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三大趋势驱使电商行业加速分化

疫情之后,三大趋势驱使电商行业加速分化
2020年04月02日 22:35 互联网叫兽

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商业时代。

疫情的发生,无疑将进一步加剧这种效应的凸显。尤其是在电商行业,疫情已成为考验电商企业供应链能力、品牌力、现金流等基础生存能力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当前疫情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边是阿里巴巴、苏宁等巨头企业,在抗疫一线冲锋陷阵出力、出钱、捐物,在后方保民生、稳就业、抢市场;而另一边,更多中小企业、个体户业务停摆,却又苦于无计可施。

可以预见,疫情的到来将对各行各业都是一次大洗牌,疫情过后电商行业将进一步加速分化。一是中小电商企业、垂直电商份额缩小,生存越来越难;二是靠烧钱持续的新电商模式放缓;三是越来越多纯电商面临供应链基础设施缺失的考验。

1、

规模进一步向巨头集中

这里,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我国2019年上半年GDP总量45.0933万亿元。其中,头部10%的城市,经济总量占比全国达44.12%。

2019年上半年,A股29家白酒和红酒上市公司实现总净利润为大约471亿元,茅台一家公司净利润就占行业全部净利润大约45%。截至去年第三季度,苹果继续主导全球移动设备市场,占据了该行业66%的利润,以及32%的手机收入。

对于个体而言也是这样,10%的人掌握了世界50%的财富,剩下90%的人还有剩余的50%,而最底层的20%工作者,收入占比不到1%。

这就是残酷的"二八法则":永远是头部少数企业占据着更多的规模、利润。

从这次疫情中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的表现就可以看出,特殊时期,头部企业和头部品牌不仅不会踩刹车,而且是在踩油门。以苏宁为例,疫情发生后,旗下苏宁物流、家乐福、苏宁菜场、PP体育几乎是全员出击,在抗疫保供的过程中,不但收获人心还能收获市场。为此,苏宁易购及家乐福已经开启加码吸纳人才。阿里巴巴旗下盒马鲜生也是疫情下的"受益者",盒马鲜生的到家业务井喷,促使阿里巴巴推出"蓝海"计划,开始吸收餐饮企业大量闲置劳动力以支撑爆发的订单需求。

这个时候,行业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只能被动等待疫情的过去。

因此,接下来各行各业都会出现中小公司经营困难甚至离场的现象,而头部公司大投入扩张份额,品牌集中度会大幅上升。电商行业的两极加速分化,则将成为疫情过后新趋势。

2、

靠烧钱的新电商模式难以持续

实际上,自2017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电商、科技领域就逐步进入寒冬。2019年,资本寒潮加剧,爱鲜蜂、乐蜂网、尚品网、淘集集、妙生活等相继倒闭。共享货架的热潮,戛然而止。共享单车除头部玩家外,也彻底的熄火。

其中,淘集集就是一个典型。作为社交电商拼多多的模仿者,淘集集有过数千万美元不等的融资资金进入。然而,淘集集在一年多里烧掉18亿元,最终将自己送上了绝路。

疫情来临,整个行业的上游投融资还会进一步收紧,而各类创业企业业绩会进一步恶化,靠融资支撑发展的模式暂时宣告"此路不通",靠补贴获取市场的打法也难以为继。只有具备颠覆性创新模式和技术优势,以及运营数据良好的少数优质企业才可能获得资本的青睐。

这就意味着,靠融资支撑的新电商模式,可能会死一批,即便不死也会面临经营恶化的风险。

即便拼多多这样号称用户规模达国内第二的电商平台,也都存在较大的风险。对拼多多而言,在资本层面,它目前的核心价值支撑就是不断做大营收规模和用户规模。但在疫情影响下,卖家开工不足,供货受到影响,又受制于外包物流,效率和用户满意度都面临挑战。如若增长失速,则可能会动摇拼多多投资者的信心。

所以,疫情到来本身也将给电商行业带来一个去泡沫的过程。去粗存精后,一些好的产品和服务就将得到凸显。

从长远来看,疫情带来的洗牌将对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因此,我们看到,阿里巴巴、苏宁等电商平台均已做好了和中小商家共度难关的准备,从资金、运营、供应链、物流等各方面扶持电商产业链上的优质品牌和服务商。

阿里巴巴此次就推出六大举措,支持和鼓励全国特别是湖北等疫情较重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包括减免平台商家经营费用、提供免息低息贷款、开放灵活就业岗位、补贴快递物流、提供数字化服务、支持远程办公等。

苏宁方面目前已推出18条助农政策、9大平台商户政策、8项超市补贴,扶持农户、中小企业发展。苏宁金融还调拨80亿元专项用于为医疗卫生、粮油食品、物流运输等抗疫保供相关行业的合作伙伴融资,尤其是针对有需求的防疫产品供应商,紧急提升贷款额度20%-50%。

近年来,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等细分赛道上涌现出很多玩家,但大部分还处于成长初期,依然遵循的是烧钱补贴圈市场的打法。疫情冲击下,新电商自身难保,能够提供的对平台生态的扶持相对有限。商家和平台利益博弈关系的加剧,也将进一步加重烧钱支撑的新电商的经营困境。

3、

电商重供应链模式优势凸显

春节期间,人们纷纷宅家抗疫,不再出门甚至不敢去超市。家乐福3km范围1小时达到家服务模式一炮打响,苏宁菜场在部分城市成为网红,全国的网购运输全靠中国邮政、顺丰、苏宁物流、京东物流支撑。

这充分体现出了自营物流在关键时刻的优势。在疫情这样几乎将所有行业按下暂停键的极限状态下,“有货、能送”就是最大的竞争力。因此,这次疫情的发生,再一次重申实体经济的支撑性、根基性地位。

没有上游生产企业开工生产,没有卖家开始服务卖货,没有物流配送支持,电商平台就成为了无水之鱼。因此,在这个时候,电商平台的自营及C2M等深度供应链合作模式优势就显现了出来。平台与上游生产基地直采、工厂直供关系也将进一步强化。也就是,在供应链的产品供应环节,零供关系将变得更深、更重。

在流通环节,自营物流的优势再次被放大。因为人员更好组织、效率也更高,苏宁、京东这样拥有自建或自营物流的平台就显得格外难得;相比之下一些加盟类的物流企业,人都不好组织齐,依托于外包快递的电商平台肯定会受到影响。

如此以来,待疫情过后,达到一定规模的电商平台都会进一步加码自建、自营物流建设。

截至2019年底,苏宁物流全国仓储面积1105万平方米,“当日达”服务覆盖全国78城,“次日达”服务覆盖317城,冷链服务覆盖270城。据悉,苏宁2020年还将在科技物流领域进投资超过400亿元。京东也有1000多万平的仓储规模。阿里巴巴方面,去年底已对菜鸟网络增加投资233亿元,持股增至约63%。

电商平台在仓储、物流的建设上将进一步加重。一方面,将使中小电商平台竞争门槛被抬高,另一方面巨头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惨烈。这个时候,各大电商平台的比较优势就开始出现。对比之下,苏宁、京东在物流方面较阿里具有更好的自主、可控性;苏宁对比京东,因为苏宁多为前期自建仓储,而京东租赁较多,苏宁会有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总体上看,在电商加重这一趋势下,巨头都将获得更大的份额放大机会。阿里、京东、苏宁三者综合比起来,苏宁因为前期已经在供应链、仓储及门店流通体系进行了重度投入,疫情过后反而能够迎来轻装上阵的红利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