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乔布斯称为积极人格的自我决定理论,是如何为品牌依恋建起桥梁

被乔布斯称为积极人格的自我决定理论,是如何为品牌依恋建起桥梁
2018年06月12日 20:54 水伯创客邦

移动网络时代唯一壁垒就是认知,周二有约给思想洗澡让认知破壁!

自我决定理论

被乔布斯称为积极人格视角的自我决定理论,是如何为品牌依恋建起桥梁?

引语:跑马拉松图什么?

全马、半马、迷你马,这是我们近几年生活中经常听到的。马拉松赛事举办的如火如荼,跑马拉松的人越来越多了,2017年仅在中国就有600场专业马拉松赛事,专业参赛人数突破500万。在大多数人看来,马拉松是这样一种运动,它要求人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奔跑42.195公里,它从头到尾就是一项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运动;那么累,为什么要跑马拉松?是啊,每个人都知道跑步很累,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持续参加这项运动,喜欢到处跑马拉松呢?

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人们可以持续的做一件事情。在20世纪下半叶,心理学有一个理论流派非常出名,这个学派认为,人之所有可以持续的做一件事,是因为受到外部刺激后的反应,最著名的就是巴甫洛夫和他的条件反射实验,这个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而事实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是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另外一个心理学流派关注的重点不在外部刺激,他们更加关注人的头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就是人的内在动机是如何形成的,这个流派被称为认知主义。其中广为推崇的就是被乔布斯称为积极人格视角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于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恩提出,他们认为“人本质上是积极的,具有强大的,来自内心的发展欲望。但是,外部环境必须支持,否则将会阻碍这些内部激励的发生和起效”。没听懂,说人话!

一、积极人格的视角:“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一个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并具有积极的自我整合、自我完善和不断学习的倾向。但这种倾向的发生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通过外部各种社会因素的支持和给养才能实现的。

换句话说,该理论认为社会因素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滞个体积极行为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与以往动机理论相比,该理论突出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有机互动的重要性,并将这种有机互动的辩证关系作为自我决定理论对个体行为、经验和成长的预测基础。

1、基本心理需求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核心概念

在这个有机辩证的关系中,自我决定理论又明确指出,基本心理需求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核心概念。具体而言,自我决定理论提出3种基本心理需求,即能力需求(Competence)、关系需求(Relatedness)和自主需求(Autonomy)。个体的动机状态取决于其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状况。自主、能力和关系是人类的3种基本心理需要,这些需要满足导致人们幸福感和社会发展,因此被视为人本质的生活目标。当外在环境满足人的这3种基本心理需要时,个体会表现出内部动机状态,相反,当这3种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表现出无动力状态。在自我决定理论看来,人对自主、能力和关系的需要就好像人对于阳光、水和空气的需要一样,缺失了人就会枯萎甚至死亡。

-能力需求:又叫掌控力,意味着积极处理外部环境关系的能力,如完成一项有难度的任务,学会一项技能等。

-关系需求:这个涉及社会联系,和别人的互动,交流等,现在流行的微博、微信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交渠道。

-自主需求:这是人们天生的使命,是意义与个人价值观的统一,是发自内心的想做某件事儿,而不是被迫去做。

2、社会环境、个体基本心理需求及其有机辩证关系,构成自我决定理论核心考量

社会环境、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以及由它们引申出的有机辩证关系,即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考量。自我决定理论经过3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四个子理论,即基本需要理论,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和因果定向理论。

-基本需要理论详细阐述了基本需要的概念,以及基本需要与生活目标,个体日常活动,心理健康,幸福感等的关系。

-认知评价理论主要分析了社会情境因素对个体内在动机的影响。

-有机整合理论是定义了内化的概念,阐述了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内化的过程。

-因果定向理论主要对自我决定行为个体差异程度进行描述,并分析其原因;

这四个子理论分别从有机体内在心理需要、外部社会环境、个体发展以及个体差异四个方面描述人的发展,强调个体自我选择、自我决定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四个子理论共同构成了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努力也是一种天赋,积极人格是持续努力的结果

要知道如何正确发挥天赋以达成最终的结果,我们就需要先来看看,天赋跟结果之间有多少条岔路?首先,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两大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即你做了什么,二是外部因素,即你的运气等。抛开运气、机遇这类很难掌控的要素,我们来看内部因素,也就是你的行为。行为取决于什么呢?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三个要素:知、能、愿。也就是说,当你知道当前的岗位/角色应该做什么,也有能力可以做成,同时又有愿望去做,那么好的行为就发生了。例如,你是公司的产品经理,你正确地认知到产品经理应该做的事情,并且有能力完成,同时也很有意愿去做,那行为就是好的,但至于能否做成,还取决于一些外部要素。角色认知这方面,天赋不起主要作用,所以这条线暂且不细分。能力和意愿都跟天赋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继续细分。这里,我将能力和意愿,分别分成先天和后天的部分。也就是说,能力取决于先天的能力天赋以及后天的刻意练习。而意愿,也取决于先天的意愿天赋以及后天的环境和经历。

1、能力取决于先天的能力天赋以及后天的刻意练习

要论如何发挥天赋,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天赋。认为天赋是能力?但实际上,天赋只是潜力。天赋,指的是某种天生的特性,让一个人可以在同样起点的情况下,比一般人更加快速地成长。也就是说,在某个领域内天赋高的人与该领域里的一般人,他们的努力与水平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下图两条实线。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以为天赋=能力,以为天赋是那条虚线,以为只要有天赋,那么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达成结果。实际上, 天赋只代表一种潜力,是否能够转化为能力,则是需要后天刻意练习的。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揭示了心理学家关于“高手是如何炼成”的研究结果,那就是,天赋是需要后天开发的,就是所谓“刻意练习”。

2、而意愿取决于先天的意愿天赋以及后天的环境和经历

天赋包括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快速成长的所有天生特性。而一个人要能够更快地成长,其实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能力方面的天赋,也可以称为潜力;二是意愿方面的天赋。我们在谈天赋的时候,往往只说了前面一个要素,而忽略了后面的要素。从这个角度来说, “努力也是一种天赋”。因为,努力代表着一种意愿,背后是由性格、动机、价值观等等来决定的,而这些都是天生的特性。举例来说,你天性是喜欢学习新东西的,然而周围环境并不鼓励,大家也都毫无上进心,那你的学习意愿也会降低。同时意愿还有先天和后天因素。一个内容单一且每天重复的工作,会导致你主动思考能力的下降;一个流程非常规范和标准的工作,会导致你挑战和克服困难精神的丧失;一个每天跟机器打交道的工作,会导致你社交能力的减弱;一个不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担责的工作,会导致你失去努力的内在动力。这些,都是后天工作环境对一个人能力的影响。

3、刻意练习,倘若没有足够的热情,很难持续下去的

刻意练习的过程是艰辛的,根据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的说法,它不是重复你已经掌握了的内容,而是去挑战难度更高的内容。所以,维持刻意练习的热情,才有可能让我们一直进行这项艰辛的活动。可是,热情从哪里来呢?很多人都认为是爱好,实际上,爱好是被扭曲最多的一个概念。你去问一个人的爱好是什么,多半会回答音乐、画画、做手工艺……是的,都是业余爱好。似乎没有多少人天生爱好销售、设计、创业这些跟工作相关的内容。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工作起来,热情比自己的业余爱好还大呢?因为, 热情并不来源于爱好。根据自我决定理论, 热情来源于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我们都可以理解,你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当然会更有热情;你共同做事的同伴或者环境,让你有归属感,也会让你更有热情。所以,你选择怎样的工作环境,也决定着你的天赋是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三、积极人格的激发策略

个体有一种天性:想相信他们是凭自己的意志力来活动的是因为他们想做,而不是他们不得不做。从个人取向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把自己知觉为他们自己的行为的原因,这种称为因果的内在点,又叫做自主取向;另一种情境是个体相信他们的行动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取悦他人,或是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叫做因果的外部点,又叫做控制取向。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们的有机需要的认识,并且设计选择行为,这种行为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非自我决定行为,不包含真正的选择,可以说是自动的,它们受外在刺激和非整合的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控制,如替代需要、机体调节或压制人们的需要结构的驱力和情绪。

1、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来源

德西认为,自我决定行为由动机提供能量,而这种动机由情绪以及对将来满足状态的需求引起。非自我决定的情绪行为有一种非整合的情绪直接提供能量并以自动的、富有表情的反应出现。例如,一个人首次驾车在快车道上行驶时会感到焦虑,但在快车道上行驶产生的征服感这种积极的情绪可能促动这种自我决定的行为(如在快车道上行驶练习)。相反,在快车道上行驶的恐惧可能引发骂超车者的非自我决定行为。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这三种动机来源会相互影响、相互侵占和相互干扰,也可能联合起来产生多重动机。

-激发动机和给行为提供能量的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是最初的一系列驱力。驱力可以作为发动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出现,或者它们可能是自动行为的发动者。驱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循环运作。

-形成动机的第二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是智慧和自我决定的内在需要。这种基本的、不断发展的动机倾向在于给行为提供能量和指导,引导人们去挑战,去从混乱中创造秩序,去调节他们的驱力或投入有趣的活动。

-情绪像驱力和内在需要一样,提供可以导致动机形成和随后的目的行为的信息。例如,愤怒可以引起一种动机来改变人所处的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因素。情绪作为行为的前提和后果在动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情绪反应是信息的源泉,这种信息先于行为并给行为提供能量,并且它们以体验到满足的形式成为成功行为的结果,或以挫折的形式成为不成功行为的结果。

在一个动机或多个动机显现时,人们根据他们对这些动机的满足的预期来选择目标,从事自我决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自我修正并指向目标而获得。如果所有的步骤都进展顺利,并且这种目标将产生预期的满足,行为将终止。不然,人们将需要选择一个不同的目标,这种目标增加了一些,是预期产生满足的可能性更高。

2、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式及激发策略

德西和瑞安利用信息加工模型来说明动机行为序列的各个方面是如何起作用的(见下图)。在这个理论模型中,他们将认知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动机理论。这种动机理论描述行为序列的各个成分,并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德西认为,自我决定的心理标志在于灵活地控制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自我决定时,人们自由选择行动,而不是被迫或受到强制,并且这种选择基于对有机体需要的一种认识,和对外在事件的一种灵活解释。自我决定时常涉及对人们的环境或结果的控制,但它也可能涉及放弃这种控制的选择。但同时,自我决定也会受到环境力量的支持或阻止,所以,对自我决定的研究部分地依赖于对环境影响的探索。

1)自我决定行为

由上图可以看出,自我决定行为是从环境的信息输入和个人的需要结构开始的。信息输入从其机能意义上说可能是信息的、控制的,或无动机的。通过一系列的动机行为,信息不断地以一种允许自我改正的途径被连续加工,同时,还可能伴随着思考和反思。需要结构也可以提供信息,需要结构所引起的信息来自于非神经系统的与基本驱力有关的生理(如人的血糖水平和腺体活动)和与内在动机有关的神经系统组织。

从环境的信息输入和个人的需要结构还和个人的因果取向形式(自主取向、控制取向和非个人取向)相互作用。这导致动机的形成(对未来满足的认识)。不同的因果取向将导致人们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积极性的高低,以及有区别地解释与满足需要相联系的信息输入。同时,和信息输入相互作用,一个人的因果取向的形式决定结果行为是自我决定的还是非自我决定的。

动机的形成成为目标选择和目标行为的基础,在目标达到的时候,也就是在行为完成并且以某种方式受到外在奖赏的时候。如果目标获得导致预期的动机满足,整个序列宣告结束。然而,如果个人的预期不准确,以至没有获得满足,个体可能会回过头来重新选择一个目标,以获得最终的满足。在激发的动机已被满足或在另一个动机已出现时,原来自我决定行为的这个序列告终。

2)自动的、非自我决定的行为

自动的、非自我决定的行为,既可以是控制决定的,也可以是无动机的。他们以和上述自我决定动机行为不同的方式运转。它们都涉及非整合的(时常是无意识的)动机。这种动机与控制的结构或非个人的、不能把握的力量相互作用,产生非真正的选择行为。这些可能是有意的,像控制决定的行为情况一样,或者它们可能产生于受与个人的意图相抵触的力量支配的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这种行为通过直接的或替代的非整合的动机满足而告终。

四、自我决定理论是如何为品牌依恋搭建桥梁

品牌依恋是新视角下对企业进行品牌维护和发掘潜在客户的新课题,自我决定理论则是在个性发展和行为动机研究的新亮点,这里将从这个新视角出发,剖析自我决定理论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特别是消费动机的影响,去探索品牌依恋的影响因素。

1、自我决定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内在动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外在动机可以向内在动机进行转化。

1)外部情境对内在动机的影响

从自我决定理论中得知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中有自主性需要,但是这种先天性决定的实现还受到外部情境的影响。如果外部情境支持,那么实现的可能性则会很高,一旦外部情境不支持,则会阻碍其实现。自主性需要和胜任感需要对内在动机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自主性促进了对于社会情境的认同,从而激发内在动机;另一方面,个人对于活动还需要具有胜任感,进一步激发内在动机。

2)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

很多学者将外在动机看成是不具备自主性的,而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提出了外在动机可以向内在动机进行转化。德西和瑞安认为人类与生俱来拥有一种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他们会将一些接触到的社会情境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认可的内容,通过不断整合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这当然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品牌依恋与消费者行为

在营销领域的研究中认为依恋可以超出人的范畴,人可以对各类对象产生依恋,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产品。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认为品牌依恋是对某一品牌所表现出的情感,虽然人所依恋的对象不受限制,但现实生活中,人会对少数的产品和品牌产生依恋。也可以说,个人对某一产品和品牌的依恋程度跟个人对该产品和品牌的投资相关。 关于品牌依恋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表明:品牌依恋越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越弱。但这种强弱关系之间存在着产品类型、产品价值、购物渠道等调节变量。消费者品牌依恋感情维度对品牌关系和顾客行为意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不能直接影响顾客行为意向,而是通过品牌关系质量对顾客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3、品牌依恋与自我决定理论

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将产品看成是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一种扩展和延伸,也就是说个人会通过自己所购买或者拥有的物品来传达自我,实证研究表明,当品牌的内涵与消费者自我概念相吻合时,消费者对品牌具有更强烈的依恋。当个人依恋的品牌能够包含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时品牌与自我便产生了连接:

一是品牌能够代表过去的自我,培养个体经历的了解,观察现在的自我,激起曾经的经历和往事;

二是品牌能象征性地代表当前自我反思,能反映其的主要信仰,价值观;

三是将品牌与理想中的将来自我连接起来。这样的品牌反映了个体的愿望以及理想的将来自我。

4、从自我决定理论看品牌依恋的影响因素

1)产品与品牌因素

自我决定理论中指出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性需要,即人类与生俱来会根据自身的愿望去决定行为。同理,市场中消费者进行商品和品牌选择时也会主动地选择自己满意度较高的,当消费者认知到品牌给自己带来的益处更多时,就越容易对其产生品牌依恋。另外,从外在动机的角度分析,当该品牌的声誉与社会评价、口碑传播这些外在情境越好时,消费者也越容易对其产生品牌依恋。

2)消费者与品牌的关联因素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消费者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和个性理念,并且其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消费者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根据自身的角色定位来指导当下的消费,当消费者了解到某一个品牌跟自己的特质和理念非常吻合时,消费者就会主动地选择该品牌,甚至将其认定为自己价值表达的方式。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外部动机中提到的内部调节过程,消费者会根据一致性原则,有意识与自我进行融合。

3)外部环境因素

自我决定理论中提到了认同调节,即当个人对外部环境得到认同时,就会主动地进行调节。消费者对品牌进行选择时更多地也考虑到其对自身的重要性,当外部环境因素中有自身认同的部分,则会进行主动调节。现在很多企业和品牌都建立了自己的社区或者贴吧,研究发现处于品牌社区或贴吧的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联结越强烈,越容易产生品牌依恋。因为这些消费者拥有更丰富的品牌知识和经验,与品牌有着更强烈的情感纽带,从而更容易产生品牌依恋。

5、把目标消费群体的个性赋予品牌文化之中

根据对自我决定理论和品牌依恋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品牌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对企业的品牌维护提出如下建议:企业要培养消费者品牌依恋需要从消费者、品牌和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联因素入手,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最关键的还是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关注品牌的口碑传播和品牌声誉,注重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从而提升依恋程度。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今天,企业可以考虑把目标消费群体的个性赋予在品牌文化之中,尤其是注重消费者的现实个性匹配度,在某些情境下,为了实现个性化营销,也要注意品牌个性的独特; 就如苹果的那句著名的广告语:“Think  different"。

彩蛋:基于天然有机体的观点;公众号:SFA-0002

为什么生理需要最初得不到满足会增强这种动机,而心理需要持续受阻却会导致相反的 结果呢?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这是由于当生理需要出现时,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必须得到满足的缺失感。一旦这种缺失感得到满足了,有机体就会停下来。然而,心理需要并不是一种缺失,而是驱动我们成长的一些需要。所以,心理需要受阻会导致活动减少,或降低个人成长的动机。虽然这种情况并不能立即将我们置于生理上的危险中,但是它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后果。同时,归属感、胜任感、自主性三个因素从工作环境(其中的人际关系)、工作难度(与个人能力的匹配度)、工作方式和意义(自由选择与价值匹配)几个方面,也勾勒出使外在动机内化的基本条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