的营销中,除了拼关系之外,还要有足够的价格优势,如同拍卖的场景一般,一个比一个叫价狠,有的甚至狠到不挣钱甚至是赔钱,先拿下再说,后面再慢慢弥补。拿下一个重点客户或者重点项目,即便当前赔点钱,仍可以寄托于以后的合作再挣回来,毕竟一个大的客户或者项目带来的综合收益不能以单项的盈亏来衡量。

这种恶性竞争,带来的是银行业的严重内耗,最终结果是微利或者基本持平,市场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了极致。这还只是公开的竞争,还有箱子里面的事情就不知道如何衡量了。

前几年股份制银行还未大规模发展的时候,四大行基本上都能保持相应的默契,虽然也有竞争,但竞争的良性程度远远高于现在。小型或者中型股份制银行闯入市场以后,扮演了搅局者的角色,以其政策的灵活和监管的宽松优势,打破了固有的平衡,重塑了市场的运行规则,导致了内卷化效应一发不可收拾。

二、内部管理内卷化

内在表现就是年轻人的内卷化

只要是校招进来的员工,不管是名校的研究生,还是普通大学的本科生,都要从柜员做起,工作2-3年后,才可以转岗到客户经理,做看起来“更有前景”的销售类工作。于是就会出现,你要跟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去竞争岗位的情况。

原本,在银行里有两条普遍的晋升通道。一条是从柜员转岗做客户经理,不断完成考核标准后成为高级客户经理、私人银行顾问。在这个过程中,客户经理有机会竞聘行长。另一条是从会计升为柜长,然后竞聘会计主管、基层网点的副行长,然后向省分行和总行进军,一步步往上升。

在银行发展最快的十年里,走完这条路一般需要5—8年。但在当下,线下网点新增停滞,岗位越来越少,战线被拉长之后,晋升到省里的银行不知道要等多久,只能一年又一年地熬,年轻人很难看到晋升的希望。

另外一方面,但凡有点关系的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省行、市行机关里面,不愿意呆在基层网点。那些熬出头的年轻人,也会钻进机关里面。结果导致上面管的人越来越多,下面做事的人越来越少。而且,人家凭资历,拿的钱不比你做业务的少,本来业务就难做,这样下去越发做事就越发憋屈。

长此以往,银行业自带的“金饭碗”光环逐渐退去,年轻人感受到了枯燥、高压和无望,很多人一直想离开银行,提起银行都是“怨气”。

内卷化外在表现就是“全员营销”

由于监管部门的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细,银行除了业务部门还有大量的非业务部门必须存在。现在银行普遍的做法“全员营销”,按人头摊派任务。不仅业务岗位,非业务岗位也需要推销产品或拉存款。这就导致了任务指标分配的泛化,任何岗位必须承担业务指标。

举个例子,小邓在基层网点是一名会计主管,但是领导要求每个月每个人都要办理10张信用卡和十几个ETC,还有600万的存款任务。如果办不下来,本月不罚钱,KPI累加到下个月没完成,依旧会面对几百块的罚款。压力最大的时候,小邓与自己在另一家银行工作的同学互相办信用卡,并且在下班后主动留下来打营销电话。

非业务部门在处理日常本职工作基础上,也要承担起发展的责任,于是就形成了人人背任务的局面,间接导致了风险管理的形式化、客户服务的急功近利化。大厅里排队的长龙、饱和式的电话推销、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无不显示着银行业去“服务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长此以往,银行业自带的“可信赖”光环将逐渐退去,转而变成了纯粹销售企业,重发展,轻管理、轻服务,最终会导致银行业面临更加被动的局面。

三、银行未来的路在哪里?

银行的内卷化注定了很多所谓的转型都是无用功,比如说零售转型,本质上还是继续走过去的老路,一旦零售业务到了天花板,到时候又得转型。

在古代,用马车将一车粮草从苏州运到新疆,还没有运到地点,马和人就把粮草吃光了。因此,马车不可能拉出工业化。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知道无人驾驶、电动汽车、荷兰式立体农业、风能....成熟的技术对未来更好。如果银行不积极拥抱技术,适应社会变化,那就可能会出现马车遇到汽车的危机,诺基亚遇到苹果的危机,相机遇到智能手机的危机....

可以预见,传统银行的发展模式已经陷入了内卷化而不可自拔,肉博式的内耗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银行系统是中介逻辑,努力方向是增加信息中介,而智能化的要求则是去掉信息中介。我认为,金融科技将是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依托的金融科技将在未来大行其道。

在未来,银行不再是银行,而一家科技公司。客户通过人机互动或者线上办理就可以处理绝大部分的金融服务。除此之外,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为企业科技赋能,为个人生活服务,以资金为抓手,打通服务全流程,涵盖金融、科技方方面面的需求。

银行的竞争也将由粗放式的拼抢市场,转变为追求技术的优化和改进、追求产品的安全和高效,追求服务的精准和快捷。

科技实力将成为银行制胜的关键。

来源:邓行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