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低价,尴尬的京东

重拾低价,尴尬的京东
2023年11月29日 15:23 科技金融说

“低价是京东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刘强东在内部强调。

于是,近一年来看,京东不断推出“百亿补贴”“春晓计划”单件到手价功能、买贵双倍赔服务、下调自营包邮门槛等新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希望在并不乐观的行业环境下寻得经营业绩的增长。

从近日发布的截至9月30日的2023年三季度数据情况来看,的确还算客观。财报显示,重拾低价的京东第三季度收入2477亿,较2022年第三季度增加1.7%;经营利润为93亿,去年同期为87亿;归属于本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79亿,去年同期为60亿。

从京东本身来说,这或许是一组“超预期”的数据。毕竟今年以来,受制于需求疲软、复苏乏力等因素,整体消费环境并不乐观。而京东能够在此市场环境下实现业绩的稳健增长,属实不易。对此,按照京东对外宣传中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源于“低价”战略的推进。

或许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如果细究来看,“低价”战略背后的问题仍需关注。

01

出发点是什么?

不可否认,“低价”策略下,京东双11也是出了一把风头。

据京东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晚23:59,2023年京东“双11”成交额、订单量、用户数齐创新高:累计超过60个品牌销售破10亿元,近20000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新商家成交单量环比增长超5倍。

数据的增长,代表了“低价”策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后续需要关注的则是消费者的感受:是否真如京东方面所强调“其倡导‘低价’是品质、价格、服务三者兼顾,而不是单纯强调低价,牺牲其他?

答案似乎并不是。可以看看这位网友的故事,事情的经过大体如下:

该网友家属在双11期间在京东商城上买了一台电视。当时在京东商城页面搜索“电视”时,前几个推荐都为“Haisese”电视,其第一反应就是“海信电视,这也太便宜了,果然是真低价,真双11,买它!”

但是在下单之后,一系列问题就来了。

首先第一个问题:安装问题。该网友家属以为电视是负责上门安装的,结果人家并不管,这需要最少加140元安装费,而且整个沟通过程也不愉快,所以该网友家属果断选择退货,并说明一点:没有拆物流包装。

退货时,第二个问题来了:退货问题。商家表示可以退货,也联系了物流,但物流通知该网友,商家不与物流签订“包丢不包损”的协议,意思就是货丢了物流负责,但是运输后发现货物损坏,物流不负责。而商家的意思是想要退货,那该网友(消费者)要承担可能的“产品运输损坏”。联系京东客服,得到回复也是如此。

当该网友继续问京东客服:这个问题发生总有一方有责任,是我们消费者的责任,还是京东的责任,还是海信的责任?

京东客服的回答再次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品牌问题。该网友才发现其买的并不是海信品牌电视。如今在看,上面高仿海信的品牌已经下架,下架后显示品牌换成了JM。

这就是一位网友双11在京东商城的购物体验。

该网友坦言,或许自己英语没学好,没有区分Haisese与Hisense的品牌logo(不仔细看,笔者也有点晕);他也认同“在所有成功的骗局里面,被骗者也有一半的责任”的论调,自己贪了小便宜。但他指出:双11之所以成为一个“节日”,不就是因为相当多的消费者想要“贪小便宜”吗?

不无道理。自古都云“薄利多销”,如果不是抓住"贪小便宜“的心理,京东打出“低价”战略的出发点又是什么?

02

“低价”的代价

相信京东在提出“低价”战略时候,确实如上所述,想要在价格与品质、服务之间寻得一个平衡点,既有品,又便宜。

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或许,依靠规模效应和技术驱动,在供应链里“挤水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真低价”的效果。但长远来看,并不可信。

还是那句话,“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若想让有品质的商品价格低,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比如,持续推出“运营调整,补贴商家,推动自营和三方平权等动作”。所以,即便在GMV数据表现上,京东的增速高于国内零售行业平均增速,但依旧难掩其营收层面的阶段性增长困境:今年三季度,京东经营利润为93亿元,同比增长为6.8%;营收为2477亿元,同比增长仅1.7%。

同时,具体从业务来看,在第三季度财报中,京东将其业务分为四个部分:京东零售、京东物流、达达和新业务。其中,京东零售包括京东健康、京东工业等组成部分,新业务则包括京东产发、京喜及海外业务。

数据显示,一直占据京东绝大部分营收比例的京东零售,今年三季度的收入为2120.6亿元,和去年相比仅微增0.1%,而上一季度增速为5%。其中,商品收入方面,第三季度,京东商品收入1953.04亿元,同比减少0.9%,其中,电子产品与家用电器商品的收入增幅停滞,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则为759亿元,同比下降2.3%。

看似“超预期”的答卷,事实上并禁不住推敲。

03

何必“较劲”?

“既想,又想”,太难了!

京东现在困境,或许就源于陷入了这一命题中:既想要品质,又想搞“低价”,还想盈利颇丰。“立牌坊”,着实尴尬!

真想要“低价”,与其高仿大品牌,似乎不如直接卖“白牌”更容易让人接受。要么真品牌,真优惠;要么真白牌,便宜到家。(个人观点,不喜评论区见)

什么是“白牌”?就是由中小厂商生产的无品牌或低知名度的小品牌,由于缺少经销渠道层级和营销费用,白牌商品比品牌商品售价更低,具有价格竞争力。同时,白牌商品不是三无产品,合规的资质也能减少电商侵权的风险。

从今年双11看,白牌已经成为了热门货,京东也有涉及。在“9.9元包邮”频道内,京东上线了上百个产业带,成交额环比提升超10倍。其中,服装产业带、家电家具产业带、五金城产业带的商家数量增长分别达到248%、141%和150%;个人及个体户店铺数量同比增长超21倍。

白牌的备受追捧,一定程度上已经体现了当前许多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手机、冰箱、电视等电器一定要品牌,但挂钩、垃圾袋等白牌就够了。

所以,何必和自身“较劲”?

拼多多的崛起,不是没有缘由的!

对于未来的利润问题,京东CEO徐冉表示,京东不追求过高的利润率,而是零售商合理利润率,公司明年以及中长期增长目标没有改变。预计京东整体和零售业务将在2024年恢复正常增速,同时也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业务增长。

期待,京东“低价”战略能够更好地持续下去,不再尴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