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许多传统企业主开始考虑是否将业务拓展到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领域。然而,从传统的项目制开发到SaaS产品的转型并非易事,它涉及到商业模式的根本转变、成本结构的重新评估以及市场策略的全面调整。
———— / BEGIN / ————
张总是哈尔滨一家公司的老板,在门窗行业摸爬滚打了近10年。目前拉了一个10人左右的产研团队,单独成立了一家互联网企业,通过项目制方式,已自研了两个项目,并卖给了2-3家客户(客单价3-5万),他觉得这个行业比较有前景,所以期望把两个项目做成SaaS产品,复制给全行业/全国的客户使用,期望定价是2-5万/年。
李总也是一家哈尔滨公司的老板,自己有一个食品配料厂,集生产、制造、销售于一体。目前也是自己出资创建了一个单独的软件公司,属于“车库”创业模式,在自己小区的房子里,招聘了10几人的产研团队,期望基于自己对行业的洞察与资源,打造一款SaaS产品,把它复制售卖给同行。
他们的共同点是:
老板懂业务,有一定资源;
专注于细分领域;
从自己的问题出发,以自己的企业为第一家客户打磨SaaS产品,期望在对应细分赛道里,完成PMF(即产品用户价值验证)和商业化。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
对互联网的研发/销售/营销认知有限;
对行业市场情况认知有限;
对SaaS的成本/融资等情况认知不足;
从做项目到做SaaS产品,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或定价模式的差异,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以及对应的企业组织能力。
如果张总/李总是我的朋友,可能会给他们四个建议:
建议1:先判断所属行业的市场空间是否足够?
如果是做项目,无需考虑市场空间,只要有1-2家客户的明确需求,就可以按需进行定制研发,投入产出明确,决策简单。比如客单价是5万,2家客户就是10万,组建3-5人团队,平均月薪7千,2-3个月,基本就可以不赔。如果可以再多卖1-2家,扣除一定的改动成本后,就是纯赚。
如果要做SaaS产品,则一定要提前判断所属行业的市场空间。
一般分三类市场空间:潜在总体市场(TAM)> 可服务的潜在市场(SAM)> 可获得的潜在市场(SOM)。
比如张总所在的门窗行业,有人说2022年时,市场规模可以达到9471亿(同比增长1.27%,2012年以来复合增长率10%);也有人说市场规模是3953.22亿元(同比增长率2.96%);甚至有人说2012年至2022年,中国门窗市场规模从3777亿元增长至超过1.2万亿元;
他们所说的都属于潜在总体市场空间,即理想情况下,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够达到的最大市场容量。
但受限于地理范围、分销渠道等,你的可服务潜在市场空间,一定会更小;
再考虑到当前资源和竞争状况下的已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渗透率等,你能够获得的实际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
同理,李总所在的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整体虽在不断增长(2021年销售额为1400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了9.4%)。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数据,从2016年到2022年,食品添加剂的销售额从103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44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5.7%。
结果是他们所处的行业,从潜在总体市场空间看,都属于千亿级市场规模,可考虑到可服务的潜在市场和可获得的潜在市场的话,可能就变成了亿级别的市场空间,是否还有空间容纳至少2-3家同类型的SaaS企业?
建议2:资金是否足以支撑产研/销售/运营成本(如果5年内不赚钱的话)?
除了市场空间,我们再来看SaaS产品的投入成本情况(比如研发成本、销售/营销成本、运营成本等)。
SaaS企业A成立于2002年。成立21年(即2023年)后,企业营收7.5亿,经营亏损3.68亿。其中最大开支的两部分是:销售与营销开支3.86亿,研发开始3.03亿,这二者已占当年营收的91.86%。
换句话说,企业营收10块钱,有9.18块钱都花到了销售、营销和研发产品上。如果再加上行政开支等,结果就是亏损。

我们再看另一家国内SaaS企业B,成立于2012年。
成立5年时(即2017年),营收2.07亿,经营亏损1.15亿。其中销售开支0.2亿,研发开支0.36亿,行政开支1.04亿,三者占总营收的77.3%;
成立10年后(即2022年),营收14.96亿,经营亏损5.58亿。其中销售开支8.30亿,研发开支3.12亿,行政开支2.93亿,三者占总营收的95.9%。换句话说,企业营收10块钱,其中有9.59块都花到了销售、研发和行政运营上。

如果是这种营收、亏损情况,他们的资金情况,是否足以支撑5年?
建议3:企业所在地的人才供给,是否有足以支撑做面向全国SaaS产品?
目前国内的SaaS企业,基本还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员成本高,但人才供给充沛。
如果在哈尔滨等二三线城市,人力成本相对低(一线城市的1/4,甚至1/5),可人才质量与供给,未必可有效匹配SaaS类企业的人才需求。
以SaaS企业B为例。2015年时,企业275人,年均人效29.2万(即营收/企业规模),低于行业标准40万;而到2021年人员巅峰期有4494人,现在大概1900人左右。
如果从不同岗位来看,创业前期的人才比例,可能偏产研人员,而增长期/成熟期则偏销售/营销人员。比如B企业2016年时,产研人员占比44%,销售/营销占比24%,而2023年时,产研人员降低为27%(共473人),销售/营销则增长为52%(共910人)。

如果在哈尔滨一类的二线城市,是否可以有效组建一直能打胜仗的产研队伍、销售队伍?
尤其SaaS产品销售是面向企业,面临长销售周期(半年至三年)和高成本,特别是沉没成本。这要求企业对销售人才有较高素养要求,并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这需要企业文化和人才储备的积累。
建议4:是否明确产研边界(即哪些系统自研或采购)?
如果站在客户视角,每家SaaS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非常简单”,就只是一个网页的产品而已。
但如果站在SaaS企业视角,每款SaaS产品所需的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群——它至少包含:用户层、产品层、运营层的N个系统,而每个系统的背后,可能都是另一款SaaS产品。
他们是否有明确的系统建设框架和自研边界?
比如用户层,你需要构建自己不同端口的官网(电脑端、H5等),以及用户社区(用户中心、常见问题、资源分享、需求进度等)。
产品层,你需要构建基础的支撑系统以及主产品系统。比如用户中心系统、权限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平台、第三方对接平台等基础支撑系统,以及对应的设计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物流管理、库存管理、品质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
运营层,你需要构建支撑企业正常运营的所有系统。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CM)、客户管理系统(即CRM)、数据分析平台、财务系统、OA办公系统,以及产研内部所需的需求平台、客诉平台、代码管理平台、Bug管理平台、文档管理平台等。
一般情况下,你可以采购的可能都属于运营层的系统,剩下的用户层跟产品层的系统,都需要自研。这就是为什么SaaS企业的产研支出高的原因,也是常年亏损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如果你是张总或李总,你还会选择转型做SaaS产品吗?
SaaS产品虽好,可不要“贪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与禀赋,做能赚钱的项目,不可谓不是一个好选项——尤其是在SaaS企业普遍亏损,市场经济下行且融资困难的时候。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