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盈利仍受质疑,但传统零售商早已卷起前置仓

叮咚买菜盈利仍受质疑,但传统零售商早已卷起前置仓
2024年06月08日 21:45 新经销官方号

作者丨周群

两年前,伴随着每日优鲜的衰落,零售行业里面存在一种观点,即“前置仓模式不可能盈利”。

每日优鲜已经“倒下”。2019-2022年间,叮咚买菜净亏损分别为18.7亿元、31.8亿元、64.3亿元和8.07亿元,持续亏损。但如今,叮咚买菜2023年全年以及今年一季度已实现盈利。

但叮咚买菜仍受质疑,一季度盈利财报发布后,美股表现仍在下行,原因是行业对其持续盈利仍有质疑,高位套现才导致股价下跌。

生鲜前置仓模式是否盈利,或许尚未得到全面认可。但与此同时,无论是永辉、沃尔玛、物美、天福等连锁商超便利,还是借助美团、京东等平台开起前置仓形态便利店的社区超市、便利店从业者,都在以不同方式加速前置仓的布局。

根据《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3)》以及美团闪购等领先即时零售企业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间,前置仓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超过50%。从仓店数量增长情况看,2022年和2023年前置仓数量的年均增速超过100%,尤其是平台仓数量的年均增速超过250%,而门店数量的年均增速为73%。

曾经不被看好的前置仓模式,又成为传统零售商们的香饽饽。

前置仓走出寒冬:

有人入局,有人扩张

前置仓是指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设立仓库,3~5公里辐射圈,消费者下单后,商品直接从仓库发货。早期主要被应用于生鲜零售行业,用于解决生鲜行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自前置仓这个模式被提出以来,就始终伴随着争议。盒马创始人侯毅曾评论,前置仓模式不成立,是做给VC看的模式。

而当时前置仓一些创业玩家的结果,似乎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融资数亿的呆萝卜2019年破产重整;“生鲜第一股”每日优鲜7年烧了140亿元,最终倒在了2022年;叮咚买菜3年烧了115亿。

曾经被资本热捧的前置仓模式,似乎坐实了被淘汰的命运。

但从2023年初开始,前置仓行业却迎来新的转折点。叮咚买菜实现连续六季度盈利,朴朴超市全国超7成门店盈利,美团闪电仓业务2年时间从600个仓增长到6000个……

经过各大互联网企业和创业公司的持续探索,终于跑通了这一个“弯腰捡钢镚”的难生意,前置仓模式又重新焕发了活力。

同时,传统零售巨头也开始入局或加码前置仓业态,成为前置仓模式的主力选手。

山姆是前置仓的头部玩家,前置仓数量超过500家,平均每个仓的日均订单量超过1000单,山姆年GMV 400亿元。线上电商销售占比已经达到了55%,其中前置仓占电商订单量近70%。

永辉则选择在全国1000多家门店,开辟一些区域设置面积不同的仓,分为全仓、半仓、分拣区。

据媒体报道,永辉的一千多家门店基本完成了“仓店合一”改造,即在数千平的超市门店里开辟几百平米的区域,专门用于线上订单高频商品的摆放、分拣。相较传统的前置仓模式,仓店合一模式的租金、水电等成本更低,也更好地与门店订单形成互补。

还有沃尔玛、物美、天福便利店等传统零售巨头,在前置仓上也开始了更多的尝试。

主动拥抱前置仓的入局者中,还有不少是嗅觉敏锐的社区便利店从业者。他们借助美团、京东等即时零售平台,在跑通一家前置仓的盈利模型后,便可快速扩张。

这些零售平台也为前置仓商家们提供一整套的选品、运营、数字化经营等方面的指导。例如,京东便利店专门组建前置仓团队,为商家提供选址、选品梳理、供应链筛选、到店指导等全流程服务。除了开仓、选址、营销外,美团还为商家提供牵牛花系统,可以实现商品、财务、履约、供应链等全链条的数字化管理。

从互联网创业企业先行探索,到传统商超入局成为主力、小微商户借助平台实现扩张,前置仓完整生态体系已经形成。那为什么过去“模式不成立”的前置仓,忽然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呢?

前置仓重新“复活”

背后原因是什么?

前置仓本质是伴随即时零售发展起来的一种零售新业态。在看前置仓的前景时,可以先看下即时零售行业的变化。

从“应急性购买”到“确定性的生活方式”,即时零售仍然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增长。据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即时零售前置仓创新发展报告》显示,据测算,2023年即时零售销售额增速为52.2%,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45个百分点,比网上实物零售额增速高41.2个百分点。

相比主要服务商圈、社区线下人群买水、买一日三餐、零食饮料等需求的沿街门店,前置仓多是24小时营业,且能满足出差、送礼等更多线上长尾消费场景,与实体门店相比,匹配的消费场景、消费时间更为丰富。

因此,若只是将传统线下门店的商品和运营方式照搬线上,则难以高效匹配线上人群的消费需求。

且前置仓模式,可以通过大数据追踪人群的需求变化,更高效、一站式地满足各类消费需求。

所以,从消费需求层面看,前置仓模式一定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前置仓在过去做不好,并不是本身商业逻辑有问题,而是盈利模型的优化问题。

一方面,前置仓属于重资产投入。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都要跟随扩张步伐进行搭建,还有相应的人力成本、营销成本,前期的投入相对是比较大的。

而且前置仓要保证即时配送,商品分拣要快,如果自建配送渠道,履约成本也比较高。

另一方面,早期的前置仓,基本都是以生鲜前置仓为主。生鲜本身就是一个高损耗率而且非高频的品类,所以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商品损耗高毛利低,二是若没有规模化订单,则成本更高。

边际成本的递减效应只能伴随GMV和收入的增长来缓慢实现,这意味着前置仓不仅需要通过规模效应来实现盈利,更需要优化商品组合、改善供应链等来提高坪效。

为什么“弯腰捡钢镚”的前置仓现在能遍地开花?

从生鲜电商来看,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等均通过调整商品供应、拓展自有品牌商品以及降低损耗、提高履约配送效率,实现成本、效率的不断优化。

而对于传统商超、便利店们来说,随着“即时零售”的发展,线下门店的商品陈列、选择等主要服务于进店购买,满足一日三餐和零食饮料等需求的消费者。线上更长尾、更丰富的消费需求,也促使他们开始思考一种区别于传统门店,以服务线上用户为主的“前置仓”门店模式。

在成本层面,通过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房租等硬成本可以降低。比如便利店前置仓,通常会选在商圈人流量大但不临街的位置,并通过数字化管理提高线上订单的分拣速度以及商品更新换代的效率。

不少选择借助美团、京东等平台开设便利店前置仓的商家,则通过美团的牵牛花系统或者是京东的海博系统,实现从库存、到采购、财务整套流程的数字化管理。

还有一些传统商超,通过设立分拣区,比如永辉仓店一体形式,从店内分割部分区域用于线上订单高频商品的摆放、分拣,降低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

另外,在履约成本上,除了一些大型的连锁商超自建配送渠道,不少前置仓的商家则是通过即时零售平台进行配送,这些平台为前置仓商家提供大量的配送骑手服务,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使得配送成本同样极低。

在效率层面,这些零售商们也围绕供应链做了深度优化。

前置仓的逻辑本质上是做消费者的选品专家,消费者需要什么商品就上架什么产品,在有限的面积实现更高的坪效。因此,不少前置仓商家也会以消费者需求倒逼商品的结构调整,提高整体的商品流转率,甚至实现与上游供应链更加深度的合作。

比如山姆一个前置仓的SKU为1000个左右,主要是门店畅销品,只占门店商品的20%-30%,这样商品流转效率整体就非常高。

而且当下主流的前置仓,逐渐从过去以生鲜为主的前置仓向多品类和全品类发展,从而提高消费者订单频次和客单价。这一变化,能够拉动整体的订单规模,也建立规模采购的优势。

当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得到提高,前置仓的盈利模型进一步优化之后,对于传统零售企业而言,这自然成为了一个好生意。

前置仓的生态,还在开花结果

随着即时零售需求品类、消费场景的不断拓展,实体业态的不断升级迭代和成熟,一些新的前置仓业态也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如美妆、宠物、酒水等多种前置仓业态。

前置仓业态的演变和扩展也为零售从业者提供了新的创业机会。比如一些传统便利店从业者与平台合作的便利店前置模式,开店不久就实现了盈利。

前段时间,和一个闪电仓商家交流过,早期做线下便利店,日均销售在5000元左右,而且养店周期也比较长。后面做闪电仓之后,整体的增速非常明显,TOP门店的日均销售基本都能达到1万以上。

这种便利店前置仓作为实体零售新形态,在商品上能容纳更多的SKU,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营业时间上,24h不间断营业,与用户的粘性更强;在单店运营成本上,不需要在线下空间接待消费者,房租和人员成本都能极大降低

同样,应需而生的美妆、酒水、宠物等前置仓业态,在跑通盈利模式后,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也将参与其中,届时将带动整个前置仓生态更加繁荣。

写在最后

在前不久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到,鼓励即时电商与履约一体化体系建设,创新发展基于前置仓的前店后仓、便利店前置仓、无人前置仓等多种即时零售业态。

结合传统零售企业在前置仓的加速布局,以及前置仓新业态的繁荣,都足以证明前置仓已经通过了生存考验,进入了成熟阶段。

未来随着即时零售和实体零售的进一步融合,品类丰富的前置仓也将吸引更多参与者,新一轮的“长跑”也将开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