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柴哥”新晋谷歌CEO,却揭开了印度的伤疤

“劈柴哥”新晋谷歌CEO,却揭开了印度的伤疤
2019年12月06日 10:38 天下网商

天下网商记者 倪轶容

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几乎每个屌丝逆袭的故事里,都有这样的桥段。

就在12月3日,来自印度的桑达尔·皮查伊(人称“劈柴哥”)演绎了一把真人版“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随着两位创始人“退休”,这位来自印度的穷小子,成了谷歌及其母公司Alphabet两家公司的CEO, 而陪在他身边的妻子,则是当年的班花同学。

劈柴哥“上位”,再一次刷新了印度人在美国公司担任CEO的记录。

近十年来,印裔在美国,已经收割了硅谷三巨头(苹果、谷歌、微软)中的两个CEO宝座,而摩托罗拉、Adobe、百事可乐、万事达卡等行业巨头,也都选择聘用印度人担任CEO。如今,在美国大公司里担任CEO的印度裔,高达40%,不得不说,这“霸屏”程度,还是相当牛逼的。

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混得这么好?这恐怕要从一项看似不起眼的业务——技术人才外包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科技和其它公司的IT部门,苦于在本土找不到足够多的人才。于是,印度就成了美国公司的技术人才弹药库。

以印度最大的技术外包公司TCS为例,早在40多年前,它就进入了美国市场,输送大量印度技术人员。通过“卖人头”的方式,TCS赚得盆满钵满,而美国公司的系统维护、软件开发等岗位,也渐渐被印度人“垄断”。

这些早早加入美国公司的印度人中,有一小部分,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一步步获得了晋升,并最终成为了最高管理层——萨提亚·纳德拉早在1992年就加入了微软,直到2014年,才在比尔盖茨的推荐下,成了CEO。

文化上的趋同性,也让印度人更容易在美国公司获得晋升。

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不少印度人的英语达到了母语水平——虽然带着浓浓的印度腔。与此同时,印度的“精英教育”和西方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印度,大学的普及率不高,但能进入大学的,绝对是学霸——以印度理工为例,其2%的录取率,比全球最严苛的斯坦福大学6%的录取率还低,常常有印度学生自嘲“去不了印度理工,所以只好去哈佛或者斯坦福了”。

仅仅是学霸还不够。

受西式教育影响,印度教育非常注重语言表达和沟通,而在美国职场上,这无论是团结员工,还是争取晋升,都是非常有利的——在美国,竞选总统都要靠“打嘴炮”,印度人在美国公司如鱼得水,能说会道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

印度人的可怕之处,还体现在“抱团”上。

据说,一旦有印度人当上美国公司CEO,不久后,这个公司的印度人就会越来越多,以至于午餐时间,整个公司都弥漫着一股咖喱味。这种彼此提携,也让越来越多的印度人,爬上了美国商界高级管理层的位置。

不过,当印度精英们在美国越战越勇时,印度国内却出现了严重的人才匮乏。事实上,如今,印度已成了全球人才外流最厉害的国家之一。

曾有中国科技公司外派印度的业务负责人提到,在印度遇到的挑战之一,就是很难招到高水平的本土IT人才。

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每年,印度三分之二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离开印度,前往欧美工作,其中,38%去了美国。而印度本土,虽然有全球最大的IT外包产业,但创新创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IT行业发展的最大桎梏。

百事可乐印度裔CEO卢英德·诺伊,原本在印度一家纺织企业工作,后来揣着500美元赴美。12年后,她被提名CEO。诺伊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诀窍,只是谦虚学习,努力适应环境,以及执着追求成功。

在印度,基础设施落后、种姓制度、官僚主义横行、政治体制混乱无序……极其复杂而又混乱的环境,反倒成了诺伊这样印度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

一旦进入经营运作有序的跨国公司,他们往往很容易脱颖而出。但这,恰恰也是印度留不住人才的原因所在——或许,印度不应该仅仅沾沾自喜于“劈柴哥”们的成功,更应该去看看这些光鲜成就背后,值得反思的问题。

附:国际大公司里的印裔CEO

公司 CEO

谷歌 桑德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

微软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百事可乐 卢英德·诺伊(Indra Nooyi)

诺华(制药巨头) Vas Narasimhan

万事达 彭安杰(Ajay Banga)

摩托罗拉 桑杰·贾(Sanja Jha)

Adobe 山塔努·纳拉扬(Shantanu Narayen)

诺基亚 拉杰夫·苏里(Rajeev Suri)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