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泡影、倒春寒……疫情下的行业众生相

绝望、泡影、倒春寒……疫情下的行业众生相
2020年02月18日 20:13 包不同的观点

没有人能够料到,一只蝙蝠竟搅动了2020的开年风云,成了扇动翅膀的那只蝴蝶。

2019年12月8日,首例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现;2020年1月20日,疫情全面爆发;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

不断刷新的数字动态,牵扯着所有人的神经。时至今日,也陆续传来了一些令人欣慰的好消息,例如下面这条: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2月16日0—24时,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115例(全国新增确诊病例2048例,湖北新增确诊病例1933例),连续第13日呈下降态势。

图/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13连降,图源环球网

疫情防治曙光初现,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但真正的黎明到来之前,每一个人的心里都还是沉甸甸的。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

这并不只是一句俏皮话。在这场疫情的阴影之下,众多行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海啸与风暴。

黑天鹅肆虐盘旋,行业百态顿显。

疫情严峻,防控随之升级。

最明显的,就是延长假期,众多线下行业至今开工遥遥无期。对员工来说,假期延长,可以给家人更多的陪伴,如果还能照常领一份工资,那更是美滋滋。

但对企业而言,每停工一天,就意味着要承担包括房租、工资、贷款等各种成本摊销在内的多种支出压力。被波及的企业数量及损失无法估计,仅仅是隔离在湖北省内、无法按时到岗的人员就超过300万,影响企业超20万家,生死就在一线之间。

图/以往的开年春运,人潮涌动

中欧商业评论发布的一份《清华、北大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数据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29.58%的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28.47%的企业预计营业收入下降20%-50%,合计58.05%的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20%以上。

有投资机构甚至给出了一个“369法则”

至少假设三个月业绩是低于预期的,至少留足6个月的融资期,至少要留足9个月的现金流。

就调研数据来看,现金维持时间上,67.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仅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疫情笼罩下,众多行业已然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01

餐饮:亏损、熄火、雪上加霜

2月5日晚,黄丽(化名)又把高铁票给退了。

她是上海半山小馆餐厅的一名服务员。两天前,餐厅主管在工作群里通知大家,2月10日将全面开业,让大家尽量按时返回。

但考虑到即便餐厅恢复营业,估计短时间也没有以往的人气,主管又紧急通知大家分批复工,于是黄丽再一次把返程的票给退了。

黄丽第一次退票是正月初四,当时她退掉了初六回上海的高铁票。想想年前为抢到那张返程车票付出的努力,黄丽面露苦笑。

黄丽接连两次退票的背后,是餐饮业受到此次疫情冲击的严峻现实。

据恒大研究院数据统计,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2020年春节期间,5000亿的餐饮零售市场被腰斩。

拥有367家门店的西贝莜面村率先喊苦,西贝董事长贾国龙表示:“预计春节前后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7-8亿元。2万员工待业但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工资要继续发,一个月支出就在1.5亿左右,西贝账上的现金撑不过三个月。”

图/西贝莜面村率先喊苦

2月8日,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透露,受疫情影响,老乡鸡保守估计至少有五个亿的损失。目前武汉市的老乡鸡门店停业了100多家。

乐凯撒披萨则称,目前已有近30%的门店暂停营业,销售额下滑一半以上,现有销售额中80%为外卖订单。

行业龙头尚且如此,更遑论千万中小餐企,被迫闭店,营收降至冰点,年夜饭退订率100%,食材大量囤积,疫情汹涌之下,它们的命运正飞速进入倒计时。

餐饮行业的特点是,依赖高流水,现金储备有限,甚至基本不储备现金,日常运营依托于单店的流水滚动。若停业时间持续3个月或更久,这对餐饮行业将是致命打击。

对很多餐饮店来说,这场疫情“简直是一次精确打击。”原本每年春节是餐饮店营业的高峰期,但这时候,疫情按下了刹车,餐饮直接从春节最赚钱变成了最亏钱。

“就像一场百米赛跑,你鼓足了马力,脚正准备往前蹬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哨声叫你停下。”

早在2019年,餐饮行业的形势已然严峻。食材、人工、租金普遍上涨,倒下的餐厅仅存活456天,同店比下滑20%,利润一再被压缩。

图/疫情下,餐饮行业雪上加霜,光辉不再

突如其来的疫情,更让餐企雪上加霜。

长期看来,很多餐饮商家依然看好餐饮业的未来,这是基于中国每年在增长的5万亿元餐饮消费的需求量级,也是认定在疫情过去后,餐饮等第三产业会有报复性反弹的判断。

但近在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度过眼下这“黎明前的黑暗”?

02

旅游:春天还很遥远

在餐饮业一片哀嚎之时,另一个行业也偃旗息鼓,几近停摆。

大年初八,刘梦给南阳老家的一个远房侄女打了个电话,告诉她自己打算把店给盘出去,让她先找个别的工作干着。

刘梦的远房侄女,也是她自己旅游门店里唯一的一名员工。

刘梦很庆幸自己雇的是老家的亲戚,虽然这样做显得不那么人道,还会有些难为情。但都是乡里乡亲的,至少不用面临员工索要赔偿金的困境。

刘梦是个努力的女孩,大专毕业后,从导游开始,一路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结婚以后有了孩子,生活压力日趋增大,去年年初,刘梦跟老公商量,决定辞了旅行社的工作,自己出来开个旅行社的门店。

刘梦和老公都是农村出来的,手里也没什么积蓄,为了凑开店的十几万启动资金,她把车给抵押贷了八万块钱,又向老家做生意的妹妹借了几万。

如今,100多万营业额随着无数的退订,全部归零!一切的努力,随着疫情的到来,化为泡影。

图/心血化为泡影的,不止刘梦

刘梦只是今年旅游行业的一个缩影。

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春节期间,5000亿的旅游市场,彻底冻结。

和旅行社的处境如出一辙,旅游景点也是每况愈下。

去年台儿庄春节黄金周接待游客量为68.39万人次,单日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晓莉对媒体表示,今年在筹备台儿庄古城大庙会期间预计2020春节黄金周客流量和收入相较于去年会有20%的提升,而现在景区收入为零!

图/空荡荡的景区

从出入境旅游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增长速度非常快,从2000年的450万人次猛增至2019年的1.68亿人次。

亚太地区通常要接待75%的中国农历新年游客,受到的打击最大。根据泰国旅游业统计,1000万的游客当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截至2月3日,对中国采取入境管制措施的国家已高达84个,可以想象未来的影响有多大。

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环境敏感型产业,不同于其他影响因素,流行性传染病窗口期会对旅游行业构成全面冲击。

无论是酒店、航空公司,亦或携程、去哪儿等OTA平台,还是各大旅行社、景区、代理商等,身处旅游产业环节的每个人,都难逃劫数。

冰冷数字里的人间烟火,疫情之下没有无辜者。

03

教育培训:线下冷冰冰,线上泛春潮

2月10日,武汉市中小学正式开学,全市约90万学生集体登录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该课堂由腾讯等四家互联网技术公司提供云服务能力和直播工具支撑,并同时开放了腾讯课堂等四大直播入口,学生们可自由选择直播端口进行学习。

图/线上教育或将迎来转机

这场疫情,将线下教育的大门关上,却打开了线上教育的窗。

延迟开学期间,在线教育成为了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不二选择。

针对目前的情况,学而思、网易有道、VIPKID、猿辅导等多家线上教育机构都推出“免费捐课”活动。除了教育机构抓紧时间填补线下教育的空白外,很多高校老师在听课期间也开始直播讲课,通过建立微信群,分享直播链接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尝试在线直播的老师表示,和以往上课并没有什么不同,直播家长和学生都能看到,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很多老师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明明是个老师,却感觉自己快成主播了”。

早在疫情爆发之前,在线教育就一直是资本不断追逐的风口。

艾媒数据显示,2020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05亿人,市场规模将达到4538亿元,预计2025年前后体量可达万亿级规模。

因此,从2013年开始,BAT就开始布局在线教育市场,通过不断“买买买”的模式跑马圈地。

百度从2013年开始投资沪江网校、传课网等多个项目。2015年,阿里成立湖畔大学,并创办了淘宝大学、阿里学院等与自身业务相关的教育课程。而腾讯在最近几年投资了超过20家在线教育机构,也自建了腾讯大学、腾讯课堂等线上产品。

图/线上教育APP功能齐全,科目多样

相比于线上教育的春潮涌动,线下教育培训似乎步入多事之秋。在过去的2019年里,线下教育培训行业接连发生了大规模的关门、欠薪甚至跑路事件,还有号称“英语培训四巨头”之一的韦博英语猝死,线下教育一时之间陷入冷寂。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认为,当前的在线教育,就像“非典”时期的电商一样会成为风口。

但在线教育行业归根到底是个慢行业,从创立之初发展至今可以说是一个“烧钱”的过程,很多大的平台只能够靠融资续命。

这次疫情虽然为在线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流量增长,但流量也只是机构收获用户的第一步。无论从当下还是长期来看,“烧钱”带来的一时流量,都不会成为留住用户的关键。

在线教育之本依然在于教育两个字,不注重教学质量,只想通过广告营销、低价策略收获用户的机构,无异于饮鸩止渴,自掘坟墓。

真假风口难以评估,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柳暗花明,仍需要时间来检验。

04

互联网医疗:春天临近,也怕倒春寒

疫情之下,大部分人都宅在家里,这给一切聚焦“线上”服务的行业带来了崭新契机。

在这其中,互联网医疗逐渐崭露头角。

图/互联网医疗方兴未艾

为缓解线下医疗的就诊压力,互联网医疗已成为传统医疗资源的重要补充,更在疫情爆发之际,成为“抗疫”的第二战场。

在疫情肆虐的紧要关头,谣言四起、恐慌弥漫、人人自危,互联网医疗便肩负起普及防疫知识、缓解公众紧张情绪、病情诊断等工作,连同线下医疗机构合力抗击疫情。

除了重点医疗结构、政府部门积极开通“在线问诊”官方平台之外,阿里健康、春雨医生、京东健康、苏宁易购、叮当快医等平台纷纷开展线上义诊、名医直播等服务,为公众提供线上问诊服务。

据多家平台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用户访问量、在线问诊服务访问量均迎来峰值。越来越多普通用户正在渐渐了解、接受并认可互联网医疗模式。未来,互联网医疗所倡导的“家庭医生”和“治未病”理念,也将逐步深入用户生活。

追溯起来,国内的在线医疗很早就开始了。

1998年前后,国内就开了首家网上药店“上海第一医药”。遗憾的是,开业不到一年,就因政策禁止被迫关闭,似乎奠定了其自始至终要受监管制约的现象。

图/线上医疗发展很早

此后,线上问诊和医药电商经历一段探索和蛰伏期,直到2014年前后天猫京东等电商行业全面进入大众视野,互联网医疗才开始慢慢有了崛起的迹象。

一时之间,全国各地互联网医疗创业声此起彼伏,风光无两。

但好景不长,2017年,代表着公立医院利益的卫计委,就服务质量和用药安全问题牵头制定《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等文件,强调远程医疗只能在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线上的平台需要线下医疗机构做支撑。

犹如一盆冷水从头浇来,线上医疗进入艰难发展时期。

归根结底,利益关联。医疗行业有五大利益相关方:医院、医生、药品、患者、保险,互联网医疗现有的“远程诊疗+药品线上交易”的模式,距离解决上述五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还有一段距离。

其次,线上问诊是一个低频、浅层次的问诊需求,不能支撑起用户的付费意愿。以平安好医生为例,3年间,其用户数从2015年的3030万涨到了1.93亿。但是,客户付费转化率却仅从0.9%提高到2.7%。

图/互联网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互联网+”作为实体医疗的补充,它的作用与最终目的是最大化提高医院与病患双方的效率。但总之,事关生命和健康,疫情过后,整个行业既要快速发展,也要如履薄冰。

春天快来了,但也要警惕倒春寒。

巴菲特说,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Only when the tide goes out do you discover who's been swimming naked.”

疫情呼啸而来,谁也没想到,京东和顺丰一夜之间进化成为超级物流平台。逆势之下的坚守,让他们完成了蜕变。

而非典时期逆向生长的淘宝,这次显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对中小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的过度依赖,让淘宝以往的优势变成了如今最大的劣势。

危中有机,祸福相依,本就是物质世界最为玄妙的法则。

幸运的反面必然藏着不幸,对许多行业来说,这次疫情不仅把潮水带走了,而且还带来了一片沼泽,置身其中者,逐渐陷落,难以自拔。

他们要做的,不是急着穿上裤衩,而是先想办法爬出沼泽,活下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