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富豪争先飞入太空,万亿美元规模的太空旅游市场要来了?

两大富豪争先飞入太空,万亿美元规模的太空旅游市场要来了?
2021年07月23日 10:14 啃哥张驰

上天不再是宇航员的专属。上周,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搭乘自家公司的太空飞船成功上天。本周,另一位富豪——蓝色起源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也忙着上天。7月20日,52年前阿姆斯特朗登月这一天,北京时间晚9点10多分,贝索斯搭乘公司的“新谢泼德号”火箭发射升空,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位18岁的高中毕业生奥利弗•达门,这位年轻人也是蓝色起源的第一位付费用户。

且不谈这是富豪冒险追梦,还是一场商业作秀,“太空旅游”这一充满科幻感的创举,离商业变现更近了一步。“整个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美元以上,甚至可达到千亿(美元)、万亿(美元)的规模。”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预计。

不过,这块“大蛋糕”也没那么容易吃到,昂贵的票价决定了这还是个小众市场,规模化运行的安全性也有待验证。从商业角度看,两位外国富豪要角逐的也不只是把人送到太空这么简单。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虽然还没有进入提供太空旅游服务的阶段,但已经在“基建”上争相布局,逐鹿太空的野心显露无疑。

杰夫·贝索斯旗下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数十万美元上天一趟,客户绝对数量可撑起至少百亿市场太空旅游包括失重飞机、高空气球、亚轨道飞行和轨道飞行等。维珍银河、蓝色起源,以及国内的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火箭公司)目前则都将亚轨道飞行作为布局的主赛道。亚轨道飞行和轨道飞行意味着平民能够真正进入外太空,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感,甚至绕地飞行,因而更具吸引力。

同时,亚轨道飞行相比轨道飞行具有更低的运营成本,让其成为商业航天企业的经济之选。“目前,轨道太空旅行的成本是数千万美元的量级,而亚轨道太空旅行只需要数十万美元。”据杨宇光介绍,相差百倍的成本是轨道飞行和亚轨道飞行的根本差异。轨道太空旅行要求运载火箭的速度增量达到9.5km/s以上,而亚轨道飞行的关机速度只有1km/s多一点,由于二者在速度增量上差一个数量级,对推进剂的要求也相差数十倍。

国内商业航天企业星际荣耀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次维珍银河创始人、蓝色起源创始人亲自飞行也向外界表明,亚轨道太空旅游作为一门生意、作为一项产业,已经具备了技术和产品基础,行业发展已经步入商业阶段。

不过,几十万美元的票价换来几分钟的体验,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十分昂贵,亚轨道飞行依然是富人的游戏。这也是此前业内对太空旅游业务态度并不乐观的原因之一。对此,杨宇光认为,“虽然有支付能力的潜在客户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非常低,但是绝对数量还是比较高的,未来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美元以上,甚至可达到千亿(美元)、万亿(美元)的规模。”这也意味着,规模效应在太空旅游板块同样奏效。“从理论上来说,随着将来可重复使用运载工具的使用次数足够多,从而可将建造成本摊薄,并且在每次飞行中严格控制回收、检测、维修、再发射过程中的成本,几十万美元的成本是可以实现的。”杨宇光表示。

然而,现在就为之兴奋还太早。维珍银河及蓝色起源均已成立十多年,至今才初具规模。据维珍银河2020年年报,目前其已经收到约600张航天机票的订单。若以预计的25万美元单价计算,这将为维珍银河带来约1.5亿美元的潜在营收,不过,这仍难以覆盖其每年的高额支出。Wind数据显示,维珍银河2020年的营业支出达到2.76亿美元,今年一季度的支出达到8127.7万美元。

此外,现在太空旅游产品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还有待提升。持续“烧钱”之下,太空旅游业务的商业化表现究竟如何,现在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太空旅游也有生意经,抢占市场不只靠技术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这对高投入、高风险的航天产业来说更甚。杨宇光告诉记者,昔日美国研发航天飞机的初衷就是想要节约成本,但最后之所以退役,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成本控制失败的影响,“把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好,这是很关键的。”同时,太空旅游的服务属性决定其除了要顾及成本,还要考虑用户的多项需求。首要需要考虑的就是安全。其次,用户体验也是同行竞争的焦点之一。

杨宇光表示,“在太空旅游中感受失重、欣赏地球美景的这些东西是大家都能提供的,是亚轨道飞行提供的基本服务。”这时,增值体验和技术细节就成了比拼的赛场。例如,蓝色起源使用传统的火箭发射方式,整个旅行过程更接近真正的宇航员轨道飞行,同时配置了更大的观景窗,与使用飞机式航天器的维珍银河相比,更胜一筹。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