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鉴 湖南航天50年间的变与不变

图鉴 湖南航天50年间的变与不变
2020年06月19日 19:29 中国航天科工

湖南航天

50

变与不变

1

七十年代 | 建三线 千军万马

1970年6月18日,周恩来总理签发了“将七机部某研究院三线研制基地建在湖南省的隆回、洞口、邵阳县和新邵县的部分地区的决定”……一批工厂拔地而起,它们坐落在山脚下,深藏于山坳里,虽然这里生活环境艰苦,科研生产条件恶劣,却担负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加强国防建设的重任。他们有一个统一的代号——“068基地”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五湖四海的精英走进湘西深山建设基地,献出了青春,甚至生命。无论多么艰苦,对于老一辈航天人来说,当年的初心,支撑着他们在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日子里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1970年,八〇四工地三号沟大会战的现场。老一辈的航天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放弃优越的条件,满腔热血投身到三线建设中,肩挑手刨挥洒着汗水,无怨无悔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 1970年,八〇三工地洞库正在除渣的照片。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承担了068基地的全部洞库工程。在机械化缺乏的情况下,战士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干劲,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确保任务提前完成。

▲岁月久远,占据了半座山的厂房早已历经风雨而破败不堪,断壁残垣中,诉说着当年的不易。

2

八十年代 | 停缓建 “米下锅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国际形势转好,我国国防战略发生转变,这直接影响到当时的三线建设,068基地被列为了停缓建单位。

停缓建意味着国家划拨的基建费停了,还在“襁褓”中的068基地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突如其来的变故让068基地人心惶惶,很多来支援的人纷纷回流,但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来,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的7804厂厂长吕学明。

重整队伍之后,吕学明开始带领大家“自谋生路”。“没有军品任务了,那就利用厂里的设备和人才搞民品。我们厂原本是搞自动驾驶仪的,在控制方面有技术,所以我们就开始搞电机。”

此后,068基地其他厂所也积极响应基地号召,开始尝试开发民品。计算器、电子琴、电褥子……湘西大山里的航天人经过短暂的迷茫,开始自力更生、“找米下锅”,逐渐度过了那段最为艰苦的日子。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东方红》的乐曲在寂静的宇宙中回响。这段音波所用磁带出自当时拥有国内一流磁带生产能力的国营八二四厂。1979年,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国营八二四厂立足技术优势,成立“武汉鹦鹉磁带厂”。1981年,“鹦鹉牌”盒式录音磁带投入批量生产,一时名声大噪,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南亚、非洲国家。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银奖,这也是国家磁记录行业唯一的银质奖。

1983年,湖南航天职工潘剑学刚到7807厂通讯站工作,7807厂又名:淞江电子仪器厂。通讯站坐落在球场边上的一栋三层小黄楼,这是当年7807厂最漂亮和位置最适中的楼房,离工厂的食堂、球场、游泳池和员工宿舍楼都不是很远,楼里整天都是灯火通明,承担着工厂每天24小时的通讯工作。潘剑学回想起来三线时期的工作,虽然很艰苦,但也有很多的乐趣和向往,激励着一代航天人努力工作和学习,为航天事业做贡献。

1985年8月15日至17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湖南航天局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隆回工兵团小礼堂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航天部湖南管理局首届委员会和首届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湖南航天局的发展指明方向,明确目标。

1987年6月7日,7803厂第一台3600吨六面顶液压机进行鉴定交付准备。6月8日早上6点多,第一台六面顶液压机生产出第一颗人造金刚石。

3

九十年代 | 调整搬迁 自强不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068基地整体搬迁长沙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为基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湖南航天在艰难困苦中开启了一条新生之路。

1991年10月,湖南航天大院大门。

1995年8月,湖南航天磁电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专门从事高档磁性材料与器件及相关设备研发、生产经营的融合型高新、技术企业。当年,刚刚军转民的航天磁电,在当时大多数铁氧体磁环生产企业还在使用气窑时,就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循环轨道电窑,在技术上掌握了Y30及Y35高性能材料配方。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快打破了当时日本TDK、日立等公司对高端产品市场的垄断,被用户誉为中国高档磁的代表。

90年代末,CD、VCD光盘迅速占领市场替代了磁带的市场地位,磁带产品逐渐被迫退出历史舞台。鹦鹉磁带迎来了寒冬。后来,2002年“航天科工武汉磁电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4年,武汉鹦鹉磁带厂实施了政策性破产,结束了其42年的历史,鹦鹉磁带从此不再。2008年,武汉磁电公司划归湖南航天有限责任公司,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步落地,再度搏击市场,武汉磁电公司迎来了再次腾飞的机会。

4

二十一世纪 | 改革攻坚 创新发展

岳麓山下,依山傍水。经历了自力更生求发展,改革脱困求生存阶段的湖南航天,坚守着不变的初心,华丽蜕变。

进入新世纪,潇湘子弟“吃的苦霸得蛮”的风格加上航天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在068基地干部职工的身上得到了融合。两年时间,068基地拿出了惯组原理样机;又用三年时间,样机落地,产品成形。

 ▲ 068基地惯组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 湖南航天磁电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年中完成全面搬迁,搬迁至湖南省长沙市望城经济开发区航天高新材料产业园,占地面积300.98 亩。公司是湖南省高新技术、高新产品(双高)企业、湖南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前十强和湖南省千亿材料产业集群重点骨干企业、湖南省节能环保示范企业。

 ▲ 2015年,湖南航天将目光锁定在了新材料领域。依托湖南省在新材料领域的区域优势,湖南航天联合长沙市政府,设立长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作为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的平台企业。2016年,湖南航天又联合宁乡市政府,新设湖南航天天麓新材料检测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的新材料第三方检测机构。

经过几年的发展,湖南航天新材料板块产业布局和发展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以新材料院为总体平台、多个前沿方向为牵引、若干家生产单位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有了完善的集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产业转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材料产业生态圈。

 ▲ 在结构功能材料领域,湖南航天高性能镁合金、铝合金等产品应用于航天以及新一代武器装备,热塑性聚酰亚胺工程塑料已具备产业化,实现进口替代;在电磁功能材料领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航天磁”,其高性能永磁材料及器件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20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优秀供应商;在复合功能、特种防护材料领域,高性能防护涂料、自固化绝缘防护材料等为代表的特种防护材料,已形成产业化,在军用及民用领域得到批量应用;在材料检测领域,拥有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区域中心)以及全汇测检测云平台,第三方测试评价资质齐全,具备材料、化学、食品工程、药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检测能力;在前沿材料领域,湖南航天承担了材料基因组等多个国家专项研制任务,为航天科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和新一代武器装备研制、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 2016年,湖南航天工业总公司成功改制为湖南航天有限责任公司(保留“068基地”军工代号),开始驶入发展快车道。依托国家、湖南省、航天科工关于加快浮空器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湖南航天主动作为,进入浮空器装备领域,目前已发展形成了系留艇等四大体系产品,拥有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浮空器生产制造和试验基地。

 ▲2019年,湖南航天进行领域拓展。在集团公司支持下,成功并购中山新高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拓展,并成功开发5G高频挠性覆铜板基材等产品,打破外资垄断,在挠性覆铜板行业排名内资企业前列,为保障国内5G产品供应链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与此同时,湖南航天收购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环境综合治理产业。由此,湖南航天“一主两翼”的产业布局正式形成。

2017年4月,湖南航天成为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家军工二级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进入到国家国资委“双百行动”名录。这是湖南航天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湖南航天在新时代谋求更大发展的自我驱动。

2019年12月10日,湖南航天完成混改引资引战阶段全部工作。本次增资扩股,湖南航天共引入4家战略投资者,共募集资金18.37亿元,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体制机制的创新,让湖南航天在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上“奔跑起来”,僵化的体制被充满活力的新制度所代替,骨干员工持股计划便是典型案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口罩成为疫情防控必需的医疗物资。湖南航天党委积极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组要求,化“危”为“机”“,带领天麓公司,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取得了从零开始到一条生产线再增加到现在的六条生产线,口罩产能从日产20万片再到日产40万片的惊人成绩。“再苦再累也要上!”敢于开拓的湖南航天天麓口罩生产线党员突击队,以“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勇气,用激情和热血践行使命担当。

从昔日山沟里的068基地

到今时梅溪湖畔的湖南航天,

从来自五湖四海的第一代创业者

到如今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有些东西一直未曾改变,

以后也不能改变,

那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五十载

改革创新航天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