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步工具到出行生活方式,“智能化”会是两轮电动车的未来吗?

从代步工具到出行生活方式,“智能化”会是两轮电动车的未来吗?
2020年02月21日 22:12 i数字光年

电动车出行,成为很多人的日常

中国已经从“自行车大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动自行车大国”。

权威机构的数据证明了这个结论。在去年年底举行的“2019中国自行车产业大会”上,中国自行车协会透露,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将近3亿辆,位居世界第一。

相当于,在当下的中国,平均每5个人就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中国自行车协会预计,到2050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将达到4亿辆。

而在十年前,这个数字还是1.2亿辆。十年时间,翻了整整2倍多。

市场在快速膨胀的同时,问题同样显而易见。

一方面,在过去的十年来,电动自行车在中国得到快速普及,数量暴增,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但是另一方面,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两轮电动车无论是在形态、技术还是在产品的创新上,均无太多建树。

小牛电动车等新兴品牌兴起

但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小牛等新兴两轮电动车品牌的快速崛起,国内的两轮电动车行业快速掀起了一阵创新的热潮。

它们以科技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突破口,尝试打破中国传统的两轮电动车行业生态,并通过智能化的切入,重新构建起了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会是中国两轮电动车的未来吗?

爆发式增长后,中国电动自行车发展遭遇技术创新瓶颈

电动自行车在世界历史中的发展,还要追溯到19世纪。

19世纪八十年代,法国人古斯塔夫·特鲁夫成功改造出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第一辆电动车的发明者。

关于“Zike”的报道

但电动自行车真正开始进入到应用阶段,却是在一百多年后的1992年。这一年,世界上第一款实现成功上市的电动自行车“Zike”正式面世。

第二年,全世界第一个曲柄驱动“电动自行车”问世,电动自行车这个新物种开始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并快速普及开来。

这种使用轻便、可使用电池助力的电动自行车很快就吸引了中国人的兴趣。1995年,清华大学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轻型电动车。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但根据有关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电动自行车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在此时期,完成了对电动自行车的四大件:电机、电池、充电器和控制器的关键技术摸索研究。

2.生产规模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需求的极度旺盛,中国涌现出了大批知名的电动自行车厂商。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的电动自行车发展进入了规模化发展时期。

3.超速发展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目前正在经历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市场的持续爆发,电动自行车厂商的快速增加,中国的电动自行车市场竞争空前加剧,各大厂商开始从电池的续航里程、电机的使用寿命等多个维度着手,推动中国电动自行车技术的不断创新。

但短板依然存在。

其中,较为显著的就是,受制于电池技术的瓶颈,为了尽可能地增加续航,不少厂商只能通过增加电池容量来提升电动自行车的续航能力,但随之而来的,是电动自行车的尺寸和重量,也随之增加。此外,电动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动自行车的事故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从国家层面到各个区域,对电动自行车的监管也愈发严格。

正是受内外环境的限制,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在技术创新上一直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动自行车行业也开始出现拐点。

供需问题日趋严重,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洗牌大潮汹涌

产能过剩,需求萎靡,是当下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具体而言:

一方面,国内电动自行车企业数量井喷,生产能力得到快速扩张。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我国电动自行车产量达到2273.8万辆,同比增长19.9%。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产量的变化

相对应的,2019年1-10月,电动自行车实现营业收入602.3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利润总额23.4亿元,同比增长15.2%。

营收及利润增幅,均不及产量的增幅。产量快速爆发的背后,是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

另一方面,在3亿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大背景下,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开始呈现萎靡的状况。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从1.2亿到3亿辆,用了10年,而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预计,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从现如今的3亿辆,增长到4亿辆,则要到2050年,30年完成一亿辆的增长。

过去十年里的暴增景象,已经不复存在。电动自行车需求的天花板,已经触手可及。

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是,虽然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以天津、浙江、江苏和山东四大区域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电动自行车企业数量及产能极为庞大,但龙头企业的数量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强势品牌。

电动自行车的制造场景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电动车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的生产企业多达1000多家,但超过100万辆产销量的企业不超过5家。

头部核心品牌的缺失,带来的后果亦显而易见:

首先,强势品牌的缺位,弱势品牌就会攻占消费市场和消费者心智,导致大量品牌知名度低、品牌服务能力差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充斥市场。

其次,头部企业在市场上的号召力弱,最新的创新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会遭遇市场冷淡。没有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整个电动自行车市场的更新迭代速度会变慢,带来用户体验的停滞。

在此过程中,为了争夺市场,自2015年开始,不少中小厂商开始大打“价格战”。在“价格战”的催化之下,不少质次价廉的产品大行其道,但这种非常规手段,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可持续。

“价格战”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价格战的作用之下,那些技术实力薄弱,品牌实力不强,市场适应能力差的中小生产企业,在这一轮价格战的调节之下,开始退出市场。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洗牌就此启动并持续深入推进。

押注科技和智能化,电动自行车未来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相比于其它传统行业,电动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其实算不上很长。但是在一众传统制造企业中,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的互联网化程度并不高。

在这样一个相对稳固的行业生态中,借助于内部力量实现中国电动自行车的行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服务升级,也并非易事。

互联网改造传统制造

当互联网+的东风吹皱传统电动自行车行业的一潭春水,当一线的资本开始掘金传统制造,当互联网人开始着手通过技术创新来重塑传统的出行方式,一场事关电动自行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变革,就势在必行。

以牛电科技为代表的新兴创造企业,左手携互联网技术革新,右手带一线互联网资本,成为传统电动自行车制造行业的一条“鲶鱼”,带动传统电动自行车行业转型升级。

在他们的推动下,一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变化,开始在中国的电动自行车行业中凸显出来,其中最为显著的,当属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趋势。这也成为未来,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的最大变量之所在。

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将成未来趋势

目前,在电动自行车智能化改造上,有两个较为重要的突破口:

1.人车交互:过去,电动自行车只是单纯作为出行工具的角色而存在,通过人机互联的智能化升级,将使电动自行车的人机交互体验上发生深刻的变化:电动自行车已不再仅仅是一辆车,而是人们出行时的伙伴,出行生活的帮手,成为一种可满足社交化需求的出行生活方式。

2.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是当下最为火热的话题,但这目前还仅存于四轮汽车。人们对电动自行车的自动驾驶功能有着现实的需求,未来的电动自行车的革命性变化或许就是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

从当下的趋势,看见未来。

当科技感、创新性、设计感这些更加互联网化的基因,赋予传统电动自行车以生命,未来的电动自行车,以及未来的出行生活,又会给予我们哪些惊喜,尽可想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