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版好几次,这个地方依然没改好

微信改版好几次,这个地方依然没改好
2020年03月31日 08:03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3月21日,也就是上周六,微信发布了重大更新,改变最大的就是深色模式,同时还有群工具、群待办、表情包、微信公众号的算法推荐等等相关功能。

不过,我今天要说的是另外一个不大不小的更新,就是微信语音。这个功能现在看到的应该是第三个版本了,但是体验依旧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来回顾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了。

第一代

初代的微信语音在交互设计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上滑取消也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操作。只要把录制中的语音“快速的扔出去”就好了。由于底部是没有空间的,所以只能往上扔,而上边的空间很大,只要不在原来的区域就可以成功。

如果看理论依据,可以看下图,但是我不多解释,自己不懂就去补课。

t = a + b log2 (D / S + 1) 

第二代

但是自从到了第二代,加入了语音转文字的功能,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以至于微信这么强的团队,在这个功能上改了几次,然而到现在,也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交互设计的问题。

多了一个选择,就多了一些思考,整个流程就不顺了。

另外,取消和转文字这两个功能,本身就不具备空间上的左右关系,现在左右排布,用户心智里是没有这个模型的,不像是游戏手柄上的十字键表现模型和心理模型是匹配的。

而是像汽车的档位一样,需要人为的去刻意记忆。想想你打游戏的时候是不是上手就会,而学车的时候因为挂档被教练骂了多少次。

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操作缺少即时的视觉反馈。

我大致把第二代体验不好的关键界面分析了一下,仅仅是大致范围,不是很精确的,如下图,白色的是手指按压的区域,三个半透明(红黄绿)区域是操作感应区。

看了图大家就明白了体验不好的原因了吧。

从白色按压区域到红色区域其实是有比较大的距离的,目标小而距离大,所以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到达。最关键的是黄色半透明作为操作的感应区,视觉上是看不出来的,其实如果把这个区域分给“取消”和“转文字”作为感应区,并且给予更大面积的视觉反馈(红色和绿色范围扩大),这样体验就会大幅提升。

怎么改进呢?下图是大致的示意,请领会精神,不接受抬杠。

整个屏幕就分为4个区域,上边的输入状态区、下边的取消、按压、转文字3个区域,并且四个区域要在视觉上“接壤”,不存在含糊不清的地方。

第三代

就是刚不久前刚更新的这版。

其实依旧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仅仅是做了一些细节的优化,比如输入状态区域做了动效,在各个模式下切换,上边的状态也会有变化;还有就是底部加入了一个可视的感应区,但是做的比较仓促。通过回放录屏可以看出,这个区域不是从之前的长方形按钮变形而来的,而是比较随意的“飞出来”一个椭圆,这样从设计角度来讲,对象就多了一个,就不简洁不美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功能应该还会继续迭代的。

回过头来,其实我们可以讨论下微信语音功能的基础交互模式是否合理,也就是用长按说话的交互方式是否妥当?

我的个人观点是:微信从一开始就直接照搬实物对讲机的交互设计其实是不合理的。

实物对讲机是按下说话,松开停止。

实物对讲机为什么会这么设计呢?那是因为这东西最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二战期间)被摩托罗拉搞出来是用于军事用途的,比如给侦察兵。这种使用场景,协作性和效率的要求都很高,一般用于发送简短的指令,比如“9点钟方向有3个敌军士兵,请指示”。这种简短指令的沟通,体验的要求就是简短、快速、流畅,到设备的设计上,一按就能说松手就发送能满足这一点,并且操作区域一定要便于接触到(位置和大小都要精心设计)。

但是对于微信语音来讲,场景则完全不同,现在微信语音的长度比军事沟通时长要长很多,并且也不是那种要求争分夺秒的场景,大部分场景倒是慢悠悠的在拉家常,太急的就直接微信语音甚至是电话了。按住说话的交互方式,其实大家都有感触,手指有多累你们自己也知道。

如果微信语音的基础交互不用长按说话,而是用另外的一种常用模式,上文所说的问题是不是就不再是问题了呢?期待大家的思考。

最后要跟大家说的是,即使是微信这种国民级优秀APP的典范,依然存在不少体验优化的空间,大家需要多思考多研究,而不要动不动就默认这些大厂做的就是绝对正确,来问一些“为什么某某大厂是这么做的”的问题,然后自己替人家补充一堆的理由。

设计是理性思考反复验证的过程,不论你是大厂高P还是三四线小公司的小设计师,在逻辑面前,人人平等。

来源 | 交互设计学堂(ID:jhsjxt)

作者| 交互设计学堂老D;编辑 | 杂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