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研究所专家:孩子成绩好才能玩游戏,是家长的“双标”

少儿研究所专家:孩子成绩好才能玩游戏,是家长的“双标”
2021年11月26日 22:24 手游那点事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未成年人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在本届腾讯游戏开发者大会(Tencent 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简称TGDC)的第三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就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享。

在她看来,青少年沉迷网络是个复杂的社会议题,仅凭监管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在网游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承担起更多责任。在本次分享中,她剖析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特征,也分析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同时呼吁家长放下对游戏的成见,用更客观的态度看待青少年玩游戏这件事。

以下是手游那点事整理的分享全文,为保证阅读体验,以下内容有所删减: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个分享。我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网络游戏与儿童发展》。

一谈到网络游戏,家长和老师们都非常紧张,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也有很多监管游戏的规定,包括法律,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守护这些爱玩游戏的少年呢?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孩子们眼里的游戏是什么样的?他们认为什么是游戏;第二,要跟老师和家长分享的是,到底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沉迷网络游戏;第三,游戏沉迷并不是必然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还有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容易使这些孩子沉迷;最后一部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该如何管理好这些网游少年,真正守护他们健康成长。

一、在孩子的眼里,游戏是什么?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游戏到底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知道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往往我们会从成年人的角度思考,一提到游戏,家长很焦虑,老师也很焦虑,包括我们作为游戏的开发者,也会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游戏更好地适合未成年人的成长。所以,我们首先要去了解,这代孩子是怎么看游戏的?

我所在的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专门做过一项研究,旨在了解孩子们对游戏的看法,我们想听听未成年人怎么说,从这个图上的数据大家也可以看到。

首先,全国未成年网民的普及率是在不断攀升,图为2021年7月2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一个研究报告,总体呈现一个不断爬升的状态。

那我们再看一下,不同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互联网的普及率也是在不断提升的。小学阶段2019年是89.4%,2020年已经达到了92.1%,初中、高中、中职的学生等等他们的比例都是在不断提升的。

我们来看看不同学历段的,未成年首次触网的时间。首次触网,以小学生为例,上小学之前触网比例高达30%,上了小学以后才开始上网的达到了66.3%。总体来说,未成年人触网是不断攀升的,这样趋势就会让成年人更焦虑,因为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守护这一代未成年人。

成年人非常担心,比如孩子会不会玩成人游戏,比如是否会长时间游玩游戏,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会不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又会不会游戏沉迷、花太多钱、遭遇不良社交甚至被网络欺凌。

大家也知道,随着网络的发展国家也一直在加大监管的力度,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就推出了第一部监管网络游戏的暂行办法。目前最新的是2021年6月1日推出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网络保护的专章。

未成年人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因为他们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网络里。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与网络密切相关。当孩子们说游戏就在那里,不管你禁不禁,我总是会玩的。这时候我们怎么办?我们就是要去了解未成年人的想法,这样才能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出发,去更好地保护、守护他们。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一个样本过万的大型调查,该调查涵盖国内10个城市。结果显示大部分孩子能够理性看待网络,他们对于网络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都有一定了解。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成年人至少可以放下一个担心,就是孩子们并没有把网络看得太好,其实他们是能够看到网络的一些问题的。

我们在研究中又发现七成多的未成年人认为网络游戏能够缓解压力。为什么这代孩子那么喜欢网络呢?因为他们觉得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帮助。我们又会想,是不是因为孩子小还不懂事,所以才会把网络、游戏看得那么好,事实如此吗?

研究发现,其实是年级越高孩子对游戏的看法越积极。这个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其实是说,随着孩子成长,当他们的抽象思维、判断能力、甄别能力都比小时候强很多的时候,依旧认为游戏能够给他们带来帮助。说明这代孩子真的很喜欢游戏,游戏确实也在他们的成长中给到了他们很多帮助。

我们再看一些负面的看法,调研结果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孩子对游戏的负面看法在降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认为玩游戏,可以接触到不良信息的达到了60%。到了高三反而变成29.9%,这个比例差别还挺大的,几乎差了30%,接近一半,为什么差这么大,随着年级升高而对这个看法认识越来越低呢?

这说明这个孩子其实开始有自我判断能力了,此时他们能够对负面评价进行评估,判断自己能够理解甚至战胜这些消极影响。所以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反而会觉得这个可能不算不良信息并没有什么。反而是低年级的孩子,在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后,觉得游戏是个坏东西,网络是可怕的事物。

另外,也还有一点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所接触的内容在我们的干预下相对单纯,这时候他们并不认为内容不适合他们。这就侧面反映了孩子对有游戏有一定的判断力。偶尔未成年人对游戏也会有片面的看法,而片面的看法往往源自成年人的过度关心。

研究发现,超7成的学生表示他们喜欢网络游戏。游戏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一部分,又这么被孩子们热爱,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他们最喜欢三类游戏:第一类就是竞技类的游戏;第二类就是运动赛车类的游戏;第三就是模拟现实类的游戏。但是成年人往往很功利,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一定要接受教育,一定要每一分钟都有意义,不能白玩游戏。于是教育类的游戏应运而生,但实际上,这是最不受孩子喜欢的游戏。

然后,我们又问未成年人,那你们觉得玩游戏到底对你是有利还是有弊呢?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客观地看待游戏的利弊,大部分人认为利弊相当。因而,基于我们的研究,成年人可以完全放心,因为孩子有基本的判断力。我们相信00后、10后甚至15后等等,他们能够愈来愈客观地看待游戏和这些问题。

那未成年人实际接触游戏的情况如何呢?我们发现6成,绝大多数未成年人是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接触游戏的。那么他们如何获得游戏信息呢?更多的是从同伴这里,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孩子们说“老师,我不玩游戏就会被同学抛弃。”这说明游戏是孩子们的社交语言,他要通过玩游戏与朋友社交。所以说一方面游戏传播是在同龄人中传播的,另一方面,这是他们社交的一部分。

再看是哪些人支持他们玩游戏?也是同龄人最支持,而老师、家长都是最不支持的,这也还是印证了刚刚说的问题,就是说这个游戏是同龄人之间交往的一种话题。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倾向,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从成年人那里获得了更多玩游戏的支持。换言之,成年人判断孩子能不能玩游戏的依据,其实就是孩子的成绩。

我认为这非常不合理的。首先,这一代的孩子在网络环境中成长,他们又这么喜欢网络和游戏,以成绩为标尺,是否剥夺了孩子一些娱乐的权利?在我看来,娱乐是孩子的权利、是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儿童的权利。我们一边在谈保护未成年人,一边又在伤害他们。又说为了保护你,所以不让你玩游戏,但是当你成绩好又让你玩游戏,这是成年人的双标。

我们再看,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谈不谈游戏呢?调研结果显示,其实孩子更主动,而近7成的父母,是从来不谈游戏的。因为紧张,因为成年人把网络、游戏当成了洪水猛兽。家长不和孩子谈游戏,孩子就会找别人谈。当孩子主动谈而家长不敢谈游戏时,这就形成了一种代际的隔阂、甚至代际的矛盾。

再看有没有家长给孩子推荐游戏呢?数据显示,给孩子推荐游戏的家长不到1%,可见,成年人面对游戏有多么恐慌、焦虑,我们又是多么害怕孩子能够接触到游戏。

而这恰好和孩子对游戏的喜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的存在也是极端个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游戏或许是导火索,但其背后的原因恰恰是成年人忽视的。

再看成年人如何管未成年。我们发现,限制、监督、制止是主要的手段。也就是说大人去管孩子的时候,更多侧重于我看着你,管着你不让你玩,而积极沟通陪伴的仅有1成。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就是有没有可能把这个代沟变成一座桥梁,让游戏成为亲子沟通的话题?

二、什么样的孩子会沉迷游戏?

第二部分,我想分享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会沉迷游戏。我们也做了一些研究,在2009年的时候曾经专门研究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我们用了一些标准去筛查到底什么样的孩子会沉迷网络?到底有多少人沉迷网络?2009年这个比例是6.7%,也就是说在调查的1万多份问卷里,在全国10个省1万多份未成年人填答的问卷里面出来有6.7%的孩子,他们有沉迷的特征,这是在2009年。

2019年,隔了10年用同样的问卷在全国8个省,也是1万多份未成年人填写的问卷里面,我们又筛查,发现比例达到了18.0%。其实现实也很严峻,这个数字在上升,这无法回避。不仅是比例上升,年龄也提前了。这是孩子触网越来越早,触网的比例越来越大导致的。

说了半天沉迷,可能有的人就要问,到底什么是沉迷呢?到底什么是成瘾呢?其实2018年的9月国家的卫健委曾经发布了标准,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年的版本,讲述了网络成瘾的定义。

其中有两个条件,分别是没有成瘾物质却成瘾,并造成损伤和失控,另外需要损伤时长达到12个月以上。而且成瘾不光是游戏成瘾,还包括很多,比如使用网络、有游戏成瘾、有色情成瘾、有信息成瘾,还有社交关系成瘾等等各个方面的。

我们作为研究者来说很难去长期跟踪未成年人是否在12个月内这样的损伤,所以在研究中包括我们,现在普遍谈到的是沉迷。尤其是在当世界卫生组织把成瘾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的时候,我们往往不太去提成瘾,因为不好界定,所以我们谈沉迷。

刚刚报告的前面几个数据,都是2009年时的调查结果。我们采用了美国学者金伯利·杨测试酒瘾的问卷,在本土改良后成测试网络沉迷的问卷。

通过筛查我们发现沉迷者有这样几个用网特征:第一,9岁前上网,说白了上网时间比较早;第二,每周上网超过2次,上网的次数多,每次上网超过1个小时,上网的时间长,用手机上网,还有就是在网吧、同学家、朋友家、公共场所上网;最后,没有监管。

刚刚讲到的是沉迷者的用网特征,现在讲一下他们的生活特征:第一,住校,或者说不与父母共同居住的学生。有的家长会说让孩子住校,住校学校管得严,孩子就不沉迷了。但是我们发现如果住校,不是跟爸妈一起住的,比如说自己住,跟爷爷奶奶住的,都更容易沉迷。还有经常感到学习负担重,家附近免费的娱乐场所少,课余时间独自一个人,没有时间做感兴趣的事等等,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沉迷。

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在管,又没有手机,所以不沉迷。但数据显示,住校沉迷的比例是23.7%,只和爸爸住沉迷比例是22.9%,只和妈妈住20.3%,如果和父母共同住16.8%。

刚刚我讲的现在沉迷的比例达到18%,我们看到低于18%的是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其实跟父母共同居住有很多很多的好处:一个是监管;第二,对孩子来说他有一个温暖的家,这个家对他很重要,他有情感的寄托,家里有爸爸、有妈妈,他觉得很安全,很温暖,他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和帮助的,所以他不会在一个游戏上玩那么久,玩游戏沉迷的一定是他生活里有问题了。

另外,学习上的沉重负担也是一个因素。没有时间做感兴趣的事,因为家长把孩子的业余生活给排满了,写完了作业就要上课外班,不能上课外班就偷偷找地方补,如果再不能补了就家里面给你留作业。

那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什么也干不了,所以这个孩子很烦,他一定会去玩。就像前面我们一开始讲到的,游戏就在那里,不管你管还是不管,我总是会去玩的。

结果发现,如果他经常感觉没时间留给兴趣爱好,那么沉迷比例就会很高。所以我们应该安排好孩子的课余生活,让他的生活有意思,让他能经常做一些感兴趣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再看沉迷者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会经常感到孤独、经常觉得不受朋友欢迎、经常感到被瞧不起、不善于沟通、不善于人际交往,心理压力大,对未来迷茫还有经常感到缺乏表现机会等。

三、什么样的家庭易导致沉迷?

前面介绍了沉迷的孩子自身的一些特征、生活特征、心理特征、家庭特征还有用网的一些特征,我们再看看他们的家庭环境,到底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他沉迷?

如果孩子在家里经常感到不被尊重、在家里缺乏自由、课余时间独自一个人、家长经常唠叨对孩子了解的少、监督得少,家用网更频繁、自己玩、自己上网比孩子还多,所以沉迷的比例都更高,这里面也有一些数据。

如果这个孩子在家里家长管得太严,有的时候家长会觉得,我管得严不是个好事吗?但是如果他生活在一种专制型的家庭里,他更容易沉迷。经常有这个感受的达到了14.4%,正常使用者才6.5%,差别还是挺大的。

还有家长经常唠叨,家长唠叨到孩子烦死了所以他就玩游戏,就点那个游戏,也不听家长说,甚至戴上耳机什么的。

还有家长自己上网更频繁,还双标,一边自己滑弄手机,一边要求孩子说你不要玩了,这些都是让孩子沉迷的特征。

四、我们如何守护网游少年?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想分享的是说既然我们知道了未成年人怎么想的,也知道什么样的未成年人更有可能沉迷网络。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到底拿什么去守护这些网游少年?

我的观点是,陪伴是最好的管理。为什么说从天堑到代桥呢?大家经常说,过去在传统媒介时代,孩子跟家长只是有个代沟,现在这个代沟已经变成了天堑了,已经没办法解决了,是天上地上那么大的差别了,我认为陪伴是最好的管理。

首先成年人要理性地看待游戏,要消除对游戏的偏见。前面已经讲过,孩子他享有娱乐权,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里面明确规定的,他享有娱乐的权利,休闲的权利。而且,游戏是孩子的社交语言,对他们的这种情绪、心理、还有认知等等都有很大影响,有很多积极作用,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成年人就应该理性的去看待游戏,看待网络。

而且,回到刚刚一开始讲的那句话,游戏就在那里,网络就在那里,即使我们说不理性地看待,我就要严管,我就要怎么样,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其实是没有办法把这一代未成年人与网络跟网络游戏隔开的,所以一定要首先消除对游戏的偏见。

我们也做过中美日韩四个国家的中小学生亲子交流的研究,研究发现孩子上网查资料被误解为玩游戏,在中国是最多的。我们家长、老师会更紧张,但是这种紧张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我经常跟家长老师讲一定要理性地去看待游戏,要用开放的、阳光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对网络的这种接触和使用。

第二,就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心理上的问题。每一个沉迷的孩子背后都会有一个问题的家庭,会有一个问题的环境,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他首选的就是上网,网上有朋友、网上有人24小时可以陪伴他们、网上的游戏会给他们带来欢乐。

我们在调查中就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他们就会说觉得父母最不理解他们、父母不尊重他们。这个比例在中国很高,家长不愿意听孩子讲,也没有时间听孩子讲学习以外的事。家长不理解孩子,孩子当然要选择网络,所以说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守护孩子的重要的措施。

第三,尊重成长规律。大家可以看图,这是左右脑的功能图。我们看到右脑被称为艺术脑和创造脑,也就是说右脑比较发达,它管的是什么呢,管的是这个人的图画、音乐啊、乐律啊、情感啊、创造力,想象力等等各个方面,而左脑是称为抽象脑和学术脑也就是说它管的是语言,比如说数学,语文,逻辑思维还有分析能力等等。

在孩子7岁之前其实更多的是右脑在发育,就是说,我们要尊重成长规律。当然了,孩子成长的规律还有很多很多。

第四,我认为家长老师等成年人一定要和未成年人处好关系。我在给家长讲座的时候会跟家长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回家搞好关系。如果你的家庭教育里跟孩子的关系搞好了,家庭教育一定不会差,孩子一定不会差到哪去。

当孩子跟家长的关系很好时,那么家长言传身教的一些教育理念、想法,总是慢慢可以传达给孩子的。如果孩子跟家长的关系不好,家长天天唠叨,孩子很烦,你讲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所以说关系大于教育。

我们做的中美日韩四个国家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家长更善于教育孩子。比如说一起读书,与另外三个国家比我们的比例最高。比如说一起上网,这个比例就是最低的。

我们家长还是太功利了,太想教育了。如果你太想教育孩子反而教不好孩子,当成年人跟未成年人有和谐的关系时,当家长跟孩子有和谐的亲子关系时,我相信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沉迷的。

最后一点,我认为守护未成年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陪伴,就是两代人共同成长。这里有三个图,是三个不同的养育陪伴模式。一种是左边这个图,这条线是在成年人手里的,成年人是管理未成年人的,决定了他往哪儿走,这个圈是拴在孩子的脖子上的,这是一种教育方式,我们叫父母控制的模式。

第二种是线在孩子手里,圈在家长的脖子上,也就是孩子说了算,这种家庭往往是溺爱型的,这一种是孩子影响模式;右边的这种我们叫交互的亲子模,也就是说现在网络时代,最需要两代人共同成长的一种关系,不管是老师跟学生,今天像朋友,甚至称兄道弟,然后父母跟孩子也是朋友。所以说,要两代人共同成长。

以上我介绍的这几点是关于如何守护网游一代的一些办法、一些理念,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