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阔:每个创业者都要学会从“做事用人”到“用人做事”

张阔:每个创业者都要学会从“做事用人”到“用人做事”
2021年08月30日 13:57 B12-B座12楼

“如果你不能在你所住的地方找到圣地的话,你就不会在任何地方找到它。”

这句话出自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在蚂上创业营《CEO的用人之道》课程中,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国际站总经理张阔在描述全球化组织建设时提及此书。

张阔拥有多年外企背景,以及在阿里10年担任to B 、出海业务负责人的经历,让他拥有了对不同业务类型组织的认知,以及对各种复杂问题的灵活应对。

人是一切组织问题的根源,“人才因何而来?因CEO而来”。张阔深中肯綮,分享了自己招聘的“三要三不要”原则。对于组织的内部问题,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业务问题向外看,组织问题向内求,从现有的团队中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唯才是用。

组织成长之路,就是一场遍布荆棘的英雄之旅,解决当下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永远地面向未来”。

有梦想的CEO

要招自己认知之外的人

阿里内部对人才的判断总结为“两使三观”。两使:使命驱动、使众人行;三观:未来观、全球观和全局观。我在这么多年招人和选人的经验中总结出“三要三不要”。

一要,要能拓展你认知的人。

想清楚要做什么,然后请一位真正懂这件事的人。他能拓展你认知的边界,能真正帮你解决问题。淘系多年发展经历了多次迭代,每一次迭代的背后,都有一个对事情有深刻认知的人,通过他贯穿战略路和执行。

二要,要有持续学习和迭代能力的人。

市场在变、组织在变,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我在面试时习惯问候选人:这件事你做了三年以上,那回到三年前的起点会有哪些变化?如果一个人对过去的事情缺少反思和迭代,那他大概率在学习这件事上存在短板。

三要,要有延迟满足特性的人。

延迟满足的人往往具备两个特质:谦虚和高标准,这样的人就是强自省的人,他对未来的自己是有要求的,就能自我驱动。

“战报文化”是创业团队常用的激励方式,但时间长了反噬团队,因为它就是一种即时满足,会让组织滋生出自傲情绪。

当然可以设置激励方式。把客户价值作为标准,为客户解决什么问题、给客户创造什么价值,让客户的成功变成团队向前走的动力,而不只是和同行PK的结果,这才是长期且普惠的事情。

越是重要的人

越不要急着去找

对于满足“三要”的人,用最大限度的热情去吸引。要第一时间飞去他附近,而不是让他飞过来;要解决他的所有问题;排除他加入公司的所有困难。当然CEO也要有作为人才警戒线的“三不要”。

一不要,不要临阵找枪。

越重要的人才,越不要着急去找。今天需要做战略去找猎头,明天入职一位战略官,这样出错的概率非常大。从阿里发展历程来看,很多重要的人对当时的阿里来说都是“高配”,但他们在接下来某个节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配人才更需要时间,互相理解、互相吸引,才有可能互相成就。

二不要,不要放过任何问号。

面试一个核心候选人时,我、我的上级、HRG,如果存在任何一个问号,都要非常严肃地对待,因为它可能会成为未来一个巨大的坑。

提高面试效率,解答问号的方法是做面试纪要。通常情况下按流程面试,80%问题都会重合,每一轮面试都应该详细记录,并且附上判断,这样每轮面试都是一次校正的过程。对于一个人的判断会在不断地校正中保持同一水位。

三不要,不要光向外看。

你想找的核心人才,大概率在你的团队中就存在,只是没被发现,或没有机会展现。要做一个新业务,或成立一个新组织时,应首先在组织内寻找有潜力的年轻人。为团队奉献过时间和精力、了解团队工作的基因和流程,并且也做成过一些工作。为什么不把机会给他们?并且这也发出一个清晰的组织信号:和我们一起努力干的兄弟,以后都有机会。

对未来的共识

才能凝聚组织合力

CEO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找人,并设置足够多的岗位和机会去锻炼人。当然,这个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组织和人才问题,比如信任危机。当组织成员互不信任时,团队没有精气神,业务做不好,战略也不可能得到清晰地执行。重建组织信任主要有三点:

形成统一的共识。

过去的放一边,对未来可以形成共识。当下的困难越大,CEO越要向团队具体地定义未来。对未来描述地越清晰、越具体,组织成员相信的力量也就越大。

找到核心节点带来变化,并让所有人看到。

淘系的同学都见证过,双十一让阿里所有生态的人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每次打完这一仗,所有人的信念感和能量共振都提升到一个新阶段。ICBU也尝试了9月采购节,让所有人围绕一个目标去冲刺,带来的组织凝聚力提升非常明显。当然,目标也要精心设计,一旦没有完成,失落感也非常明显。

抓住主要矛盾,在组织内形成闭环。

组织需要重新设计,需要上下打穿,尽量让组织中80%的工作在一个团队闭环中完成,这才能带动组织效率的提升。

ICBU原本的担保交易系统和通关、结汇、退税系统,作为卖家端和买家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在设计和目标上就会越跑越远。只要汇聚成一个系统,就能从前到后跑到一起。组织侧调整,一定要抓住关键矛盾,在组织中形成最快、最小能合在一起的闭环。

没有战略支撑的组织

失败地很具体

一家公司、一个部门、一个组织,人才和战略的匹配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以从“中国卖”走向“全球卖”为目标的ICBU事业部,也承担着一个从中国本土组织变成全球化组织的重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从战略到用人也积累了一些观察:

没有战略支撑的组织,会失败地很具体。

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中,描写了一个人成为英雄需要经历哪些困难。全球化之旅就是一场英雄之旅,兴高采烈地开场,很快进入黑暗之路,并且很难在短期内看到回报。很多企业的英雄之旅停止在第二、三年,因为背后没有一个持续性的战略支撑。

全球化的第一天就要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不清晰就很容易放弃。如果已经形成商业闭环,无论利润高低,最终跑出来的概率都比较高。

新业务的一号位,要找创业者而不是员工。

如果海外团队leader找的都是职业经理人,那可能失败的概率很高。什么样的人成功概率高?自己创过业,尤其是创业失败过,吃过苦吃过亏的人。

运行良好的组织,都有合理组织设计和节奏。

越复杂的业务和分工,越需要对组织进行精心的设计,划清边界的同时也要让组织之间相互咬合。这是在组织成立的第一天就要想清楚并且轻易不动摇的。

创业团队时常会被人才问题所困扰,其实人才结构是一个持续向前演进的过程。战略和人才本就是相依相生的一体,并没有先后之分。既然可以根据战略去调整人才梯队,同理也可以根据人才梯队去调整你的战略。

关于战略、组织和人才,现场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具备参考性。我们整理了张阔在现场的回答,希望能对同样遭遇这些问题的各位有所启发。

Q:您有丰富的生态经验,请问您如何判断什么事情交给生态伙伴,什么事情自己做,开放生态组织内的分工有没有方法论?

张阔:开放生态设计者首先要想清楚不开放什么,划出生态的规则和边界。这不是因为保守,而是需要经过严密论证,找到必须自己做的事。然后保证其安全可控,否则后续变动对生态影响很大。组织生态侧的设计,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给合作伙伴成长的空间,二是给合作伙伴安全感。

Q:在进行组织改革时可能会遇到阻力,如何把握其中节奏?

张阔:这件事既简单又复杂,我个人的经验是:不要一上来就全盘颠覆,而是要妥协和让步。在不对组织产生巨大影响和震动的情况下进行试点,成功之后再复制到下一个试点。其次是尽量做加法。比如调整原有分配方式,增加激励性措施,这样也更容易接受。对于团队中好的东西,要不断强化,让组织潜移默化地去迭代。

Q:您提到要招聘超越CEO认知的人,但这件事处于CEO认知盲区时,又该如何去判断?

张阔:面对认知盲区,第一要勇敢。勇敢去试错,先在组织内部划出一个特区,成立敢死队,把这件事研究清楚,试过之后才知道对和不对之间的差距。不知道又不主动去学,那这个认知永远都补不上。另一方面,不能用CEO的大脑去判断所有事,可以依靠一个拥有多种认知的管理团队,帮助你一起判断。当然,在拿不准的情况下,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他曾经在这个赛道中成功过。

Q:外企的销售高管适不适合到创业公司搭销售班子?

张阔:外企只是某个时间节点的一个选择,不代表他再也不适合加入创业公司。关明生作为GE出身的人,来到阿里担任中供铁军一号位,他为销售团队带来认知和文化上的巨大变化,让一个初期团队飞速成长。所以不应该用背景来限制人,如果这位高管在外企带过销售,我觉得这更是一个加分项。

Q:一个销售一号位,管理力和领袖力哪一项更重要?

张阔:真正去观察一个销售团队,会发现什么属性都有。我观察了很多做得不错的销售团队一号位,发现他们都有三个共性:首先是脑力要强,要有因地制宜的能力,快速理清客户需求,找到空间和机会;其次是表达能力要强,能简单清晰地让大家知道该怎么做;最后要有个人魅力,让团队愿意跟着你一起拼搏。

Q:您踩过最大的关于组织人才的坑是什么?

张阔:踩坑这件事和做事的风格方式有关。我们的风格不但是要求高效率,还追求高质量,尤其要全面面向客户价值要效率和质量,为此可能会踩坑,但你要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