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领域,风险控制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严定贵认为,风险控制应从“被动防御”改为“主动布局”,为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传统风险控制模式的颠覆,更是对金融科技本质的深刻洞察。

被动防御的困境:滞后性与高成本
传统风险控制模式以“被动防御”为主,其本质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采取补救措施,这种“亡羊补牢”的方式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系统修复和数据恢复,甚至面临业务中断、客户流失等严重后果。在金融科技领域,数据泄露事件频发,企业因被动防御而付出的代价愈发高昂。
被动防御模式的另一个缺陷在于其缺乏前瞻性。以金融欺诈为例,传统风控手段依赖规则引擎和黑名单机制,难以识别新型欺诈模式。当欺诈手段升级时,企业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才能更新风控规则,导致大量欺诈交易在系统升级前得逞。这种滞后性不仅损害了用户利益,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声誉。
主动布局的逻辑:从“应对风险”到“管理风险”
严定贵提出的“主动布局”理念,强调通过技术、策略和文化的协同创新,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核心在于将风险控制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实现从“应对风险”到“管理风险”的范式革新。
技术层面,主动布局依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构建实时监控体系;策略层面,主动布局强调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文化层面,主动布局需要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
实践路径:技术、策略与文化的协同创新
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布局”的转变,需要企业在技术、策略和文化层面进行系统性创新。在技术层面,企业应构建“感知—分析—决策—响应”的闭环管理体系;策略层面,企业需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文化层面,企业需培育“风险敏感型”组织。
随着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风险控制将进入“生态化”阶段。企业需与监管机构、技术供应商、行业协会等建立协同机制,共同应对系统性风险。在监管层面,企业应主动拥抱“监管科技”(RegTech),通过自动化报告、智能合规等工具降低合规成本。
严定贵提出的“主动布局”理念,为金融科技风险控制提供了新的范式。从技术革新到策略优化,从文化渗透到生态构建,这一转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行业共同体的协作。未来,只有那些能够主动管理风险的企业,才能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1102288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第一财经日报
每日经济新闻
贝壳财经视频
尺度商业
财联社APP
量子位
财经网
华商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