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骑手,铺路香港外卖,美团的出海战略能成功吗?
01
美团要去香港送外卖
都说2023是搞钱搞经济的一年,这话果然不假,开年以来江湖上风波不断。
赴美陪产的刘强东一回国就放了个大招,要搞“百亿补贴”跟拼多多打擂台。这事刚发酵不久,美团的王兴也坐不住了。
美团在港股上市的第五个年头,刚过了44岁生日的王兴终于打算把外卖送去香港了。
最近有港媒报道,美团已在香港多个渠道投放招聘广告,正式招聘外卖员。
去年10月份其实已经有消息传出这家外卖巨头有意进军香港市场,美团官方招聘平台曾显示,正在招聘中的境外业务相关岗位中不少都在base地一栏里标注了香港。
甚至,还传出了由前快手国际化事业部负责人仇广宇带队等信息。
但那会儿大家都没在意,还以为是路边新闻。
几个月过去,没想到王总人家是来真的。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团给骑手开出的工资:
最高3.5万港币!月薪!
折合人民币差不多也有3万月薪。
据最新官方招聘文件显示,美团在香港招聘两类外卖员,分别是“车手”和“步兵”。
“车手”要求年满18周岁,同时具备电单车、有效驾驶证、行车证和汽车责任保险,且需要备齐安全装备,“步兵”年满16周岁即可。
上述两者都需要具备香港生活的资格以及通信设备。
骑手可自由选择两种工作模式,第一种为即时上线模式,骑手利用空余时间随时上线等候订单,也可以随时下线;
第二种为预约时段模式,骑手预约时段上线,该时段期间的订单服务费和被委派订单的机会会较“即时上线模式”更高。
为“抢人才”,吸引人员加入,美团还开出特别迎新奖赏及单单有奖,新加入的送递员在首14天内完成目标单量,便即可获额外高达2500元。
以行业标准1小时内送递约2张单计,假设外卖员当月做满500张单而且获得所有奖赏,步兵收入可超过2万元,车手收入最高可达3.5万元。
这是努努力就可以在香港做美团骑手接近财富自由?
02
香港的水,很深
王兴下的这步棋,称不上高明。
香港外卖江湖的水实在太深了。
目前香港的外卖市场格局用一个经济学名词可以形容:
双寡头。
德国外卖企业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早在2014年进入香港。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户户送(Deliveroo)在2015年加入竞争,这是香港当前外卖市场的主要玩家。
根据消费数据平台Measurable AI统计,以2022年上半年的订单收入计算,Foodpanda 的市场占有率为 63%;而 Deliveroo 则为 37%。
虽然带有一定的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越倾向于体力劳动的行业,内部的“帮会”氛围也就更浓,小山头林立。两大外卖平台Foodpanda与Deliveroo的外卖仔基本已被南亚裔帮会成员垄断。
就如同以往我们在老港片中的“泊车仔”,他们都是由“帮会”控制。美团既然能高调宣布进军香港外卖市场,之后的香港街头只怕会非常精彩。
而香港的外卖、快递从业人员成色也极为复杂,既有本地人、大陆人,也有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的外籍人士,管理难度极大。
再加上,香港人其实没有太多点外卖的习惯,市场容量有限。
在中国内地,尤其是北上广深这样一线城市的办公楼附近,餐饮店铺很少,或者没有。要找到一家餐饮店得花很多的时间,想要偷懒或者是快速吃到一顿饭,最好的选择就只有点外卖。
然而,香港一直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汇所在地。无论你走到哪里,总能看到美食汇聚在香港遍地的大排档和老字号酒楼。一般情况下出门就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店。
自己去店里点,到打包带走也就几分钟的事,何必用手机下单等那么久。因此无论白领还是蓝领,大家都更愿意花几分钟到店里吃或者是即买即食,根本没有点外卖的习惯。绝大多数人都是迫不得已才选择点外卖。
还记得在香港第三波疫情爆发之初,港府曾出台了最严防疫措施全面禁堂食令吗?政策实施两天,民怨四起,马上叫停。
同时,由于和内地的政策有差异,要在香港搞内地式的外卖,成本也会更高。
国内骑手小哥的主要生产力工具就是电瓶车,但是香港地区运输署认为,电动可移动工具不宜与一般汽车共同使用路面,亦不适合在行人道或单车径上使用,因此一般不会为此类车登记及发牌。
简言之,电瓶车在香港不合法。
因此,美团在内地驾轻就熟的电动车配送模式,在香港可就没那么好使了。要么提高成本换摩托车,要么牺牲时效,用走路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步兵”。
更为要命的是,这里的土壤天生不利于外卖行业的开展——便利店实在太多了。在香港最常见的便利店是这三种:7-Eleven,Circle K,VanGO。
其中光是7-Eleven就有1000+店面,Circle K、VanGO之和也差不多有1500家店面。
要知道香港的建成区面积才200平方公里左右,光是排名前三的便利店数量就有超过2000家,也就是说香港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有差不多10-15家便利店,密度之高恐怕日本也比不上。
以上种种因素综合起来看,香港简直就是块外卖“盐碱地”,长不出什么庄稼来的。
03
美团出海,不得不出
两地服务有差异,两地的市场环境也不一样,既然香港这么难做为啥美团还是要坚持试水?为什么要去香港做外卖?
美团CEO王兴在2022年三季度财报会议上解释:
“美团将会继续挖掘中国内地市场,也会走向其他地区的市场。”
翻译一下:国内市场的增长不如以前了,必须要开拓其他市场了。
从美团最新一期的财报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26.19亿元,同比增长28.24%,可以说美团在疫情最艰难的一年创下了业绩的新高。
不过这只是营收的情况,从净利润来看美团,不光不赚钱,还亏了50多亿。最为主要的是,美团用户快速增长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2021年第三季度至2022年第三季度,美团交易用户数量分别为6.68亿、6.91亿、6.93亿、6.85亿、6.87亿,即单季度增量分别为3910万、2300万、240万、-820万、240万。
很明显,2022年第一季度起,美团交易用户数量的增长几乎停滞。
如今这个时代,可以说没有增长就是退步,你步伐停下来了,你的竞争对手可不会坐下来等你。
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足以撼动王总内心的事——抖音宣布入局外卖市场。
过去几年,是抖音进军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动作声势最浩大的时期。尤其2022年,大动作很多:
年初,收购影托邦进军电影票务赛道;
年中,引入饿了么,打通关键的外卖配送问题,同时大搞本地生活团购业务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年末,接入T3打车、一众本地等出行服务,还与顺丰、达达、闪送达成合作,在试点城市为商户提供套餐提供配送服务。
从影视、游戏娱乐、休闲活动、美容健康,到餐饮住宿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自然也不会放过外卖市场这个几千亿的大肥肉。
到了今年初,抖音正式入局外卖的消息近乎实锤——在很多招聘平台启动大规模招聘外卖业务的人才,全国开搞只剩个时间问题。
消息一出,美团股价一度大跌9%,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
人未到,声先至,友商已到!
这也很正常,互联网企业要解决的无非三个问题——如何低成本快速获取流量,如何把流量变现,如何实现快速迭代。
抖音坐拥仅次于腾讯的流量,如果他们不把这么巨大的流量变现,那纯粹是脑子秀逗了。
存量时代的竞争向来如此,蛋糕只有这么大了,不会做得更大了。要么你去吃别人的,要么保住碗里的,要么等着被别人吃干抹净。
国内外卖市场的格局早已固化,让美团再去吃别人的份额显然不现实,没那个消费体量再造一个美团出来了。如此,只剩一种情况:不断被人挑战;守得住现在的市场份额最好不过,守不住就等着被蚕食。
香港这块的市场很难做,美团这么大的公司,那么多聪明聪明的头脑肯定知道这些情况,为什么还要选择做?就是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赶紧出海找项目,寻找新的增长点。
入局香港显然是王老板“全球化”战略的前哨战,东方之珠的区位优势和社会形态构筑了有别于国内市场的试炼场。背靠大陆好乘凉,实在不行还可以从深圳输出运力嘛——3万5港币月薪的故事已经在5万名深圳骑手中流传了。
然而美团的出海策略真的能成功吗?我个人持怀疑态度。
抖音的海外市场做起来了,那是因为短视频一有成瘾性,二有可及性,关键还免费。可是,美团在国内的这套打法能复制到其他地方去吗?我看难!
他们那种骑手、商家两头吃的做法,大部分的国家行不通,尤其是欧美那些个发达经济体。
一个平台公司,商品是商家的,骑手是外包的,仅仅只是靠撮合信息就赚的盆满钵满,这里面有原罪。
站在商家的角度,之前被要求强制二选一,抽成高达两成以上,还要被强制发优惠券,还要花钱购买排位流量,综合算下来,就是在为平台打工。
站在骑手的角度,穿着平台的工作服却不是平台的员工,有任何保障。大数据会不断挤压送餐时间,横冲直撞逆行闯红灯都是被逼出来的。
对美团来说这些所谓的基本面,在别的地方还有可能存在吗?大概率是不可能的。有些经验是无法复制的。
美团的海外其实选错了路径,他们不应该从自己最拿手的外卖开始,因为有强大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面对不同的市场,需要跳出过往的认知,在新市场进行“本土化”改造,重新开始。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