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马上消费闯关A股,都亮出了哪些增值“利器”?

蚂蚁集团、马上消费闯关A股,都亮出了哪些增值“利器”?
2020年09月27日 11:12 柒财经

消费金融战场中,从不缺巨头身影。近日,蚂蚁消费金融获得银保监会批准筹建,平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于今年上半年相继开业。据报道称,蚂蚁集团已将把IPO融资目标提高到350亿美元,估值则从2250亿美元提高至2500亿美元。消金牌照的加持想必为其估值也增色不少。

随着越来越多公司加入布局,消费金融行业与其说是“蓝海”,倒不如说是一片“金海”。

蚂蚁集团闪电过会,犹如“大象”狂奔。不过,沸腾不止于此。同样在9月,马上消费冲击A股消息屡见报端,拿到监管通行证,IPO迈出关键性一步,或为持牌金融科技公司上市带来标杆性意义。持牌的基础上,马上消费强大金融科技硬核实力为估值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无论是新晋获得消金牌照的蚂蚁集团,还是老牌的持牌系金融科技公司马上消费,对比来看,他们同样在消费金融领域深耕布局,既有在业务模式、生态布局上的差异化,也有在持牌、数字化、科技开放等战略上的一致性。

01不同逻辑下的数字化场景金融

消费金融之于场景,如鱼得水,只有融于场景中、深入场景中方能存活。围绕C端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场景生态广袤如大海,不同类型的消费金融公司依靠各自的优势和生存法则,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纵观蚂蚁集团招股书,财务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留存和吸引活跃用户的能力,以及扩大服务场景的能力。而经过多年发展,蚂蚁集团已从阿里巴巴集团的交易平台场景逐步拓展至更多的外部业务场景,在不同行业覆盖超10亿用户和超过8000万商家。换言之,阿里巴巴集团交易平台丰富的交易类型为蚂蚁集团的业务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另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数字支付及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服务。

相比蚂蚁集团背靠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强大场景支撑,显然股东多元、从0创业而生的马上消费不具备这一优势。但是马上消费得益于一开始就拥有了消金牌照,基于牌照的优势,与多元化的垂直领域场景合作,构建了“自营+开放平台+金融云”模式,对资金端和资产端同时开放合作,成为连接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云端闭环生态链。

众所周知,消金牌照可在全国范围内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在资金来源上也十分广泛,包括公司自有资金、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吸收境内股东及子公司存款、境内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等,同时还可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借助牌照优势,马上消费一方面在资金端背后连接了400多家银行机构,一方面在资产端与200多个线上场景端合作。

这种模式的实现,背后需要有强大的底层技术支撑。首先线上化的场景服务,面对的是用户对无感式消费的体验需求,需要实现秒级审批和决策,需要拥有配套的满足线上用户消费服务的能力,包括风控和技术能力。

其次,同时与多元化的场景合作,每一类场景下,用户的消费习惯、支付习惯、消费观念及上下游产业链、外部大环境均高速变换,每个合作平台有着不同的管理要求和数据交互,这就要求系统能同时高效、精准匹配这些不同场景平台的需求,且能随时应对不同场景下的变化,实现快速迭代适配。

马上消费拥有具有高度弹性与开放性底的层科技架构,完全可以同时应对200多个场景下的快速适配,提供精准差异化风险定价能力,其IT系统年升级数万次,平均月升级数千次。

柒财经注意到,蚂蚁集团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致力于满足于客户在其人生不同阶段的全方位的信贷、理财及保险需求,以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提升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蚂蚁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将持续开发场景化的数字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金融机构合作伙伴通过平台可触达到一些过去未被服务的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并快速、低成本地满足其金融需求。

而马上消费则是致力构建与多元场景快速适配能力的数字化场景金融开放生态,为所有合作场景下的用户,都能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管理,通过科技力量改变传统运营模式和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虽然模式不同,但在为C端用户服务中,通过数字金融与场景的结合,满足用户高体验服务方面,蚂蚁集团和马上消费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02硬核科技“家底”+多维度开放输出

蚂蚁集团的招股书中,充分揭示了其硬核的科技“家底”。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的技术人员为10646人,占比约为全体员工人数的64%,覆盖所有业务线。截至2020年7月31日,其及子公司在全球四十个国家拥有专利或专利申请,共计26279项,已获颁专利证书的发明专利4662项。

马上消费虽然成立仅五年,还比较年轻,但在科技发展上后劲十足。截至目前,马上消费专利申请数量超过220件,自主研发核心系统800余套。成立的五年来,马上消费已组建1000余人的科研团队,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拥有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智慧金融与大数据分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等。

同样看重科技的蚂蚁集团和马上消费,在积累了硬核的科技家底后,不约而同都走向了科技开放的路径。

据招股文件介绍,蚂蚁在数字金融领域采取的是开放平台策略,通过为金融机构输出科技服务获得收入,因此属于技术收入。今年上半年,蚂蚁的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占比达到63.39%。

除通过业务变现外,蚂蚁的技术自身也在走向商业化。招股文件显示,以科技为主体的创新业务收入虽然处于发展早期,但已在2019年产生超9亿收入,被蚂蚁寄予厚望的蚂蚁链业务自2019年度已开始商业化并产生收入。

马上消费同样早早布局了开放平台战略。马上消费创始人、董事长赵国庆提到,马上消费左手服务C 端用户,右手服务B 端产业互联网,为传统企业、商业银行、金融机构、零售提供技术服务。围绕零售金融这条线,从获客到大数据的风控,到智能客服,到智能贷后管理,均全面开放科技能力。

在“自营+开放”的生态体系中,马上消费在为机构提供资产、资金撮合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合作机构提供科技增值服务。使得双方围绕金融、场景、科技几个层面,形成更加紧密多元的合作关系。

在做TO B端服务时,马上消费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业务与科技闭环的实时技术迭代能力。在经历疫情影响之后,整个产业互联网这一侧,用户的需求非常强烈,对于线上化、数字化,无接触式业务的需求是高度一致的。传统机构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同时B 端机构对数字化转型业务的效率和效果,普遍追求短平快。在这种情况下,像马上消费这种科技、业务一体化的公司,比纯技术公司更受欢迎。这种趋势为马上消费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马上消费既懂科技、也懂金融,既有深耕消费金融200多家场景的深厚业务积累,又具有自主研发的技术能力,这种业务与技术可形成闭环,既为B端用户带来业务,又带来科技能力。

蚂蚁以闪电速度上市,成为引领持牌金融科技加速牵手资本市场的前浪,为后浪们树立了标杆意义。在牌照方面抢先占得先机的马上消费,在科技的助攻下,或在估值上也将具有不错的想象空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