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营养健康产业,谁将引爆万亿市场?

把脉营养健康产业,谁将引爆万亿市场?
2021年10月22日 19:49 亿欧

作者:肖伞伞

肖伞伞

+关注

亿欧网资深作者,关注创新药。

编辑:刘聪

2 小时前

[亿欧导读]

可预见的是,营养健康产业已成为下一个金矿待开采区。

题图来自“收费图库”

“优化的营养是未来的药物”,这是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莱纳斯· 鲍林博士曾经的预测。可预见的是,营养健康产业已成为下一个金矿待开采区。

10月19日—21日,由大连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辽宁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第三届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大连举行。

本次会议以“传播食品科技创新理念,推动营养健康产业发展”为目标,由中国工程院朱蓓薇院士担任大会主席,来自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近7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食品营养与健康主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把脉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发展,探索食品营养与健康合作新领域。与会专家立足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发展新动态,多维度透视行业发展。

食品营养健康产业风口已至,企业仍需“修炼内功”

回溯至1902年,伦敦大学的两位生理学家首次发现胰泌素,揭开了肽类物质的神秘面纱。随着时间发展,食源性肽的功能活性受到更多关注。肽的发现,也增进了人们对蛋白质的了解。被誉为“生命砖瓦”的蛋白质,需被消化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小分子肽,才能被吸收,且部分吸收形式为二肽和三肽。

华南理工大学赵谋明教授以功能性肽为切入点,在蛋白质生物催化与转化、发酵食品代谢调控以及功能性食品加工等领域深耕三十余年。作为中国功能性肽领域领军人物,近三年来,他的相关技术已在30家企业推广应用,开发相关产品50余种,实现新增产值100多亿。

随着对功能性肽产品共性技术难题攻关与研究,赵谋明团队已经研发了20多种食源性功能性肽。目前,具有改善睡眠、美容以及抗疲劳功效等10余种功能性肽原料已经正式投产。众多科研成果成功落地有何秘籍?

“做科研的必须了解市场。”赵谋明向亿欧大健康一针见血指出,从基础理论研究做到科研成果产业化,起码需要一个团队花费3年到5年的时间。面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科研人员需要依据自己的科研基础,去判断研究方向的应用人群是否广泛、市场需求空间是否广阔。

在他看来,食品营养健康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营养与健康的诉求只会有增无减。据统计,健康产业在美国GDP高达16%,而我国健康产业仅占GDP的5%。大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其中细小分支,中国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产业在2020年就已被预估具有1.59万亿的市场,蛋白质、氨基酸与肽类成为需求量最大的品类。

看似繁华似锦的发展前景下,其实不乏隐忧。“我们很大一部分核心原料都要从国外进口,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购买其他原料代替,也做不出好的产品。”赵谋明分析到,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产业需要真正有功效的产品,才能促进这个行业长久良性发展。

风口已至,该行业也需面临大浪淘沙的过程,只有真正想做好产品的企业才能“飞上天”。

特医食品的布局与突围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展、慢性病疾病谱的变化,特医食品这一蓝海市场迎来机遇。《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更着重强调“推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疗膳食的规范化应用”。从定义来说,特医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而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在市场与政策双重驱动下,一时间,特医食品走入聚光灯下。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赵伟教授早已耕耘已久。赵伟博士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健康,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项目,是国家市场监督总局食品评审中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审评论证会专家组成员。

之所以选择以特医食品为研究突破点,赵伟从发展阶段和需求端阐述原因。依托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加工与配料研究中心深厚的功能食品配料及加工研究基础,他们能在特医食品快速发力。此外,无锡作为全国特医食品的发源地和产业高地,集聚了华瑞、纽迪希亚等一批特医食品知名企业,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在产品研发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

从需求端来说,大众对于慢性病和营养支持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医食品以一种刚需的状态呈现。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球每年特医食品的消费总额为560亿至640亿元。市场规模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在美国,65%营养不良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英国有27%,而我国只有1.6%,消费规模约6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的1%,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特医食品毕竟是新事物,相关研究与产业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关标准制定得还不完备。“特医食品最终的核心是特定全营养特医食品领域。”赵伟分析道,从技术角度看,目前市面上特医食品大多数为粉末状,难点在于液态状特医食品。液态状特医食品稳定性、对血糖影响等研究还未进入产业,这也会成为未来产业的热点和发展方向。

在他看来,针对肿瘤和糖尿病两种常见病症的特医食品将会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赵伟举例,肿瘤治疗过程当中,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率达到80%以上。如果有更多优质的特医食品可以选择,将大大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赵伟推测,特医食品将会在未来3-5年之间迎来成熟期,逐步出现在医院、药房、超市等场景。如果能进入医保,将大大提高特医食品的渗透率。

此外,赵伟也向亿欧大健康分享了他们团队关于益生元功能因子和肠道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成果。基于益生元—肠道—生物利用度的关系,重新定义和丰富了食品功能因子和药品的生物利用度,为新食品功能因子和药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精准营养能否撑起百亿市场?

精准营养(又名个性化营养)的悄然走热,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谭明乾教授深有体会。“现在我每次去参加学术会议,汇报精准营养,会场座无虚席,很多没有座位的观众站着也要听。”在这时候,谭明乾意识到,自己选择的是一个被市场认可的研究方向。

这股热度绝非空穴来风,据Markets and Markets的研究数据显示,目前,个性化营养市场规模增长势头强劲,预计2025年将增至164亿美元。此外,GlobalData 数据显示,43%的消费者更喜欢为其“量身定制”的产品,58%的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被产品需求或个性的契合度影响。“批量”、“均码”的无差别大众健康市场已日渐衰微

精准营养是一个根据个体特点调整营养建议和干预措施,进而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新兴领域。按照维度划分,精准营养研究及转化主要包括个体基因型分析、生理特征和生活方式调查、个性化营养设计、及营养干预及反馈等几大维度。

谭明乾分析,精准营养是建立在个体基因测定、身体状况测定、劳动类型、职业发展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核算的基础之上,给出一份个体化的营养方案。在实行营养方案之后,还会有持续的跟踪与反馈,不断监测身体各方面指标,依据相应指标变化进行调整,促使个人达到健康状态。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百亿级别市场,企业如何筹谋布局?他剖析道,目前精准营养的概念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后续营养组方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现有的营养组方局限在维生素、营养增强剂、微量元素增强剂诸如之类。企业可以在营养设计上发力,针对各种慢病的不同阶段,提供合适配方。

“精准营养的未来发展需要产学研合作,产业链融合。”谭明乾解释道,目前整个营养健康产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环节的部分信息处于割裂状态,企业不了解科研最新进展,科研人员不知道市场需求,如何打通信息隔阂,形成营养健康一体化产业链至关重要。在他看来,激活营养健康市场还需规范营养健康产品监管、培育民众对精准营养的认知。

敏锐的行业认知,也让谭明乾选定了下一个锚点——靶向食品。不同于以往大水漫灌的营养补充,旨在通过指向性、个性化的干预,靶向递送到特定组织。“未来,我比较看好这一领域”,他微笑说道。

在密切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方面,上述受访人士指出,科研是未知的,企业须有一定的风险承担机制,明确自己的战略方向。科研人员也要与企业沟通,分析其中利害关系。其次,企业需对科研团队的能力定位进行评估,建立跟踪考评机制,实现全程监管,确保自己的权益。当潮水褪去,拥有自己核心产品的企业才能站稳脚跟。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版块,食品营养健康领域潜力巨大。本次研讨会开拓了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对开发新型健康食品加工技术进行了充分研讨,构建了交流探讨平台。基础研究领域如何与产业发展共聚合力,则有待企业与学术机构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肖伞伞。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