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谋事文化”涉嫌虚假宣传,商业教育视频课程新风口竟成投诉重灾区?

杭州“谋事文化”涉嫌虚假宣传,商业教育视频课程新风口竟成投诉重灾区?
2024年04月29日 16:57 消费电子杂志

数字化浪潮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和创新。它不仅为传统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还催生了全新的产业生态,开辟了新的发展机会。但与此同时,如直播和短视频商业教育等新兴领域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业混乱、过度营销、费用不透明和退款困难等。

近日,消费保平台接到了大量针对杭州谋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谋事文化”)的投诉。截至4月25日,投诉总数已达到1700条,主要涉及课程宣传与实际不符、虚假宣传和退款困难等问题。尽管消费保平台持续进行监督,但“谋事文化”的投诉解决率仅为19.48%,且公司并未对其业务进行及时整顿,导致投诉量仍在不断上升。

据天眼查信息,谋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谋事”品牌的持有者,其业务行为和市场表现引起了社会的一定关注。

1

抓住新风口,月入好几万?

消费者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谋事文化虚假宣传

在投诉中,多位消费者反映谋事文化旗下的AI图文带货、本地带券达人、带剧达人等课程存在虚假宣传和退款难的问题。

投诉人张女士表示,自己是通过视频号,进入了谋事文化的课程推广直播间中,主播介绍本地运营师和旅游卖券达人是新的风口,普通人抓住机会即可赚取高额直播费,他们声称课程轻松简单,零基础也完全不用担心,承诺学员每天仅需学习一小时,便能获取高额回报收益。直播过程中,还不断利用饥饿营销模式促进销售,以“优惠活动过时不候”“仅收取100名学员”等言语刺激消费者冲动消费。

在多次诱导之下,张女士购买了1299元的本地商家运营商特训营和旅游带券达人课程。随后,她发现课程内容与直播间描述的完全不同,不仅质量低劣,而且很多内容与免费网站上的相似

“主播在直播间还说和直播官方平台有授权关系,只要消费者购买课程后就会提供流量扶持,后面我问直播平台官方客服回复说没有这样的说法,我在谋事App里面也没有找到申请退款的端口,人工客服也是失联状态,我才确认自己被骗了。”张女士表示。

海口的金先生也表示遭遇了相似经历。在偶然间进入了直播间,添加销售微信后,金先生被诱导购买课程,直播间声称与某平台有合作,并且课程学习全过程有专业导师一对一指导,承诺后期使用的素材均已加工完整,拿来即可使用。结果金先生发现,学习过程中,不但没有专业导师1V1服务,其提供素材内容单薄,并且素材大多需要自己重新加工。产品宣传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便提出退款要求。然而,谋事文化却以各种理由拖延退款,至今为止五个多月,仍未给予解决。

事实上,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也有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不得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来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针对该类型投诉,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河律师表示,存在虚假宣传内容的直播带货,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多项基本权利,如知情权、选择权、安全权等,消费者有权要求退款,如其他合法权益因此受到损害的,还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

杨河律师提醒消费者,为避免或挽回因直播带货虚假宣传行为遭受的损失,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一些难以甄别的直播带货,应多方比对商品实际情况,谨慎网购。同时应注意及时留存直播视频、商品详情页面等原始证据,以便后续维权。此外,电商平台更需加强监管责任,对于那些“虚假”“浮夸”“诱导性很强”的账号,及时予以处罚、限流,必要时可关闭其直播带货功能。

2

付款容易“退款难”

在线消费不是“法外之地”

在购买谋事文化课程后,多名投诉人表示课程与实际不符,具体包括教学内容、授权问题以及流量承诺等方面的问题。然而,当联系机构退款时,谋事文化方面以 “退不了,不给退”等理由推脱责任

投诉人程女士在消费保平台称,“购买课程第二天我就申请退款,客服说需3-5个工作日处理。但三个月过去了,他们仍拖延。我再次联系,他们提出继续服务,我坚持退款。他们辩称付费课程不同于实体商品,一旦学习便不退款。但在销售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工作人员告知我此项规定。目前双方陷入僵局,希望得到相关部门协助。”

就学员退款的问题,谋事文化曾对媒体回应称不存在“各种理由推脱不予退款”、“学员尚未开始学习无法退款”等不实言论。

但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谋事文化在消费保平台的投诉量已达1700条,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退款问题,并且仍未解决。消费保工作人员于今日跟进回访多个投诉案例,了解到投诉人肖先生长达半年的投诉仍未得到解决,肖先生已拿起法律武器,对谋事文化进行诉讼维权

*图源凤凰WEEKLY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的7天内享有无理由退货的权利,但这一规定并不适用全部商品,例如在线下载的数字化商品。法律条款本应是保护我们普通消费者的“护身符”,然而“除外”条款可能为一些不诚信的商家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课程培训内容正是数字化商品的一种,它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为知识付费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诱导购买毫无价值的课程,他们的权益又该如何得到保障?

杨河律师建议消费者及时收集证据,包括教育机构培训的合同、付款凭证、商家夸大承诺相关聊天记录等,以作为有效的投诉、维权依据

另外,杨河律师鼓励消费者通过相关行政部门进行投诉,可选择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如若商家未提供发票,也可向税务局投诉,举报其偷税漏税行为。

文 | 非鱼

编辑 | 周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