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ADNDRC)裁决将争议域名“ztedata.com”从被投诉人中兴智慧(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转移至投诉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ZTE)。这起案件(CN-2401655)堪称小企业“碰瓷”大企业的典型:被投诉人不仅将公司名称改为“中兴智慧”,还注册包含ZTE核心商标的域名,网站内容直接冒用“中兴智慧”标识,试图借ZTE的品牌光环牟利。从ZTE的胜诉中,我们看到域名侵权对大企业的威胁,更凸显了品牌保护的紧迫性。
ZTE成立于1985年,是全球通信设备巨头,其“ZTE”商标自2004年起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在全球市场无可争议。被投诉人却在2022年精心布局了一场“碰瓷”戏码:先于5月31日注册“ztedata.com”,两天后将公司名称从“博易智软”变更为“中兴智慧”,随后在网站上使用与“中兴智慧生活”商标高度近似的标识,宣称提供“中兴智慧大数据应用”。这一系列操作,显然是有意蹭ZTE的品牌热度。
“ztedata.com”域名直接包含“ZTE”这一臆造词汇(由Zhongxing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缩写而来),后缀“data”又与ZTE的通信数据业务高度相关。专家组认定,域名与ZTE商标构成混淆性近似,普通用户极易误以为这是ZTE的官方平台。更恶劣的是,网站内容刻意模仿ZTE品牌,制造关联假象,直接截留本应属于ZTE的流量。这种“傍名牌”行为,不仅损害ZTE的商誉,还可能因被投诉人服务质量问题,波及ZTE的客户信任。
域名侵权对大企业的成本冲击远超表面。ZTE的案例中,投诉人需投入大量资源应对侵权。首先是直接成本:从调查侵权行为、收集证据到提交仲裁申请,涉及律师费、翻译费、公证费等。ADNDRC的仲裁费用虽低于诉讼,但对ZTE这样的全球企业而言,处理类似案件的累计开支不容小觑。更隐性的间接成本在于流量损失。被投诉人通过“ztedata.com”吸引潜在客户,可能导致ZTE官网(zte.com.cn)的访问量下降,进而影响销售转化率。ZTE服务140多国,年营收数百亿元,哪怕1%的流量被劫持,损失也高达数千万。
此外,品牌修复成本不可忽视。若用户因混淆访问了冒牌网站,体验到劣质服务或数据泄露,会将不满归咎于ZTE。重建信任需要额外的市场推广和公关投入。ZTE的“中兴智慧生活”品牌主打高端通信解决方案,一旦被低质模仿者玷污,修复成本可能远超预防成本。
时间是品牌保护的另一关键维度。ZTE的维权之路从2024年10月29日发送警告函开始,到2025年3月12日裁决结束,耗时近5个月。这期间,争议域名持续运营,误导用户、侵蚀商誉。仲裁程序虽高效(从投诉提交到裁决仅78天),但包括前期调查、警告函沟通、中止协商等环节,整体周期仍长达数月。对于ZTE这样的上市公司,时间不仅是金钱,更是市场竞争力。品牌混淆可能导致客户流向竞争对手,尤其在通信行业,客户忠诚度直接影响长期合同。
更严峻的是,域名侵权的发现往往滞后。ZTE直到2024年才察觉2022年注册的“ztedata.com”,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若企业未建立域名监控机制,类似侵权可能潜伏多年,待发现时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主动注册防御性域名(如zte-data.com、ztedata.net)远比事后维权省时省力。
ZTE的“ZTE”商标历经30年打造,从普通商标成长为中国驰名商标,承载了企业全球化的核心价值。被投诉人的“碰瓷”行为,直接威胁这一无形资产。专家组指出,网站使用“中兴智慧”标识,结合“ztedata.com”域名,构成《UDRP》第4(b)(iv)条的“故意混淆”恶意情形。若不及时制止,ZTE可能面临品牌稀释风险,特别是在大数据和智慧城市领域,其高端定位可能被低质模仿者拖累。
法律风险同样不容忽视。ZTE的警告函未获回应,被投诉人继续侵权,显示出对抗姿态。若案件升级至诉讼,ZTE可能面临更高的成本和不确定性。更糟的是,若被投诉人利用域名从事欺诈或违法活动,ZTE可能被牵连进法律纠纷,影响其在全球市场的合规形象。
ZTE案例为大企业敲响警钟:品牌保护必须从域名注册抓起。首先,全面注册防御性域名是低成本高回报的策略。ZTE应覆盖与“ZTE”相关的通用顶级域名(如.com、.net)和行业相关后缀(如.data、.tech),防止他人抢注。其次,实时监控机制至关重要。借助域名监测工具和品牌保护服务,ZTE可第一时间发现侵权行为,缩短反应时间。第三,多层次商标保护不可或缺。ZTE已将“ZTE”注册为多类别商标,并纳入广东省重点保护名录,未来应继续更新驰名商标证据,增强法律威慑力。
此外,企业需警惕“系统性碰瓷”。被投诉人从公司名称到域名、网站内容的全方位模仿,显示出精心策划的恶意。ZTE应与行业协会、域名注册商合作,建立黑名单机制,防范类似竞争者借机牟利。最后,快速维权是关键。ZTE通过UDRP仲裁高效解决问题,证明了域名争议解决机制的价值。大企业应熟悉国际规则,必要时结合警告函、仲裁和诉讼,形成立体化维权体系。
“ztedata.com”案是小企业“碰瓷”大企业的缩影,却折射出品牌保护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对ZTE而言,这不仅是一场仲裁胜利,更是品牌战略的警醒。域名作为品牌的数字门面,承载着企业的商誉和市场信任。忽视域名保护,可能让数十年苦心经营毁于一旦。从成本、时间到商誉风险,ZTE的案例告诉我们:品牌保护无小事,域名注册是第一道防线。在数字时代,大企业必须以攻为守,用系统化的策略捍卫自己的品牌疆土。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