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10 年,难说再见!

北京 10 年,难说再见!
2020年10月21日 19:35 CSDN程序人生

作者|唐韧

来源 | 唐韧

收拾完北京租的房子,我站在窗边沉思了 10 来分钟,脑海里正在回放过去 10 年的种种。

因为 4 个小时后,我将离开奋斗近 10 的北京。

看着空荡荡的房子和打包好的行李,仿佛又回到了 10 年前。那时候我刚到北京,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10 年能做什么?10 年能否改变一个人?10 年对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10 年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我们会有不同的阶段。

而现在,是时候给我自己的这个阶段做一个总结了。

2020 年 10 月 4 号,我在北京国贸这个我最熟悉的地方吃了我在北京的最后一顿午饭。

当天下午,我从北京出发,自驾 1587 公里回长沙,正式离开北京,结束近 10 年的北漂生活。

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一路经过了很多城市,路上总共花了 4 天时间,听着熟悉的歌,思绪万千。

你说不伤感,是假的。

10 年前坐着火车一路北上,10 年后开着车一路南下。最终,我到达了目的地,但不是终点。

如今,我把长沙的房子整理好,把书房收拾好,把宽带办理好,终于能安心坐下来打开电脑,然后写下这篇回忆录。

文章很长,我会完整地跟你分享我的北京 10 年和我的奋斗。

从小县城走出去

熟悉我的老读者知道,我是从湖南一个小县城出来的,也就是这两年,我们那才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小地方的人有一个局限,就是见到的东西比较少,尤其是新事物,总会比大城市慢半拍,甚至是慢几拍。

走出去,成了很多小地方少年读书时的追求。

我也不例外。

去更大的城市、去看更广的世界、去接触更多的人,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改命。

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走出一条什么路。

高中之前的 18 年,我基本就在小县城度过了。高考成绩不算好,勉强上了一个省内二本,学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说实话,这个专业对我后来的职业还是起到了不小的帮助。

因为这是个混合专业,经管财会和计算机技术都会学,对于做技术和做产品都有帮助。尤其是做产品,我认为这是当下可能最合适的大学专业。

20 岁之前,我到过最大的城市就是省城长沙了,没出过省、没坐过飞机、没坐过火车。

大学毕业前狠了一把心,决定考研。

这是当年考研自习室我的位子,那年冬天特别冷,自习室也没有空调暖气,脚都会生冻疮。

那时候的节奏可比现在的 996 猛太多了,运气好,考上了,因此有了机会去北京。

研究生复试的时候要去学校现场,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也是第一次出省,也是第一次到首都北京。

为了省钱,我买的是一张直达坐票,从长沙出发大概 13 个小时到北京,车票是 300 多块钱。

那一夜,我基本没睡,那种心情,很多人无法理解。

到北京西站下车出站后,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新世界,没坐过地铁,买票就鼓捣了半天,生怕坐过站,就一直盯着地铁站牌。

到学校了,在附近找了家便宜的酒店住下,然后就去学校里逛了逛,第一次进入这么大的校园,还是有些震撼的。

噢,对了,我读研的学校是北航,在北京海淀区知春路那里。

复试很顺利,第二天我就准备回去了。离开前,特意去天安门、故宫和鸟巢转了转。

当时就在想,北京,我还会回来的。

北京,梦开始的地方

回去后没多久,我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开始对未来有了期望,也是第一次对梦想照进现实有了期许。

本科毕业后,很多同学开始了职业生涯,而我在享受完最后一个大学暑假后,开始准备北上。

假期期间,我也没闲着,开始自学 Android 开发。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踏入了即将爆发的移动互联网。

那一年,是 2011 年。

坐火车到达北京后,立马就到学校报了到,然后被分配到宿舍,再一次把自己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

因为提前半年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我的进度比班上同学都要快,老师上课的内容我基本不用听都能懂,更多是一个加深印象的过程。

课余时间,我继续研究 Android 开发,因为那时候可参考的技术资料比较少,所以大部分都看国外的技术博客或者官方文档。

虽然全英文读起来比较吃力,好在还是死磕下来了。

当时有同学劝我去做塞班开发,或者做后端开发,说这才是当下最火的。

可我发现,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用 Android 手机和苹果手机,虽然都是手机,但他们和诺基亚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

所以,我选择了当时看来算是比较小众的一个开发领域。

因为当时国内从事 Android 开发的工程师还很少,而很多公司都有了开发移动端 App 的需求,所以我这个吃螃蟹的人,享受到了红利。

因为技术做得不错,班上很多同学都知道,为此还在课后受大家要求给他们开过小灶,还是学生的我就已经开始给同学上课了。

很快,有个同学介绍了她朋友给我,说是有 App 的项目要做,但找不到人。

我了解需求后,接下了这个活儿,当时给我的报酬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完全可以支撑我在北京独立生活,不依靠家里。

当年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做了很多项目,包括给 TCL、海信、创维做过进销存客户端,给北京奔驰做过汽车导购客户端。

后来,还做过一个大项目,是给某国企做的一套智能车载终端,软硬件一体的,我负责其中的软件开发。

这套系统已经投入商用了,运行在很多货运汽车上,构建了一套货运车联网。

回想起来,那时候天天就在琢磨和研究如何实现硬件与软件的互动,查了很多资料,也做了很多实验。

因为这个项目有卫星定位的功能,为了方便调试和测试,我直接把一套定位设备搬回了宿舍,然后每天弄到很晚。

想起来,当时也算是搞了下自己之前完全不了解的高科技了。

除此之外,还给一家企业做过一个手持扫码终端,类似快的扫码枪一样的设备,里面集成一个 Andoird 的 App,以此来实现数据收集和信息流转。

说实话,当时看到这样的设备还是觉得挺新奇的。

就这样,我在上学期间做了很多项目,完全没有休息时间,白天上课、晚上做项目,周末去现场做测试。

经常一个人坐最后一班 10 号线地铁从金台夕照回到知春路,那段日子,累并快乐着,因为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经过这段折腾,我积累了项目经验,也对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实践强化,同时也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为此,也奠定了我之后要投身移动互联网的想法。

因为,我看到了未来,并且相信它。

北京,是梦开始的地方。

北京,成长的加速器

从 2012 年开始的中国互联网,彻底进入移动时代,似乎一夜之间大家都在更换智能手机,各种 App 也是层出不穷。

2012 和 2013 那两年,我参加了很多行业会议,而且那两年各种关于移动互联网的会议也特别多,正是在这些会议中,聆听了很多大佬的分享,开拓了眼界,也了解了行业。

记得 2012 年去参加移动开发者大会,第一次现场看到小马哥演讲,那种激动的心情还是非常明显的。

那一年,微信还没有彻底爆发。

那一年,如今很多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产品还没有诞生。

但正是从那时候起,很多的力量正在积蓄,我也想在这个难得一遇的机遇期做点什么。

当一个行业快速发展时,一定是有更低层的驱动因素在发酵,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也就是因为 4G 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所以,基于移动端的技术、产品、设计、运营,一定是未来趋势,也必将是即将到来的未来。

这是我在 2013 年时的想法,现在看,当时的这些想法在现在已经成了现实。

基于这个判断,我的毕业论文选的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系统设计,做的是一款通过二维码识别并交换名片的社交网络产品。

在即将毕业的时刻,我拍照记录下了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课。

读了 12 年书,也是时候去社会上闯一闯了。

更何况,对这个时代,我期待已久。

我的职场第一站是在爱立信,当时在那实习了有半年左右,爱立信一家北欧通信巨头,典型的外企。

去那实习的契机是因为我们学校和爱立信有共建联合实验室,而且当时的企业导师也是爱立信的技术总监。

在那里,我第一次体验到了职场工作的感觉,见识了大企业、尤其是外企的工作方式和氛围。

而且,我感觉那段时间自己的英文应用是最好的。因为邮件、会议、甚至是工作沟通都是用英文。

在爱立信实习的那段期间,后期我负责管理校企联合实验室,也带了一个小团队开发了很多移动端的 App 产品。

当时基于手机传感器开发的一款记录健身次数的产品「感应健身」还登上了苹果 App Store 免费排行版的第 17 位。

那一年,是 2013 年。

另外,我带着实验室的同学还自主设计开发了很多 App 产品,比如这款利用声音控制快门拍照的产品「声控拍拍」。

有这个想法,也是基于对平时合照自拍的观察。因为合照需要有拍照人,而拍照人往往又无法入镜。

同时,合照又有喊口号或者说茄子的仪式感。所以,我们想到了这个 idea。

将手机架设好以后,点击拍照,当大家喊茄子的时候,分贝达到一定的数值就会触发快门拍照。

虽然看起来有点傻,但当时我们确实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把它做出来了,而且还发布到了应用市场,也获得了不少下载。

此外,我们还自主设计开发了一款名叫「Cardbox」的产品,这款产品解决的都是见面互换联系方式的问题,通过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交换,而且还会自动记录下交换的时间和地点,并且之后可以基于此产生社交联系。

做这款产品时,Android 版本和 iOS 版本都是我一个人开发的,因为当时用 iPhone 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自学了 iOS 开发,并为此斥巨资买了自己的第一台苹果电脑。

不过,因为iPhone对我来说还是太贵了,所以只能用电脑上的模拟器或者实验室的测试机。

那时候用着实验室发的 iPhone 4,还是非常爽的,天天把玩各种新奇的 App,增长了不少对于移动端产品设计的见识。

在那段难忘的日子,白天上课、晚上泡实验室,最晚的时候搞到凌晨 4 点回宿舍。

周末在外做项目,根本没有时间休息。这正是这种死磕,让我获得了超出常人的成长。

之后,我从爱立信离开,开始寻找自己职业生涯的正式起点,也就是说,我要找正式工作了。

实习结束那天,我同学在爱立信总部门口帮我拍下了这张照片。

在实习这段期间,我建立了对职场的基本认知,有幸遇到一位好领导一路扶持,至今我们已经是 10 年的朋友。

从一个小地方走出来的学生,到北京两年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眼界、能力、经验都有了提升,已经具备成为一个职场人的基本特质。

当我毕业的那一刻,我已经具备了 8 款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经验。

并且,能同时开发 Android 和 iOS 应用,且具备基础的后端开发能力,也能自己设计产品原型并搭建产品框架。

那一年,是2014 年年初。

北京,是成长的加速器。

北京,现实的反光镜

毕业后我面试了一些公司,也拿到了一些在当时看来是大厂的 offer,也拿到了一些当时还是创业公司但现在已经是超级大厂的机会。

可是,后来我都放弃了,转而加入了一个创业团队。

当我决定加入时,这个团队还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借助在别人公司的一个会议室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让我下决心加入的因素有这么几个。

第一,这是一次创业机会,我需要一个跨越阶级的舞台和机会,而不是按部就班打工上班。

第二,创业领域是移动医疗,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并深入医疗行业,这是刚需领域。

第三,创始团队从资历、资金、背景上看,属于绝对豪华。

第四,我加入后的直属领导是曾经在实验室的企业导师,这种信任关系能帮助我快速成长。

没有考虑薪资、没有考虑办公地点、没有考虑是否能成,就这样,我作为创始团队成员加入了这家从零开始的创业公司。

起初,加上我另一个同学和我们领导,总共三个人,后来又叫来了比我们小一届同为实验室的一个同学。

就这样,产品技术团队最原始的四个人凑齐了,有负责前端的、有负责后端的,我兼任产品。

那天,经过一个简单的 kickoff,我们裂了一黑板的计划,拍了个照就开始干活了。

从讨论业务、讨论产品、讨论需求、讨论架构、讨论实现开始,到构建团队工作方法和流程,制定开发规范和团队管理规则,甚至包括设备采购、人员招聘、财务报销等都是我们自己干。

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一个小办公室,地点在国贸附近的华彬大厦,其实也是借用的别人家临时不用的会议室。

这里只够坐下六七个人,多了就不行了。

随着业务和需求的明确,我们自己设计开发的第一版产品上线了,那段时间真的非常难忘,连加班都是快乐的,根本不会觉得累。

为了第一版的发布,我们还仪式感地开了个内部发布会。

从那时候开始,我们这个团队的人数也逐渐多了起来,6 个、8 个、12 个,最多的时候,我们的人数将近 40 人。

与此同时,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办公室,地点是国贸的银泰中心,虽然不大,但这里承载了梦想。

随后,公司、业务、产品、团队都在快速发展。

很快,我们就搬到了更大的办公室,在国贸的中海广场,团队人数后来也超过了百人。

创业是件九死一生的事,但一群逐梦的人聚在一起就容易发光发热,我们一起奋斗过、一起彷徨过、一起开心过、也一起失落过。

我在这家公司待了 4 年多,见证了它的一路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尤其是我的领导们,如果是在大厂,他们可能是高于我很多个level的人,但在这家公司,我们是时刻能一起开会讨论的伙伴。

也正是在这里,我从一个青涩的学生蜕变成一个成熟的职场人,从自己做事到带人做事,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

虽然还有很多不成熟,但至少一直在折腾、一直在变化。

也是在这家公司,我从程序员转型成了产品经理,从技术到产品,这是一次很大的跨越。

创业这 4 年多,我先后负责过 5 款产品,虽然都谈不上成功,但对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一套知识和实践方法有了完整的认知。

同时,也开始慢慢对外输出自己的观察、实践、思考和总结。

其实早在 2012 年,我就开始写作了,当时在 CSDN 博客写技术文章,先后写了近 150 篇,累计访问量 200 多万。

后来转型产品,开始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输出关于产品实践和思考的文章,累计更新近百篇,获得了 150 多万的阅读。

很多事情,外人只能看到结果,却会忽略过程,而积累就发生在每一步过程中。

再后来,我把写作阵地搬到了自己的公众号,从 2012 年至今,累计写作 400 多篇原创,有 55000 多位读者。

如果说决定如今我的关键一步,就是 8 年前开始写作的那一刻。

当你被更多人知道时,有人为你鼓掌,但知道背后辛酸的,却只有你自己。

受益于写作,我获得了很多超出预期的机会,认识了很多圈层之外的人,写作,无疑是最高效的社交方式。

2016 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一年后,这本书改版后再次出版。书的内容都是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去讲述对于技术知识的理解。

到现在,这本书已经销售了近 3 万册,在我们这个小众领域,也算是一本畅销书了。

其实创业这 4 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事得实际动手去做才会有反馈,光想是不会有结果的。

要做,就得坚持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不会有结果的。

现实总是超出理想之外,只有你贴到地面上,才知道地面平不平,只有你低到足够低,你才知道前面到底有哪些高山。

盲目的自信总是很容易让人进入误区,承认自己很普通,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是做事的基本心态。

北京有机会,北京很现实。

北京,就是现实的反光镜。

北京,机会一直都有

从 2014 年到 2018 年,我一直处于创业状态,那是一种不知疲惫的努力,但再努力,也终将有疲惫的一天。

创业成功率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未来的我,是继续坚持下去,还是走一条新的曲线出来,成了摆在我眼前的选择。

2018 年对我来说也是关键的一年,同时也是变化很大的这一年。

经过反复考虑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评估,我做出了一个决定,离开创业团队,去一家业务规模和产品体量更大的公司。

做出这个决定的几个关键因素如下。

第一,创业团队的规模以及产品体量已经无法与我对自身成长的需求相匹配,我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去学习。

第二,没有经历和参与过大型组织协作,没有参与过大型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会是我的一个短板。

第三,我所在的行业和产品领域是互联网医疗健康,我认为仍然有较大的机会得到发展,我需要一个机会。

第四,在个人职业履历上,我需要多一笔润色,说白了,我要进大厂。

基于这四点考虑,同时也了解了当时一些大厂的业务布局,其实就两家公司比较符合自己的期望,一家是阿里,另一家是京东。

老读者知道,我后来加入了京东。

选择京东的理由很简单。

第一,它的医疗健康业务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且其电商基因对医药电商能起到足够的后盾作用。

第二,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保险业务它都有涉及,能构建独立完整的医疗健康闭环。

第三,相比更成熟的医疗健康业务,我认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业务里,能学到的东西更多。

所以,我加入了京东。

到了京东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公司的协作模式和小公司截然不同,对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模式也和小公司有所不同。

在京东那段时间,我负责参与过三个项目,分别是B2B业务的销售管理系统、B2C的京东大药房、打通在线医保支付的健康城市项目。

其中,参与时间最长也是影响力最大的项目是京东大药房,我和团队小伙伴完成了医药交易系统全流程的改版和用户体验优化。

而最具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就是在很多人的努力下,帮助京东首次实现在线医保支付。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京东购买 OTC 和处方药商品,走的系统交易流程和京东主站并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平行交易流程。

所以,这个流程下从商详页到购物车、结算页、收银台以及订单都是一套独立的体系,使用的是京东中台的服务。

也就是说,很多的个性化需求都需要我们自己开发或者找京东主站的团队配合完成。

说实话,在京东学到的东西还是挺多的,也认识了很多朋友。

在大厂的工作和生活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京东大药房成为全国在线零售药房的第一,年 GMV 近百亿。

之后,京东把医疗健康业务独立出来,成为京东健康,和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数科平行的子集团。

很快,京东健康也即将在香港上市,祝福他们。

我在京东的时间不到两年,收获还是挺大的,经历了两次 618 和一次双 11,从内部见识了这一套体系是如何完成如此大规模的线上线下联动的活动的。

京东是我唯一待过的一家互联网大厂,也可能是我最后一家公司。

2019 年 7 月,我离开京东,开始了自己的自由职业生涯。

离开那天,还是有些不舍,但相比对未来的期望,我又重新充满了斗志。

因为接下来的日子,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是一个全新的探索领域,我即将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也是一个创业者。

从离开京东到现在,已经一年多过去了,一年多以前,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和个人模式,现在看,这套模式运行得还不错。

除此之外,我也为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建立了一套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的推动下,确保自己始终处于向上的状态。

现在看,这套模型运转得也还不错。

在我看来,机会不是自动得来的,成长也不会自动发生,一切都取决于你想了什么、做了什么。

北京充满了机会,它有丰富的信息、有足够多优秀的人、有开阔的眼界,只要你想,你可以获得任何你想了解和获得的一切。

北京,一直充满着机会。

北京,不甘心的失落

肯定有人会好奇,我为什么要离开北京?

其实答案很简单,让自己活得更舒适一些。

确实如此,我说得很直白,就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适一些。

北京的生活压力其实不来自高负荷的工作,更多是房子、户口、教育的压力,到了这个阶段,你自然能感受到。

说实话,我现在也不是在北京买不起房,而是想在同等条件下,尽可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是个人需求差异。

我在北京搬过 5 次家,有和同学合租一间房的,有自己独立住一个小房间的,住过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

每一次搬家,你都会感觉你只是这个城市的一个客人。

不知道你们有多少人体验过晚上睡觉房顶的墙皮塌下来砸床上的场景,我经历过。

那一年北京罕见的大暴雨,我租住的房子漏水,导致天花板被泡发,因为加班回家晚,进房间后整个天花板都是漏水的,被单也湿了一大块。

因为太晚,也没法叫维修,所以只能换了床单将就睡。

到后半夜的时候,啪得一声,一大块天花板墙皮塌了下来砸在床上,幸好是靠脚的一头,吓得我一身冷汗。

整个天花板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没办法,我只能简单收拾一下接着硬睡,第二天叫维修。

当时还在创业公司,第二天,又是加班到很晚才回去。

望着国贸高大上的夜景,想着回去住的破房子,有点唏嘘。

我有想过换个房子住,但工作实在太忙,找房子搬家也费事,所以维修好后就将就着接着住了,反正每天也就睡觉的时间在家里。

那几年,我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公司了,透过国贸中海广场的落地窗看出去,北京西边的景色尽收眼底,还是觉得北京有希望。

春夏秋冬轮换,只有奋斗的心始终不变。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走,大部分时候,我早上都比保洁阿姨来得早。

我的第一本书,就是在早上比别人早到的那两小时写完的,我的很多文章,也都是在比别人晚走的一小时完成的。

有一次冬天下雪打不到车,走路去地铁站的路上,忽然觉得累确实累,但还是充满希望。

之所以选择离开北京结束北漂,并不是一时的决定,为了这一天,我准备了10 年。

今天之所以能够离开,是因为我所做的事情已经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一台电脑有网络,我就可以完成全部的工作,链接到全部的人。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这是势能积累的结果。

所以,在北京还是在长沙,对我来说没有区别。

我现在有一个线上团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我们全部通过线上协作完成沟通和事务处理。

我们共同运营着一个两千多人的社群(知识星球),也为 55000 多位公众号读者服务。

而选择长沙,一方面是回来,另一方面就是它正好处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的中心,从长沙去以上任何地方,都比从北京出发近。

一张机票、一张高铁票,半天时间就可以到达任何一个城市。

很多人也关心我接下来做什么,其实做什么在上面那两张模式图里都说明了。可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是没有太多可参考的,全部靠自己摸索实践,目的是为产品经理以及对产品感兴趣的人提供服务。

就像我知识星球里的2300多位同学,我们一直在见证彼此成长。

有不少读者关心我的商业模式,其实之前也说过很多次,大部分人能感知到的就是公众号广告收入,这也是公众号最成熟的一种商业模式,我也不避讳。

接广告是为了有更稳定的心态和时间精力输出更好的内容,否则我就得去干别的来养活自己。

所以,发广告的时候,如果对你有用,那最好,如果没用,那直接略过,不影响你阅读之后的内容。

不质疑别人合法的生存方式,是一个基本素养。

更何况,每一个广告都是经过我挑选审核的,拒绝的数量要成倍多于发出来的数量,这一点也希望所有读者能理解。

也有人会问我,离开北京甘心吗?

当然不甘心,每一个北漂的人都希望在这里留下来,生根发芽,成为当初自己理想的样子。

会失落吗?

肯定也会,会遗憾曾经无限的努力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但这又能怎样,如果只是纠结遗憾,怎么向前?

所以,不甘心和失落都有,但也都停留在了过去。现在,我换了一种方式重新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依然在路上。

北京,年轻人的熔炉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北京,也会有很多人离开北京,这是一个多样化的城市。有人觉得它好,有人觉得它太现实。

在我看来,包括北京在内的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依然是年轻人最好的选择,尤其是在个人成长期,它所能提供的信息广度深度和机会,都比其他地方更强。

是否选择去一线城市打拼,纯看个人选择,如果这是你期待的,不要犹豫,如果这让你很为难,也没必要和自己作对。

如果 10 年前我不来北京,我会后悔一辈子,这是真心话。

但是,需要一辈子留在北京吗?

我觉得未必,来北京或者留在北京不是目的,而是你期望从这里获得什么,一旦得到,北京之于你的使命也完成了。

我有很多朋友都在北京,他们有的在那安家,有的在那奋斗,有的在那求学,虽然辛苦程度各异,但没有对错,都是自己的选择。

到哪不累呢,到哪不辛苦呢,累与辛苦与否,都取决于自己。

我依然认为,北京,是年轻人最好的熔炉。

在北京的多年,我经常早起,见过北京凌晨 4 点的曙光,那种感觉会让你产生一种优越感,你比世界都起得早。

相信我,早起能提高你的人生效率。

加了我微信的读者知道,我喜欢跑步,这个习惯坚持很多年了。

跑步对我来说就是寻找一种和自己对抗的方式,在这种对抗中我能清晰感受到什么叫坚持。

跑步锻炼的不仅是身体,更多的是意志。

这么多年下来,我累计跑步 2000 多公里,算不上多,但每一米都是自己实际踩出来的。

跑步的人知道,跑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想磨炼自己,我建议你开始跑步。

跑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你体验点滴积累的进步,从跑 100 米大喘气,到跑 10 公里不费劲,这是每一天坚持换来的结果。

北京,不是唯一选择

学会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放下对成就的执念,这是很多人都缺失的一种心态,归根结底,就是不甘心。

有这种心态非常好,但人活一辈子,死磕固然需要,但别产生执念。

合理评估自己,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学会与自己和解,也变成了一种能力。

北京,是唯一选择吗?

很多人会说没得选,没办法,只能这样。但实际上,有很多选择,只不过自己不愿接受和承认罢了。

我知道,变换城市、变换圈子、甚至降低薪资,这是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的,但相比自己的感受,就看自己怎么衡量。

如果为了留在大城市而留,搞得自己非常疲惫,甚至怀疑人生,为什么不和自己和解?很多的励志故事并不适用所有人,包括我。

正如前面所说,北京是年轻人的熔炉,它能再造并重塑你,但无法禁锢你。

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己禁锢自己。

北京,是唯一的精彩

对我而言,北京是过去 10 年的精彩,它在我人生中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带给我很多,我在这上学、工作、成家、发展,北京对我很现实,但北京也在善待我。

当我们抱怨命运不公时,真的可以仔细想想,自己为命运做了什么。

北京,不是我的唯一选择,但它是我目前为止唯一的精彩。

10 年只是一个阶段,我还有下一个 10 年再下一个 10 年,保持折腾、保持向上、保持思考、保持行动,这个时代不会亏待你。

Neverletyourself regret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叫「Never let yourself regret」,即永远不要让你自己后悔。

说实话,要做到这一点挺难的。尤其是面临一些艰难的选择和决定时,就是那一狠心的刹那,要么成功、要么后悔。

而我做选择时,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让自己后悔。

过去 10 年,我一直在秉承这一原则做事,事实证明,它是对的,它带给我很多超出预期的东西。

10 年很长,10 年也就在弹指之间。

感谢过去 10 年帮助过我的朋友、同学、领导、同事。

感谢一直关注并支持我的每一位读者,我把你们当读者当朋友,从不把你们当粉丝。

感谢我的团队,因为有你们,让我不那么形单影只。未来,我们还有很多事可以一起完成。

最重要的,是感谢我的家人和爱人,是他们的支持让我走到今天。

感谢互联网、感谢这个时代、感谢北京。

看完这篇万字长文,如果你若有所思,点开下面这首歌,戴上耳机,关闭屏幕。

闭上眼睛把歌听完,你也有属于自己的奋斗,你也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

北京 10 年,难说再见!

长沙·中国1024程序员节开幕在即,程序员节期间,CSDN会同步联合长沙重点企业,在23日-28日举办『引才入湘』招聘周活动,帮助考虑回湘的用户了解长沙企业和工作机会!

一、活动亮点

1、企业好,聚合了万兴、CSDN、长沙银行等重点企业,高薪招人,让大家拿一线工资,享长沙房价,做全球事业!

2、干货多,直播间将邀请企业大咖在线分享成长心得和岗位发展情况 

3、福利多,观看直播还有好礼相送!如果1024日下午来到展区,还有电音趴、游戏战队PK、送礼物等有趣的环节等你参与!

二、直播互动平台:CSDN湘遇网站,CSDN直播小程序

活动时间暂定如下,请提前关注预约,便于抽奖

三、送盲盒活动:参与引才入湘活动,即刻可取限量盲盒,快快参与!https://changsha.csdn.net/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