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脱类化妆品注册量骤减

防脱类化妆品注册量骤减
2021年08月02日 18:43 消费日报官方微博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自今年1月1日已实施半年有余,《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和《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也落地超过两个月。新标之下,在由2.5亿人“脱”起的十亿级防脱发产品市场,防脱类化妆品注册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监管政策的收紧,直接导致防脱类化妆品注册量断崖式下跌。 

7个月仅有9条注册记录

根据《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的规定,具有防脱发功效的化妆品应当由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机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人体功效评价试验,并出具报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7月21日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7月,防脱类化妆品的注册记录仅有9条。而在2019年和2020年,这一数据分别为112条和111条。

防脱类化妆品注册量为何呈现断崖式下跌?

业内人士对此并没有感到太大意外。“人体功效评价试验大大提高了防脱特证产品的申请成本和准入门槛。这也成为防脱类化妆品备案的‘拦路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根据新规,防脱发产品必须进行防脱功效的测试试验,同时规定了具体的测试方法。

根据要求,参与试验的人数不能少于60人,并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防脱发产品,而对照组使用的产品除了不含宣称的防脱发功效成分,其他成分和试验组一样。整个测试的时间不得少于12周。

据了解,为了评估防脱效果,方法还规定了特殊的脱发计数方法,即采用“60次梳发法”梳理受试者头发,然后统计在该过程中掉落的头发。除了脱发计数,还要根据毛发密度评估和图像拍摄进行防脱功效的评估。

据了解,如今脱发人群正快速扩大,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2.5亿人正在饱受脱发困扰,平均每6个人当中就有1人脱发,大批“90后”也已经加入到“脱发大军”中来,催生出一个高增长且潜力无限的防脱市场。

面对如此巨大的防脱需求,品牌们纷纷推出自己的防脱发产品,但很多只是在打概念,并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产品具有防脱效果。业内认为,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测试规定对规范目前较为混乱的防脱洗护市场有着重大的意义。

功效测试成本上涨近百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防脱类产品相比,其他特殊用途化妆品整体的备案记录较往年变化不大。

数据显示,2021年1—7月,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整体记录达到2439条,而2020年、2019年的记录量分别为3915条、3017条,整体变化不大,美白类化妆品也是如此。

据某第三方检测机构人员透露,新规出台后,功效测试成本比之前上市高百倍以上,而涉及到人体功效评价试验的价格更高。其中,防脱发类报价最高,在25万元左右。

澳宝亚太区事业部总经理练英铎在分析防脱类功效测试报价较高的原因是指出,一方面,具备测试防脱功效资质的机构较少;另一方面,防脱功效检测测试周期长、要求的受试人数更多、人力成本更高。

同时,《化妆品防脱发功效测试方法》还对测试周期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受试者至少使用12周受试物。这也意味着,防脱产品的特证申请周期更长。 

而在广东某日用品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主管看来,面对新规,很多企业还不敢贸然申请特证,这也是造成防脱备案量降至个位数的原因之一。“半年以后应该会有更多防脱化妆品申请特证。”

产品质量短期难有质的突破

防脱类产品功效测试成本大幅提高,直接导致了研发费用的增加,产品价格会不会大幅提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是不是都要让消费者买单?

记者在某网购平台看到,宝洁海飞丝一款防脱洗发水套装(145毫升洗发水+50毫升头皮精华+50克焕活乳)的促销价为169元,原价为377元。施华蔻“防脱赋活升级款“(60毫升防脱洗发水+50毫升防脱精华)的售价为218元。“入门防脱经典款”600毫升防脱洗发露售价为139元。

在北京丰台宋家庄福茂商场选购商品的杨女士对记者说,“没有真正效果的产品,宣传得再好也收割不了几波‘智商税’。对于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来说,用了没有效果,以后就不会再买了。如果真的有效果,贵一点也能承受。”

某市场分析师表示,如今市场上其实并没有几家企业能够做出能真正防脱的洗发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利益”。

“现在的洗发水还没有完全实现到‘防脱’的升级,大部分还是主打清洁,其次是柔顺,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该分析师称,“很多时候,产品并不是由市场需求决定,而是被市场渠道所把控。功效雷同的产品,要提高销量,必须符合渠道的利润和销量要求。例如直播平台需要‘低价利润款’,因为直播给消费者的决策时间很短,上百元的产品压根卖不动,39.9就是一个临界价格。”

另外,据该分析师介绍,在电商平台,销量是搜索的权重核心,企业在前期必须用低价促销方式销售几万甚至几十万单拿到类目排名,才有可能实现高展现,拿到后期利润。因此,压缩成本就成了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压缩成本,一方面又要面对暴涨的检测成本,这就导致产品质量短时间很难有质的突破。

张丽娜

总编辑|李振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