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信物 | 一台计算器、一台老铣床、一枚金奖章

航天信物 | 一台计算器、一台老铣床、一枚金奖章
2025年04月12日 08:09 中国航天科工

飞鱼牌手摇计算器里的航天密码

在航天科工四院十七所的档案室里,一台蒙着岁月痕迹的飞鱼牌手摇计算器静静躺在柜子中。金属外壳上的斑驳划痕,泛黄刻度盘上磨损的数字,无声诉说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天人“草稿纸铺就通天路”的峥嵘岁月。它的提供者——83岁的老专家李高风,至今仍清晰记得与手摇计算器相伴的日子。

图为飞鱼牌手摇计算器

手摇计算器一般只能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台上海产的飞鱼牌计算器,却是当时控制系统设计的得力工具,弹道计算、稳定系统设计和半实物仿真参数计算都离不开它。

李高风在手摇计算器旁为青年工程师演示,泛黄的金属摇柄与当下的现代化设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指着草稿本上“宁可计算千遍,不放隐患上天”的誓言,让数字化时代的青年触摸到中国航天最本真的精神坐标。手摇计算器虽已封存于柜中,但那些被齿轮淬炼出的严谨、坚韧与极致追求,将传承于一代代航天人的心中。这是永不褪色的航天基因,是跨越代际的精神迭代,更是用热血与智慧求解星辰大海的不变初心。

“质量金质奖”背后的故事

遵义绥阳县绵延20余公里的大山沟里,原061基地静静地散落在群山之中。国营长新机械厂(3532厂)老厂区,斑驳的标语与锈蚀的机床,似乎在诉说着那段“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峥嵘岁月。这里,诞生过一枚金质奖章。

这里曾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军工基地,斑驳的红砖厂房上爬满藤蔓,如今虽已褪去工业荣光,却在绿水青山间化作一座凝固的时代丰碑。

图为国家质量金质奖章

“当时,我们并未申报评审,且同时有好几个厂在生产,但由于我们生产的产品质量最好且价格便宜,直接就被批为质量优质奖了。”时任长新机械厂厂长的阮庆良在回忆往昔时充满了骄傲,纵使如今已87岁高龄,在回忆起这项奖项背后的故事时仍记忆犹新。

“天当房,地当床,辣椒拌饭当口粮。”

“喝的是稻田水,吃粮靠人背,住的干打垒。”

贵州不仅高山丛林众多,且生活条件极其不便。面对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3532厂的每个同志不仅有吃苦的思想准备,而且都为能够参加航天事业的改制生产任务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在对液体火箭发动机进行改制的一两年里,我们对这样高新技术产品的了解知之甚少。”时任副总工程师的阮庆良面对设备老旧、技术资料匮乏的困境时,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扫盲”,带领工人们按照“先学楷书,再学草书”的总体思路,按部就班沉下心来吃透可借鉴的技术,全厂上下掀起了学习热潮,老老实实从头开始学习新东西。

从厂长到工人,大家都争分夺秒地抓紧学习,认真消化图纸资料。白天学了,晚上还自觉加班学。车间角落的旧木箱成了“流动图书馆”,泛黄的《机械原理》被传阅得卷了边,工程师们用粉笔在地上演算公式,老技工手把手教青年学徒打磨零件。“没有条件,就自己造条件!”这句话成了全厂的口号。“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低着头、弯着腰、卧薪尝胆、埋头苦干!”“归零的时候只要遇到问题,随时随地开技术协调会。”“不能带着问题飞上天!”全厂从上至下高度重视质量管控,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50、60号人组成的团队里,负责检验的人数就高达40人,也正是因为严格的管控,精确毫厘的制造,才使产品实现了一次性成功转变、分解、改制。

设计负责人闵炳松、工艺科科长卞浩春及机动科科长张兴海带领专项小组利用点焊、钎焊结构实现较大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使发动机摇身一变为全新结构,大幅提升了导弹的性能、推力及射程,且实现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成功率100%的好成绩,飞行过程中从未出过质量问题。期间,在攻克大量技术难关中取得成熟的经验,建起了自己的生产线和大功率试验台,落实了可靠的配套协作厂家,所有这一切,为后来进一步研发和批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1978年,长新机械厂改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荣获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八机部和贵州省的科学大会奖;1980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当沈厂长带着检验科科长去北京领奖,在会上接过沉甸甸的奖牌时,3532厂的每一位职工都感到了强烈的自豪感,这是对质疑声音的打破,这是不惧艰难的精神和创新创造的智慧的升华。

建设者们用忘我的精神、严格的标准,谱写了一曲高质量的凯歌。至今,“航天精神”和“三线精神”依然流淌在每一位航天人的血液中,那是创新发展的精神滋养和动力源泉。

老铣床的时光印记

在湖南航天诚远公司生产车间的一间库房内,一台万能工具铣床静静地沉睡在角落里。灯光照射下,年代感十足的深绿色油漆已不再锃亮,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不同寻常的故事。

铣床整洁的操作面板光滑且锃亮,看得出,这台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上岗”的老设备,至今仍存“老骥伏枥”之志。

图为已经“退休”的铣床

据已退休的铣工王师傅回忆,他的师父符老是第一名使用这台设备的人。早在20世纪70年代,原068基地7861厂01车间(诚远公司前身)还是一个小小的生产车间,以民品加工业务为主。

为承接客户单脉冲馈源生产任务,厂里引进了一批先进设备,那时候,老厂房坐落在山脚下,藏在山坳里,工作环境艰苦,生产条件苛刻。这批先进的设备让大家开了眼界,更激起了大家想要摸透它们的学习热情。

某产品零件的加工难度大且合格率低,加工精度直接影响产品的交付。当时,厂里其他设备难以加工出如此精度的零件,大家把希望寄托在了这台还未开封的新设备上。

为迅速掌握操作技巧,符老带领团队拿着说明书,一句一句研究分析,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机床上进行反复测试。他们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最终彻底摸清了设备的“秉性”和“脾气”,实现了独立操作并精准完成此项任务的加工,为后期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是第二代使用这批设备的人之一,在符老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很快就能独立操作。”据王师傅回忆,20世纪80年代,诚远公司处在迅速发展时期,单脉冲馈源成为厂里研制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而这批铣床也成了当时唯一能够满足此批产零件加工特点且精度符合要求的设备。

铣工技师苏师傅1993年刚从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7861厂01车间。“刚毕业的我,看着这些设备将金属块一步步加工出不同形状,心中充满了好奇。凭着工作热情,我白天跟着师父加工零件,晚上就利用下班时间研究琢磨设备参数。”经过半年的学习,已能够熟练操作铣床加工零件,在没有加工任务的时候,还会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清除油污和切屑,校正补偿精度。

正是这样一批心系航天事业发展的老职工的热爱、担当和付出,使诚远公司得以逐步壮大。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诚远公司的产业布局和发展体系日益完善,从大山深处搬到湖南长沙望城坡,再搬到现在的麓谷产业园。近年来,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引进大批自动化、数字化的先进设备,建成了智能制造样板单元,成立智能制造生产车间,这一批老旧设备也跟着搬迁至新园区。

苏师傅感叹,自动化设备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车间的硬件条件。“老伙计”不断退出舞台,“新伙计”不断更新迭代,每台设备都见证了过往的终点,也推进着未来的起点。设备会不断地更换,但航天精神和三线精神不会变,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永不止步。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