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报告:以科技创新引领央企跨入“第二曲线”

国资报告:以科技创新引领央企跨入“第二曲线”
2024年12月19日 07:30 国资小新

小新说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一般企业与卓越企业的分水岭。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资央企如何转变利润结构、增长结构,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科技创新不失为一项最优解。《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12月刊卷首语《以科技创新引领央企跨入“第二曲线”》从理性面对风险、增强协同能力、坚持问题导向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与“第二曲线”的内在逻辑、促进作用。小新为您全文分享——

以科技创新引领央企跨入“第二曲线”

不久前,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央企应积极转变利润结构、增长结构,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是1996年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扬·莫里森在同名畅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核心观点是强调企业在处于“第一曲线”(即熟悉的传统业务发展周期)时,就应积极应对未来新技术、新消费者和新市场所带来的全面变革,由此展开全新企业生命周期即“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本是个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对传统主业规模庞大、责任重大的央企来说,确实是相当艰巨的挑战。几十年来,央企在主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可谓硕果累累,但是像苹果、微软、华为、比亚迪那样,一次次开启“第二曲线”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历史上央企也曾多次通过投资并购横向跨界新领域,实现规模扩张、效益增长,但这还不是典型的创新驱动的“第二曲线”。

不过,面对开启“第二曲线”的困难,央企也不必妄自菲薄。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央企中早已形成共识。在此背景下,凭借深厚的技术、人才储备,审时度势、理性布局、协同推进,假以时日,相信会有一批央企相继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

理性面对风险,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央企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长期以来,央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但受历史发展阶段的限制,不少是基于已有知识的扩展,或是模仿基础上的创新。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的被动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随着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科技斜率越来越大,更新迭代速度从以十年计到以年计再到以月计。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后发优势可能会日渐失灵,起步越晚就越难赶上。在此背景下,必须增强紧迫意识,进一步提升央企原始创新能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应以长远眼光理性看待科技创新中的风险。如今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特别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有可能会对沿袭了几百年的创新思路带来巨大冲击。这就导致企业的创新活动常常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陷入困境,也令企业家在面临科技创新重大决策时容易举棋不定。同时也要看到,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创新固然可能面临失败,不创新则必然出局。只有敢于面对风险,坦然接受失败,才有可能从千百次的跌倒中,找到基于底层逻辑、基础理论的正向创新路径。在这种形势下,央企必须在科学研判、理性审视的同时,直面风险、拥抱挑战,不必过度在乎短期效益,持续加大原始创新投入力度,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手。

增强协同能力,更好提升科技攻关效能。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仅仅依靠科研人员和本单位“单打独斗”,难以高效开展研发工作。比如,科研院所转制央企往往人才储备多、技术实力强,但资金不够雄厚,缺乏应用场景;产业类央企处于市场最前沿,更洞悉用户需求,技术牵引和成果转化优势更加明显,但原创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兄弟央企合作,已经日益成为共识,也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成果。不过,目前仍然存在同业央企之间在科技创新方面竞争有余、协同不足的问题,同一央企内部兄弟企业之间在创新布局上重复投资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如何进一步凝聚央企内部创新合力、提升同业央企之间协同水平,是提升央企科技攻关成效的重要抓手。统筹央企内部力量的同时,应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汇聚外部力量为我所用的同时,应增强央企创新工作的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当前,央企大部分资产仍处于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的传统领域、重资产行业,相关产业基于人口红利带来的边际效应日益减弱,一些行业已经陷入周期性波动。要想推动央企穿越经济周期、始终处于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上,必须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务之急就是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发力战新产业,不能一哄而上、各自为战。在加强顶层设计和有效引导的同时,央企也要选择自身更具技术优势的方向、领域,否则,“第二曲线”会和传统产业一样陷入“低端内卷”的境地。有了技术优势,是否就能立刻转化为产业成果?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之间,存在着所谓的“死亡之谷”。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时间错配、资源扭曲;中试熟化和概念验证环节力量薄弱;国有创投基金管理考核机制与科技创新规律融合缓慢;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发明人激励不足——比如,已在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开展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央企落地时还面临着“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声音等等。这都是横亘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拦路虎”。近年来,相关央企进行了大胆探索,探索了建立创新中心、培养技术经理人等方式,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对此,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加强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主动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帮助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脱颖而出;要打造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产业投融资体系,研究打造定位精准、高度协同、优势互补的产业投融资平台,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科创孵化平台。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一般企业与卓越企业的分水岭。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央企应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加速开启增长“第二曲线”,真正实现脱胎换骨、转型升级,为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