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更值钱,还是“董明珠”?

“格力”更值钱,还是“董明珠”?
2025年02月20日 20:57 设计癖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爱上一匹野马

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这让我感到绝望

——《董小姐》宋冬野

朋友,今天这篇文章,虽然有意思,但是有点长,不妨一边听歌一边看文章,更有感觉,一首宋冬野的《董小姐》分享给大家👇🏻:

格力专卖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

我觉得你真不能怪有些人(比如我)染上网瘾,因为只要你睁开眼,打开手机,满世界都是有意思的事情,让人应接不暇,甚至都来不及思考。

直让人疾呼👉🏻: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这不,一不留神,上个厕所的时间,回来一看,格力专卖店,改名了,改成了“董明珠健康家”👇🏻:

图:同素异形体/小红书

原来的格力专卖店,长成这样👇🏻:

改完后的门店,一眼就能看到董明珠的名字,还是健康家,我还以为自己起猛了,是不是有人恶搞,结果一搜,官宣,实锤👇🏻:

而且部分线上直播间,也已经改名了👇🏻:

这个世界,太精彩。

骂得太脏了:不能私闯民宅

显然,并非我一个人觉得自己起猛了,好多网友都跟我一样,一脸懵逼。

京东改成“你的强来了”👇🏻:

期待雷军妙妙屋👇🏻:

淘宝可以改成:马云来卖了👇🏻:

类似的还有👇🏻:

格力有了自己跌太阳👇🏻:

有人说格力这么多人没人告诉她真相吗?

有人一连串不理解格力这一系列操作👇🏻:

有人说格力友商赢了👇🏻:

有人说以后电器一开机,就能收到欢迎👇🏻:

有人说以后买电器,送写真集👇🏻:

还有人说这是要把年轻人的市场赶尽杀绝👇🏻:

有人用脚投票👇🏻:

有人说下一步该立铜像了👇🏻:

有人说好像小卖部👇🏻:

有人赞勇气可嘉👇🏻:

有人说奶奶想有个家👇🏻:

有人说成也萧何败萧何👇🏻:

有人把格力智能家居的召唤词都想好了👇🏻:

有人说董明珠想做中国的香奈儿👇🏻:

有人还以为是养老院👇🏻:

有人说够健康👇🏻:

还有人说别打岔,让人把故事讲完👇🏻:

有人说变土了👇🏻:

有人预测以后可能会出盲盒👇🏻:

有人担心👇🏻:

有人说个人IP只认王守义、陶华碧等👇🏻:

有人说早就觉得不对劲了👇🏻:

有人说不如叫格力健康家👇🏻:

有人说去掉姓更好👇🏻:

还有人担心以后怎么办👇🏻:

有人看完哪吒学会了举一反三👇🏻:

有人晒出了一篇论文👇🏻:

有人说干脆格力改名叫董明珠👇🏻:

也有人表示理解👇🏻:

有人理解,但还是觉得夸张👇🏻:

董明珠这个IP不差👇🏻:

有人表示支持👇🏻:

我知道有些网友对董明珠女士有些不同看法,但没想到这次格力专卖店改名,动静闹得这么大,感觉是网友的情绪已经积蓄了好久,终于爆发了。

甚至有人说,不能私闯民宅,夺笋啊👇🏻:

我家里用的空调和电风扇,都是格力的,反正我觉得改个名字,还不至于让我放弃格力。

为什么要改名“董明珠健康家”

格力为什么要把专卖店改名为“董明珠健康家”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格力对此是有过官方表态的。

2025年2月13日,格力电器举办品牌战略发布会,格力正式推出了“董明珠健康家”这一新品牌。格力电器终端建设负责人表示:  

“此次发布是一场从产品到服务、从空间到体验的品牌革命,也是格力对亿万家庭的美好承诺。”  

官方强调,“董明珠健康家”将通过场景化体验、数据可视化和智能交互服务,重构零售价值链

这一表态表明,改名是格力品牌升级的一部分,旨在以技术与温暖结合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家居生活解决方案。

由此看来,格力专卖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并非一时冲动、一拍脑门儿的决策,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

考虑到电器行业,结合当前的消费趋势,我觉得无外乎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聚焦健康智能家居。

改名重点在“健康”俩字上。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智能家居的需求增加,格力希望从传统空调制造商转型为综合家居解决方案提供商。

图:格力

“董明珠健康家”这一名称暗示了健康导向的产品和服务,可能包括空气净化器、智能家电等新品类。

这一转型是对市场趋势的响应,也是格力寻求新增长点的尝试。

第二,蹭“董明珠”知名度和流量。利用董明珠的个人IP,提升品牌吸引力。

管你喜不喜欢,你不得不承认,董明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格力的一张“王牌”。

将她的名字融入品牌,可以迅速提升新品牌的辨识度和信任感,吸引她的粉丝及关注健康生活的消费者。

这种个人背书的方式能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增强亲和力。

第三,这是格力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家电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对手如美的、海尔等),格力需要找到突破口。

通过“董明珠健康家”这一独特品牌,格力能在众多家电品牌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健康家电领域建立差异化定位。

最后,打造线上线下品牌联动

2020年以来,董明珠通过直播带货为格力创造了显著的销售额。

将线下门店改名为“董明珠健康家”,可以与线上营销形成呼应,增强品牌一致性,提升消费者的全渠道体验。

所以,不能说格力真虎,毕竟人家这么大公司,这么多人,肯定不会随随便便做出这么大的调整。

如果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朋友非要吐槽,你顶多说人家有点子韧性、霸气侧漏,而已。

“格力”更值钱,还是“董明珠”?

其实格力专卖店改名好不好的问题,本质上是在讨论“格力”更值钱,还是“董明珠”更值钱?

今天借这个机会,咱们好好研究一下两种不同的品牌命名方式:IP型品牌,IP型品牌

“格力”是一个通用品牌名,类似京东、安利、Nike这种非IP型品牌

这类品牌命名时,使用抽象、描述性或创新性名称,例如Nike(源自希腊胜利女神)和安利(“American Way”的缩写)。品牌形象更灵活,强调产品、服务或理念,而非个人。

非IP型品牌的命名方式好处非常明显👇🏻:

👉🏻可持续性:品牌发展不受个人影响,例如Nike通过营销和代言人策略成为全球运动品牌领导者。

👉🏻灵活性:品牌定位易于调整,适合不同市场和文化。

👉🏻普适性:更容易跨越地域差异,如安利通过直销模式覆盖全球。

短板则是👇🏻:

👉🏻初始认知度低:需要更多时间和资源建立知名度。

👉🏻情感连接弱:可能缺乏个人故事带来的即时共鸣。

这种品牌命名方法的适用场景👉🏻:品牌需跨越文化、地域,或强调产品/理念(如科技、快消品)。比如Apple、Nike等通过产品创新和营销成为行业标杆。

格力,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以空调为核心产品,拥有数十年的市场积累。其品牌价值建立在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信任之上。

格力在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知度和稳定的客户基础,使其品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普适性。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格力的品牌资产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格力”更值钱,品牌价值更高。

相比之下,“董明珠健康家则是一个以个性鲜明的个人IP(一般是创始人)为中心的品牌名称,类似陶华碧、王守义、宝洁(William Procter和James Gamble)、戴尔(Michael Dell)、戴森(James Dyson)等。

这类品牌与创始人个人形象紧密相连,通常带有强烈的故事性和独特性

IP品牌命名方法的好处是👇🏻:

👉🏻快速建立信任:消费者可能因认可创始人,而对品牌产生好感,例如戴森因James Dyson的发明家形象而被视为技术创新的代表。

👉🏻差异化:在竞争市场中,个人IP能让品牌更独特,比如戴尔的创始人Michael Dell成为科技行业的标志性人物。

👉🏻故事性:创始人的经历可以成为品牌营销的核心,例如宝洁早期的成功与其创始人建立的质量信任有关。

劣势:

👉🏻高依赖性:品牌声誉与创始人绑定,若创始人形象受损,品牌可能受影响。

👉🏻传承挑战:创始人退位后,品牌可能需重塑形象。

👉🏻市场局限:个人IP在某些文化中可能吸引力有限。

这种命名方法比较适合创始人有高知名度、个人故事与品牌契合,或品牌定位高端/专业市场(如奢侈品或技术领域)

比如Louis Vuitton、Chanel等奢侈品牌利用创始人IP在高端市场取得成功。

董明珠是格力电器的董事长,以强硬的管理风格和鲜明的公众形象著称。她在中国商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甚至被视为格力的“代言人”。

她的个人IP在营销中能迅速吸引关注,尤其在直播带货等新零售模式中表现突出。

从👆🏻这个角度看,“董明珠”品牌价值更高。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上面两种不同的品牌命名方法做成了表格👇🏻:

从历史案例和市场表现来看,这两种品牌命名方法,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成功与否取决于品牌战略、市场定位和执行力,而非单纯的命名方式

虽然但是,从数量角度看,两类品牌占比则有很大不同👇🏻。

根据Interbrand 2023年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

前100名品牌中,IP型品牌约占15%(如Louis Vuitton、Hermès),多集中在奢侈品和时尚领域。

非IP型品牌约占85%(如Apple、Microsoft、Nike),覆盖科技、快消品等多个行业。

这表明非IP型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更普遍

另据Brand Finance 2023研究显示👇🏻:

创始人IP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在奢侈品和时尚行业更大,而在科技和快消品领域影响较小。

有了上面这些分析,咱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框架👇🏻:

非IP型品牌在数量和行业覆盖面上更占优势,尤其是在科技和快消品领域,因其可持续性和普适性更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更容易”成功,只是更常见。

IP型品牌在特定领域(如奢侈品、技术创新)有独特优势,创始人IP能快速建立信任和差异化,但长期成功需淡化对个人的依赖(如宝洁)。

当然,品牌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命名本身,而在于如何利用名称(IP型或非IP型)构建品牌故事,如何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如何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如果品牌有强大的创始人IP,且与目标市场契合(如“董明珠健康家”利用董明珠的知名度),IP型命名可能更快见效。

如果品牌追求长期发展、跨文化适应性,或产品本身是核心竞争力(如Nike),非IP型命名可能更合适。

最终,品牌命名的选择应基于战略目标和受众需求,而非单纯追求某种方式的“成功率”。

有了这个基本框架,咱们套用一下公式,回答一下标题的问题:到底是“格力”更有价值,还是“董明珠”更有价值?

从长期来看,“格力”品牌更值钱。企业品牌的价值更稳定,覆盖面更广,且不依赖单一人物。

而“董明珠”的个人IP,虽然在短期内能带来显著的流量和关注,但在品牌资产的深度和可持续性上不及格力

虽然但是,在特定场景(如新品牌推广或营销活动)中,董明珠的个人IP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作为格力品牌的有力补充

当然啦,以上这些分析和结论,都是我的个人建议,仅供大家参考,作为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就像文章开始提到的那样,格力已明确表示,这次改名是一场品牌革命,旨在提升服务与体验,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

这是格力在竞争与转型中的一次大胆尝试,至于其长期效果到底怎么样,还有待市场检验。

换句话说,格力这事,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不算。格力说了算,但格力可能说不准。

还得让子弹飞一会。

我虽然已经给出了我的看法,但我发自内心地,佩服格力和董明珠女士的勇气和魄力。

经常成功的人,失败的次数也多。他们之所以成功的次数多,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做得多。

乔丹在比赛最后一分钟投进的绝杀制胜球,比NBA历史上任何一个球员投进的都多,可他在最后一分钟,因失误不进球而输掉比赛的次数,也比谁都多。

做人,心要野。所以,我祝福格力,祝福董明珠,一首后海大鲨鱼的《心要野》送给他们👇🏻: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