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尤其擅长打价格战。
说到底,创新能力不强,价格战就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但是,价格战是一个双刃剑,伤人也伤己。
比如,雷军进入手机行业以前,中国手机低端市场被国产山寨机所占领,这些手机价格便宜,但是质量低劣,产品寿命低到令人发指。
更重要的是,山寨机厂商的竞争严重依赖价格战,不但自己赚不到钱,还失去了用户的信任,逼得用户重新回到国外手机厂商的怀抱。
雷军推出的小米手机,虽然价格也很便宜,但是质量过硬,这才一举扯掉了中国手机“便宜无好货”的标签。
价格战就像吸du,很容易让企业产生依赖,“戒du”则非常痛苦,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比如中国摩托车行业,曾经依靠低价战略一度占领了东南亚 80% 的市场,但是因为质量不过关,被日本品牌反超,最终市场占有率被压缩到了 1%。
我曾经为国内多家摩托车上市公司实施过 ERP 系统,对他们面临的困境有切身感受。
价格战可以快速带来巨大快感:只要价格比竞争对手便宜 20%,马上就可以提升销量。
于是你降20% 我降20%,最终大家的售价都低于正常的成本价。
那如何盈利呢?
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无底线的压缩供应链成本、降低人工成本。
虽然摩托车厂商口口声声说“质量优先”,但是供应商也不会做亏本买卖,他们把最好的零件卖给出高价的国外摩托车厂商,然后把低质量的零件卖给国内摩托车厂商。
国内摩托车厂商为了降低成本,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甚至发明了所谓的“让步接收”——即对于质量有缺陷的零部件,也可以让步接收——只要供应商再降低点价格。
这种成本导向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让中国摩托车质量越来越差。
最终,哪怕中国摩托的价格比日本摩托便宜一倍,消费者也不再愿意购买。
中国软件行业也很喜欢打价格战,明明大家都知道价格战不好,但是谁都抵制不了“du品”的诱惑。
比如,最近一个知名汽车品牌的 HR 项目招标,某 ERP 厂商以不到 400 万的低价中标,报价只有同级别竞对的 1/3。
我在视频号发表了对这个低价中标的看法,有人在视频号留言,批评我胡说,说该 ERP厂商进行了深度调研,认为 400万也可以盈利,因此才报了这个价格。
我看完只能“嘿嘿”了。
这个留言的人可能不知道,早在 10 年前,我就作为项目经理,负责了该汽车品牌 2 个重要子公司的 HR 项目实施,还全程参与了集团 HR 系统的升级项目。
这个 ERP 厂商再怎么“深度调研”,恐怕也没有我熟悉吧?
再说了,从乙方出来的同学都知道,售前阶段很多所谓的“深度调研”是个什么鬼。
如果依据这个所谓的“深度调研”,就认为自己核算清楚了成本,那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了。
那为什么 ERP厂商要报如此低的价格呢?
我觉得一个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对价格战已经有了“du品依赖症”,除了价格战没有其他更好的竞争手段。
更可怕的是,我们在国内企业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低端品牌”的刻板印象,很多时候,国内软件公司根本就没有报高价的机会。
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曾经在一家公司管理 IT 部门,负责过一个软件项目的招标。
有 2 家供应商走到了最后的决标阶段,其中一家国内供应商报价 800 万,另一家国外供应商报价 3000 万。
但是最终 CEO 拍板选择了国外供应商。
原因很简单:CEO 认为,国内供应商只能根据用户的需求交付软件,而国外供应商则可以带来更先见的管理理念和行业经验。
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报价有利润空间,国外供应商得以招聘更好的人才,提供更好的交付服务,从而保证了项目质量,维护了自己的口碑。
反之,很多国内供应商由于报价太低,想方设法压缩成本,把 60 分作为最高的交付标准,结果就是口碑崩坏,只能继续依赖低价竞争。
你看,这就是软件行业的恶性循环:低价竞标-低质量交付-口碑崩坏-只能继续低价。
在以前,国内软件公司更多的是服务中小型企业,交付难度其实相对低很多。
但是随着国产化替代的加速,国内软件公司越来越多的面对超大型企业,他们的组织架构、业务需求更加复杂,对产品和交付的要求比中小型企业高了至少 1 个数量级。
如果我们还是走“低价竞标,60 分交付”的老路子,不要说走向国际了,恐怕会毁了整个中国软件行业。
那如何才能摆脱低价竞争的“du品依赖症”呢?
我觉得首先要有质量底线,要有长期主义。
打价格战可以,但是前提是保证项目的高质量交付,而不是 60 分原则。
在这方面,一些 SaaS 公司就做得很好。
SaaS 模式的特点就是续费制,SaaS 公司的利润来源基本都来自于客户续费,而客户要续费,靠销售忽悠肯定不行,必须要提供高质量的交付和服务。
因此,优秀的 SaaS 公司更有质量底线,也会更谨慎的对待价格战。
毕竟现在资本退潮,SaaS 公司需要自我造血,无底线的价格战只会加速公司灭亡。
除了有质量底线,软件创业者也需要调整心态。
现在很多 SaaS 公司的收入都不再增长,主要有 2 个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经济大环境确实不好,客户的IT预算在收缩,新订单也在减少;
从主观上来说,SaaS 公司也在挑选项目,主动放弃无法盈利的客户。
说白了,很多 SaaS 公司主动避免恶性价格战,其实就是不再以收入为导向,而是以健康增长为导向。
当然了,优秀 SaaS 公司的续费收入往往占到整体收入的 50%,也是他们能够“躺平”的底气。
但是,即便是传统软件公司,也可以控制公司规模,把主要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和项目交付,尽可能压缩不创造客户价值的营销费用。
如此,产品和交付的质量提升了,老客户的复购增加了,而成本费用的压力反而小了,也就不需要再去恶性竞争。
无底线的低价竞标,无异于饮鸩止渴。
把质量放到第一位,用长期主义做生意,才能让我们摆脱低价竞争的“du品依赖症”。
作者 | 王戴明;编辑 | 呼呼大睡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