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近2亿、霸榜App Store,淘特的“五环外”战事

用户近2亿、霸榜App Store,淘特的“五环外”战事
2021年09月21日 16:22 天下网商

天下网商朱之丛

车开进江西寻乌地界,丝带状的山岚萦绕在车轮边,富含水汽的晚风扑面吹来。远处山坡上露出大面积的浅色,像是皑皑白雪,又像裸露的山岩。

再走近看,会发现那是坚韧的尼龙网,网眼细密如同蚊帐。大片大片的网覆盖在山地上,保护着这里最出名的经济作物——赣南脐橙不受虫害侵袭。

与其说这是一道独特风景,它更像果农们无奈的选择。

2014-2015年,“柑橘黄龙病”席卷整个寻乌产区,脐橙的产量锐减。寻乌农人在采取各种手段防治虫害之余,也看到了产业多元化的重要性:许多果农除了种植脐橙、蜜橘,开始尝试栽培猕猴桃等其他品种的果树。

这些出身脐橙之乡的新锐果品,正在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的果盘里。一盘金灿灿的红心猕猴桃背后,凝结着寻乌农人的坚持、复苏和守望。

穿皮鞋的人走上山

陈跃荣剃着寸头,看起来瘦削、精干且锐利。他说话不多,但总能蹦出几个金句。

他原本在福建厦门从事农业环保工作,在2017年返乡创业。但还未到家,就遭到了来自父亲的质疑:“穿皮鞋的人能上山吗?”

陈跃荣并不理会,到家稍作打点,就马不停蹄开始考察全寻乌的果园。他从百香果、猕猴桃等小品种水果入手,从自种水果发展到自建供应链。陈跃荣说,比起产量,果农更愁销量,如果销路不畅,大量水果就只能烂在地里,“实在觉得不忍心”。

发展至今,陈跃荣创立的鑫跃源百香果业有限公司,已经能覆盖全县5千亩果园,带动周边500多户果农脱贫致富。

2015年起,陈跃荣开始给阿里巴巴供货。今年,他全面接入淘特供货体系,成为淘特的联营直供加工生产车间。每到丰收时节,车间里有6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分拣新鲜收获的百香果和猕猴桃,并逐一分装、打包。

穿皮鞋的人走上了山,走得还并不慢——“他爬山特别厉害,我穿平底鞋都跑不过他。”

说这话的人是汪芳,一位寻乌当地的年轻妈妈。她原本在广东东莞担任女装类目主播,如今返乡扛起农产品带货大旗,是本地有名的“猕猴桃一姐”。

回乡的动机也很单纯:“不想让我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同时,我也能有自己的事业。”

在淘特店铺的直播间里,她是爱说爱笑的“丸子”;在果园和车间,许多果农都会热情地和汪芳打招呼,“(她们)觉得我在做帮她们推广卖果子的事情,很有价值。”

母亲、女儿、自己,三重身份在家乡得以圆满。汪芳说,依托于零售电商的发展,寻乌已经形成了有规模的主播集群,“像我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

汪芳正在直播带货猕猴桃

产业方向在时代大潮中悄然转型。积极拥抱新技术的果农,返乡从事电商销售的年轻人,下场为乡村土产吆喝的贫困县县长……越来越多人乘上电商直播的东风,打开农产品销路、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把自身和家乡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早在2017年底,阿里巴巴就宣布成立脱贫基金,将于未来5年在生态、电商、教育、女性、健康五大领域投入100亿元参与脱贫攻坚。

群山环抱的寻乌县,正是阿里着重建设的脱贫根据地之一。在这里,阿里通过落地“橙才计划”,帮助寻乌县3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三分之一是返乡的青年人;在这里,亮眼的商业传奇也不断上演: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寻乌百香果在阿里平台的销量翻了10倍。

现在,新的故事正在猕猴桃树的枝头孕育。

田间地头的“新农人”

“我们是寻乌第一批试种红心猕猴桃的。”蓝烨说。这名26岁的“果二代”白净清秀,笑起来略有几分像刘昊然。

从十几岁起,蓝烨就开始协助打理家中的数百亩果园。五六年前的那场灾害让蓝家损失了1万多株果树,蓝烨和父亲决心开拓更多水果品类,增强抗风险能力。

寻乌光照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适宜多种水果生长,但当地果农对其他品种的尝试并不多。蓝烨打听到有个叔叔种过猕猴桃,便跟着试种了100多亩,但因为不了解猕猴桃的特点,走了不少弯路。

尽管如此,猕猴桃依然凭借良好的经济效益、较低的技术门槛,成为了广受寻乌果农喜爱的新品种之一。蓝烨的父亲蓝奎绪算了一笔账:柑橘种植区搭盖的防虫网每4年需要更换一次,平摊到每株树上,成本将近20元,这还没算上肥料、农药、人力采摘、网面的维修和管护等。

这名老练的中年人既是经验丰富的果农,也是汶口村的居委会书记。扎根于此50多年,他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目前,种植猕猴桃的果农约占全村的5%-8%。

这个数据并不算高,但转机已经开始出现。

小布村果农赖永峰,种了500多株猕猴桃,年产量约2万斤,农忙时节需要雇佣30多个工人帮工;大路村果农彭礼斌,更是寻乌少见的“自产自销”型选手,拥有自建的冷库,在他的200多亩果树中,猕猴桃占到了40亩。

最让果农发愁的销路问题,也在淘特等助农平台入驻寻乌后,进一步得到解决。

在蓝奎绪眼中,农业产业化是一条必经之路。从原始的小商贩式贸易,到供应商上门收货,再到电商时代,像淘特这样“以销定产”、产地直供的模式,对当地果品的产销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套模式,蓝奎绪有三点感触:相比于掌握议价权的果贩子,淘特开出的收购价更高一些;在平台流量推动下,寻乌猕猴桃这张“地域名片”正在走向全国;开店、上新、运营、物流、营销等复杂的流程,果农不必自己操心,可以全部交给平台打理。

在这个链条上,淘特试图通过专业化精细化分工,让每个环节的人只做自己专业的事,将生鲜电商出问题的概率降到最低。

蓝奎绪介绍,电商成了汶口村年轻农人的新宠,村里纷纷成立电商团队,单店销售额一度达到500多万元。但对大多数传统果农来说,电商技能仍然是他们的短板,淘特提供的“保姆式”托管服务,可以让更多果农无门槛对接电商平台,潜心做好种植,无须为销路担忧。

“一到旺季,卡车整车整车地往外拉(水果)。”提起那些热闹的场景,蓝奎绪眼中满怀憧憬,“我相信未来几年,老百姓的收入绝对会越来越高。”

热土之下

寻乌的另一张名片,是《寻乌调查》。

这里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原本商业兴盛,却因“洋货”的入侵而走向衰退。1930年,时年37岁的毛泽东在这里写下著名的《寻乌调查》,洋洋洒洒8万字,勾勒出一个贫瘠而残酷的时代:农民找地主借粮,利率达到惊人的“加五利”(年利率50%),实在还不上,就被迫卖掉儿子还债。

民间传唱的歌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禾头根下毛(没)得食”。每到收谷季,地主就来强行征收债款,贫农很快陷入青黄不接的绝境,“一交立秋,一切都完。”

那座曾笼罩着阴云的小城,如今已成了供给全国的高品质水果之乡。自从2019年脱贫摘帽以来,寻乌县兴建了礼堂、商场、学校,走在县城宽阔的马路上,很难再看到贫困的痕迹。

这里是一片热土,热土下潜藏着梦想和机会。

“我们要帮助果农卖得出、卖得好。”戈新县说。他是阿里在寻乌派驻的乡村特派员,包括此次和淘特App的深度合作在内,都是阿里巴巴助力乡村振兴、带动乡民致富“热土计划”的一部分。

时值“9·9丰收节”之际,来自大山深处的脐橙、百香果、猕猴桃,通过淘特的M2C原产地直供模式,走进千家万户的果盘。

这一模式“下行”深入全国优秀产业带,再“上行”接驳二三线城市与乡镇,不仅让消费者以优惠价吃到正宗原产地水果,也替果农们解决了“最先一公里”的难题。目前,淘特已接入全国5000个农产品直采基地,计划年内再翻一番。

“产、供、销三端的链路构建,是非常关键的。”寻乌县电商办主任甘文静说,“阿里给了我们很多推流和培训,产业规模起来了,销路也解决了。”她比划着手机给我们看:在淘特App,只需7.9元就能买到两斤装的寻乌猕猴桃。

“官方补贴是淘特的长期项目。”淘特生鲜食品运营负责人高子寒介绍,“淘特的平台+自营模式,解决的是供应链标准化问题,扩大产区的影响力。”

有了影响力,供需平衡,价格自然随之上涨,有利于果农创收致富。当前,寻乌猕猴桃尚处于“打出名气”的阶段,淘特给予的官方补贴,既抬升了果农一侧的收购价,也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大的优惠力度。

生鲜电商战事步入中场,淘特走向五环外,寻乌走向五环内。继7月苹果App Store下载总榜月度第一后,淘特整个8月份长达31天占据购物榜第一。这个坐拥近2亿用户的电商平台,正把自己的根系扎向土壤的更深处。

脐橙硕大,蜜橘甘甜,猕猴桃脆嫩爽口,百香果香气馥郁。我们离开时,太阳照耀着寻乌的群山,仿佛在祝福这片热土永葆生机和热忱。

编辑李丹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