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安卓这些淘汰技术,居然引领过行业变革?

苹果安卓这些淘汰技术,居然引领过行业变革?
2020年11月25日 15:11 锋潮评测室

今天早上刷微博的时候,一条消息让我打了个激灵。

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正式超越了比尔·盖茨,成为全球第二大亿万富翁。

身家仅次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

于是我赶紧查了下自己的排名,还好对我影响不大。

一直做着最前沿研究,并且致力于将这些研究商用的马斯克,业务真的多到让人害怕。

小到龙舌兰,喷火枪,大到特斯拉电动车、太阳能计划、SpaceX 火箭,再到更具科幻感的脑机……

特斯拉推出的龙舌兰酒

听说明年还会开展空调业务,格力、美的瑟瑟发抖(物理)。

不过,技术研究的商用总会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除了前期研发,中间还要经历市场的试错、调整。

像特斯拉电动车正式量产之前,那一系列的试验走了多少弯路,也只有他们自己的工程师才知道。

当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之后,企业还要将正确的技术,在正确的时间提供给正确的用户。

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再好的技术也无法给用户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只能落得失败收场。

而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和电脑领域,因为试错风险相对较低,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极具趣味性的设计和技术在市场推出。

但它们可能太过「先进」,或者没有面向「正确的用户」,所以导致无法得到市场认可,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失败」。

这些「失败」不管是安卓阵营还是苹果都出现过,不信的话,我给你们举几个例子。

3D Touch

3D Touch 是一个相当具有趣味性的创新,当时甚至被认为是多点触控技术后又一个能改变交互设计的巨大升级。

相信到了现在,还是有非常多的用户表示「我就觉得 3D Touch 挺好的,我吃鸡天天用,现在没了就觉得非常不适应。」

但除了吃鸡,它还有什么非用不可的理由吗?

很少,甚至没有。

像呼出预览菜单,或者呼出付款码,现在系统上通过长按也能完成类似的工作,这就证明了 3D Touch 的不可替代性太弱了。

可是去掉了 3D Touch 之后,iPhone 的屏幕可以做得更薄,释放手机的内部空间还能加入更大的电池。

哪个方向更正确,我想大家心里都有答案。

压感边框

同样是关于震动和压感的技术,安卓手机上的压感边框也是一代「先烈」。

早在 2017 年,HTC U11 推出了 Edge Sense 压感边框技术,只需握持时用力挤压中框,手机就能进行一些像截屏、双击屏幕之类的操作。

类似的技术在 Google Pixel 4 系列上也得到保留,不过 Google 只把它用作呼出 Google Assistant ,几乎没有功能上的拓展性。

对压感边框这个技术来说,它无法在机圈掀起波澜的主要原因,依然是可替代性太强,外加捏合动作和触屏动作存在冲突,打破了用户使用手机时操作的连贯性。

不过,它在未来可能还有一些机会能重返市场。

如果手机真的要完全取消开孔以及实体按键,压感边框的技术,可能会以压感按键的形式重返市场。

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压感边框对大部分用户来说,还是出现得太早了。

TouchBar

时至今日,我依然没能理解 TouchBar 存在的意义。

在去掉了功能键之后,苹果尝试用一个长条形的屏幕取代功能按键,让功能的快捷调用不会被物理按键所限制。

理想总是非常美好,但 TouchBar 未能像实体按键那样,在触控后给出物理反馈。

与此同时,在用户正常输入的时候又无法衔接盲打操作,注意力还需要从主屏幕转移到 TouchBar ,再转移到主屏幕。

这对于需要持续保持高专注工作的用户来说,会是一个相当让人迷惑的功能,完全搞不清楚它的应用场景。

或许,装个猫猫插件用 TouchBar 摸鱼,它能发挥的作用会比现在稍微大一些。

双屏

在探寻「真全面屏」的道路上,安卓手机厂商曾经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胆。

对真全面屏而言,最难解决的是前置摄像头如何摆放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当然还是收到屏幕底下。

但在 2 年前,屏下摄像头技术离成熟可商用还是太过于遥远,所以就有了直接去掉前置摄像头,用后置摄像头当成前置摄像头使用,然后在手机背盖换成屏幕的解决方案。

一开始这个方案还是比较新鲜的,部分不常用前置摄像头的用户也一定程度上认可这种解决方案。

但双屏手机对于用户正常使用习惯和产品认知的挑战实在是太大了,它只能在用户心中成为一个有意思的尝试,而无法成为一个主流且能持续存在技术,应用在手机产品之中。

所以双屏手机推出了大概两代就消失在手机行业之中了。

当然,如果宏观来看,这上面提到的四个技术并非完全是「失败」的。

它们确实在特定的时间点或者特定的环境之中,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一些使用上的便利,或者一些启发。

可还是前面提到的,正确的技术,要在正确的时间提供给正确的用户。

失去了正确的时机,或者面向的用户不对,一切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所以那些愿意进行破坏式创新的「探照灯」企业,用「先进」技术去试探用户的反应,他们确实可能会取得引领市场潮流的机遇。

但不被市场认可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先进」和「先烈」,在市场上往往都只是一线之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