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创业最难的一年吗

今年是创业最难的一年吗
2020年08月12日 17:26 陆家嘴金融网

从防控疫情到重启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如何从求生存的“活下来”转向再出发的“活得好”,创业和企业经营会有怎样的机会和挑战?受疫情和中美关系等外部不确定性影响,直觉上很多人认为今年将会是创业和企业发展最艰难的一年,无论是刚刚初创的企业如何生存下去,还是准备创业的人如何寻找机会,都会感觉特别的困难。真的如此么?课题组长期关注创业营商环境,如果透过疫情危机的现象,从创业环境要素的本质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或许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结论:现在恰恰是创业最好的时机。

上半年的主题词是衰退,下半年的主题词将是反弹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经典名著《双城记》的开篇经常被用来描述一个纠结、矛盾的时代环境,我们也总是用机遇和挑战并存来形容当下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为什么同样一个时代、同样外部环境,会显得如此矛盾呢?究竟该如何看待当下的创业环境,作为一个创业者和企业家应该如何研判趋势,化危为机?

今年上半年的主题是活下来。上半年总体形势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衰退。不仅我们中国初创企业很难,全世界范围的中小企业都过得很艰难。数据显示,从现金流上看,在整个全球范围之内,10%的中小企业处于现金流储备不足一个月的极度危险区域,能够在1至3个月的比较危险企业占比也高达1/3;从营收和利润上看,众多企业经历断崖式的下降,16%的中小企业营收跌幅在80%以上。所以,全球范围都用了整个半年的时间,从情绪平复、市场复苏、政策应对等方面来逐步消化这次突发危机。

经过大半年时间调整,审视当下的创业环境,已经是利空出尽、触底反弹的关键时间节点。

首先,在政策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支持。在国家层面,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抗击疫情,也体现在助力中小企业复苏。在六稳六保的总基调下,今年对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众多政策涉及税费减免、社保延缓、资金注入等,涉及领域之宽、力度之大、落地之快都前所未有。比如,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6月22日在上海成立,成立后不到一个月时间,7月17日立即开始运营,规模达到357.5亿元,其中明确20%将会直投给中小企业,意味着近70亿的资金量,这对提振企业家和投资者信心,助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以及维护产业链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地方层面上,力度也同样前所未有,很多地方抓住窗口期,积蓄力量,吸引优质企业和人才。以笔者所在的上海为例,近期修订了《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条例中硬性规定了对于小微型企业的资金支持的比例不能低于1/3,同时为克服以往政策分散,难以对接的最后一公里瓶颈,依托“一网通办”打造上海市企业服务云平台,实现了惠企政策的一门式服务。

其次,从经济基本面上看,可谓“中国股市比美国和欧洲股市更能抵御病毒的影响”,疫情后半段中国股市迅速反弹,当前正处在新一轮看涨周期,这体现出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和企业经营基本面的信心;从消费需求看,全球统计数据显示,电商、医药和家居零售行业,以及巧克力、酱油和猪肉生产商都保持了增长,如何解读这一现象?能嗅到什么商机?给创业者带来什么启示呢?从创业机会的角度品味,核心价值就是“刚需”。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求的机会并没有消失,食、住、行的基本刚性消费需求凸显,需要注意的细微差异在于,经济平稳时的基本需求是衣食住行,而疫情之下及后疫情时期,虽然衣服可以少买,包可以少买,但是吃饭总是要吃,长期呆在家里面,家居环境要改善,这些恰恰是创业机会。

再次,在社会方面焦躁情绪日趋平复。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无论是个人认知还是公众情绪,都已经得到较多释放,经历了震惊、惶恐、沮丧、纠结,逐步走向平静、接受、重建,公众情绪和社会认知也在逐渐平复;同时,疫情的外力推动下,社会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转变,人们逐步适应和习惯了在线会议、云办公等新习惯,助推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远程医疗以及物流配送等行业;经历疫情期间的封闭,人们更加重视健康观念、家庭关系等,这些都是诞生新业态和新企业的机会之窗。

总之,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深度扫描,可以看出整个2020年的下半场大概率已经处于一个触底反弹的周期上。

危机时期各类要素价值被低估,当下是创业成本最低的时刻

外部环境的触底反弹对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意味着什么?蒂蒙斯模型是分析创业者和创业行为的经典模型,该模型认为创业过程是资源、团队与商机构成的三角结构,可以简要表述为成功创业的关键是资金支持、团队人才和创业项目三要素的结合与匹配,这三要素也是创业的主要挑战。过去四年,课题组对上海1200多家的科技中小企业的跟踪调查也验证了创业难点集中于这三方面。疫情之后的外部环境反弹趋势映射到创业三要素,能破解这三个创业障碍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人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时候。当下初创企业最重要的成本构成和主要难点中首当其冲的是人员需求。初创和中小企业没有品牌,如何吸引985等重点高校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呢?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很大影响,也引起毕业生的重新思考和重新选择。应届毕业生今年求职压力较大,更多人会降低自己的要求,同时也更愿意搏一下,愿意到中小企业去,愿意到创业企业去;同时,人力资源市场上成熟人才也会有溢出效应,危机导致一部分人才从原行业、原企业分流,这部分人才再求职的心理预期也将调整,整个人才市场价格会降下来,此时正是人力资源性价比最高的时候,也就是企业招兵买马的好时机。

再者,资金供给保持了较好的供给量和流动性。除了上述国家引导基金和各地支持政策,社会资本也保持了活跃。以科创板注册制的推进为例,给社会资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退出机制,既让很多的行业头部创业企业更有信心,同时这些头部企业的上市以后,更多的前期投资能够及时退出,这些资本的回流又让后面的中小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来源,形成了良性的增长飞轮。特别需要指出,很多创业者和企业家感受到了投资的谨慎和紧缩,觉得今年找融资会比较难,笔者认为适度的收缩并不完全是坏事,前几年创业投资高速发展也带来很多泡沫,出现不少讲故事融资型的创业,如瑞幸咖啡,整个过程都在做资本推动,缺乏实质业绩,极大破坏了创业者的形象和整个融资环境。疫情之后,各类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将会更加聚焦项目的品质和内涵,资金将更加流行植根中国情景、有核心竞争力的好项目,这对真正的科技型、创新型创业者而言反而是机遇。

最后,创业机会方面。一方面,如前述分析,消费者的刚性需求并没有消失,反而是在增长,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应用加速落地,食住行等方面的刚性需求反弹速度极快;另一方面,有很多的企业上半年没能坚持下来而倒掉,这些企业让出来的市场空白亟待填补,这对刚经受了危机洗礼还依然还存活下来的企业就是一种机会。

总之,深度拆解创业行为的结构性成本,将会发现,经济危机意味着各种要素价格被低估,当下是创业结构性成本最低的时期,是一个触发创新型创业的好时机。

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创新型创业是机会转化桥梁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当前供需两个基本面都是稳定和稳固的。在供给侧,政策的供给非常优惠,力度前所未有;在需求侧,市场的刚性需求并没有消亡。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所需要的转化桥梁就是创新型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也就是有创新思维的创业者能够打开原来思维束缚,找到变动当中的新机遇,能够政策供给用好,能够对接市场需求,从而创造价值,这也就是创业行为的本质。那么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应该如何行动、如何把握这种触底反弹的趋势呢?既要有信心,更要有方法。

首先,创业者需要积极心态面对不确定性,坚信变革的年代才是机会涌现的时代。“危机”是危险中蕴含机会,所谓危机本质上一种非连续性变革,打破原来的稳态并形成新常态,而这个变化过程中就会产生机遇窗口,这并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客观事实。数据显示,现在的全球500强企业里面有一半是在经济下行周期或者说熊市当中诞生的;每次危机变革中都会诞生新业态、新企业,回顾本世纪的两次危机,2003年的非典时期,因为大家出行受限,极大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淘宝崛起和京东诞生;超过50家的独角兽企业诞生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周期中,比如Uber、Airbnb都是在2008-2009年初创,两个企业都是抓住了经济危机后消费者对住宿和出行的行为改变而诞生的,时间都是在危机后期的一年左右,依据这样的规律,我们认为下一轮的独角兽就应该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这样的窗口期中产生。

初创企业的特质能力就是把握不确定性,这也是创业者能够在巨头企业的市场夹缝中崛起的关键。事实上,只有在变动当中才有机会,稳态时期结构固化,在渐变式创新的轨道上,在位的大企业有更多资源、更多优势,后发的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很难有机会跨越和赶超行业领军企业。例如,在经济较为稳定的常态下,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能愿意放贷给规模更大的企业,一般认为规模越大信用程度和还款能力越高,初创和中小企业较难获得关注,但是当疫情来临,上述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不能低于三分之一的政策底线使得这些政策对中小企业打开了更大的窗口。疫情等突发变化,恰恰把大家拉回了同一起跑线,面临同样的前所未有、未知前途的不确定性,初创和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资源少,但可以发挥速度快、效率高的优势,率先最初积极探索和尝试。

再者,破界创新是抓住机遇窗口的关键。打破思维认知边界和企业价值网络束缚,适应外部变化的新态势,破界创新才能出奇制胜。我们以疫情中受到打击较大的旅游行业为例,剖析如何理解已经触底反弹,如何抓住外界的变化趋势,如何理解刚需的形式变化。

端午节是疫情中后期的第一个小长假,从统计数据看,全国出游人数已经高达5000万人,同比恢复了50%,旅游收入122亿元,同比恢复31%,周边短途游成为主力。这一现象佐证了刚需的存在和形式的变化:大众对旅游的需求依然强劲,只是方式重新配置,即人们出行的刚需稳定,但出行目的地和出行方式发生结构性的改变:疫情之下,人们将倾向于离家更近、更安全、更高性价比的旅游选择。当地旅游有多大的市场?在上海,我们发现周边的很多上海人没有去过东方明珠,成都人自己不到春熙路去耍,以前这些旅游景点都是外地游客,所谓“每一个城市的人都在别人城市的步行街上”现象。但是在疫情影响之下,我们看到本地生活和本地休闲的需求暴发,笔者前几天去实地探访了上海的外滩金融中心夜市和闵行韩国街夜市,可谓人潮汹涌、消费旺盛,当大家被限定在自己的城市的消费当中的时候,市场容量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国家提出内循环的深刻洞见和重大意义。

这个改变带来怎样的机会呢?详细拆解旅游行业的结构,可以在其中的细节了发掘出新机会。整个旅游服务行业主要由交通、住宿、游玩、餐饮等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值得极致细分和深入探究。以交通为例,极大概率会诞生一种本地租车的新需求。以前想到租车,一般人会关注游客飞到海外或远方目的地,主要存在当地自驾的需求;而当下,虽然来自外地的游客减少,但疫情期间人们要尽量避免人群密集的公共交通,原来不开车的本地驾驶需求被激发;原来的省级短途大巴班次减少,组团旅游形式受限,却可能催生本地及近距离出行租车的新需求;酒店板块,行业领军企业携程网的创始人梁建章,亲自下场带货直播,3个月中,开展了15次专场直播,产品覆盖28个省市地区,观看人次累计超4000万,成为疫情之下掌舵者率先打破旧思维,开创新机遇的典范;无独有偶,国际著名品牌希尔顿酒店定位高端商务服务酒店,疫情以来针对商务人群的游泳池和健身房等增值服务必须暂停,但希尔顿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努力发掘更深层的商务客人需求,为商务客人提供PPT美化设计服务,这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大胆创新,让我们看到大型企业的自救努力和创新能力,这也再次印证在适度压力下可以激发组织的创新。适度的压力,迫使人们重新思考,打破旅游是远行外出的固有思维限制,赋予了交流团聚和减压生活方式的新内涵,这就是对旅游固有刻板认知打破后的新机遇。

再从国际视野的角度,看看从危机中诞生的企业,如何应对新危机。回溯2008年经济危机中全球民宿短租公寓预定平台Airbnb的创立过程,创始人已经穷到连房租都付不起了,只能把自己租住公寓的一个房间再短期转借出去,这个尝试的成功却激发了创始人更深入的思考,并逐步诞生了共享住宿的全新商业模式。本次危机中,已经成为独角兽企业的Airbnb也面临新的挑战,如创始人所描述的“从三月开始旅行几乎陷入停滞,几乎有25亿人被限制出行,花了12年时间打造的Airbnb业务,在4到6周的时间里几乎失去了这一切”,形势极为严峻。但是,Airbnb并没有坐以待毙,按照上述拆解和洞察旅行本质的思路,创始团队探寻旅行概念的新边界和新认知,指出“我们所认知的旅行概念结束了。这并不意味着旅行玩完了,只是旅行将不是我们曾经认识的那个样子。与其说全球人口只去几个城市旅行,待在大的旅游景点,不如说未来人们的旅行目的地会重新分配,他们会去成千上万的当地社区进行周边游。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very,very important)的现象!”。这与我们上述分析与判断不谋而合。

事实上,Airbnb还抓住此次危机,清除10多年来高速发展中出现的“泡沫”问题。过去一点时间,在Airbnb平台上寄生了很多职业出租客,他们不是把自己的空余房间拿出来共享,而是通过长期租赁房间进行装修再加价后转租,从中牟取差价,成了职业投资租客,也导致了整个Airbnb平台房价的上涨,偏离了最初共享经济的初衷。通过这次疫情,这些职业出租客的成本陡然增加,将会被清除出场,反而回到了Airbnb创业的初始设计,有利于增加真正的共享房源,回归共享经济本质。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面对疫情影响,能够保持创新精神和创业心态的企业在别人只会怨天尤人的时候,更敢于面对问题,关注解决问题,不仅始终保持重视直觉系统的第一反应,更能运用创新思维去探究本质,保持在变化中寻找新机会的习惯,这也是创新型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核心能力与素质。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或许狄更斯开篇词的后两句更好地表达了不确定时代创业机遇的两面性,而破解问题的关键钥匙就是创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时代呼唤更多的创新型创业者和企业家把握趋势,根植中国,用好政策,进行深度思考,打破隐含边界,才能发掘出更多隐含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机遇。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桑大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