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玩好摄影的第一步是不是审美”,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但可以从不同角度拆解来看——审美和技术就像摄影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但入门阶段的侧重点可能因人而异。以下是更通俗的分析:
一、如果你是“兴趣派”:审美是「启动键」
如果你拍照只是为了记录生活、发朋友圈、拍好看的风景/人像,审美确实是第一步。
为什么?
因为你需要先知道“什么是好看的”,才能有目标地去拍。比如:
看到一片花海,你会想“怎么拍才不杂乱?”(构图审美)
拍朋友时,你会想“怎么让光线显得柔和?”(光线审美)
修图时,你会想“调什么色调更有氛围?”(色彩审美)
怎么做?
多看优秀作品:刷摄影博主、电影截图、杂志大片(比如ins、小红书、豆瓣摄影小组),培养“视觉敏感度”。
从模仿开始:看到喜欢的照片,试着复刻构图、光线、色调,先“抄作业”再创新。
培养观察力:逛街时留意街道的光影变化,散步时注意树叶的纹理,审美藏在生活细节里。
例子:
新手拍人像常犯“背景杂乱”的错,而有审美意识的人会主动找纯色背景,或用大光圈虚化背景——这不是技术多牛,而是“知道什么更简洁好看”。
二、如果你是“技术派”:先学「工具逻辑」
如果你想系统学摄影(比如拍商业片、婚礼、静物等),先搞懂技术更实际。
为什么?
因为审美需要“落地”,而技术是实现审美的工具。比如:
你想拍“奶油般虚化的人像”,得先知道“大光圈(小f值)+长焦距+近距离拍摄”的原理;
你想拍“丝滑的水流”,得先学会“慢快门(如1/10秒以下)+三脚架”的组合;
你想拍“星空银河”,得先掌握“高感光度+广角镜头+长曝光”的参数逻辑。
怎么做?
吃透相机基础:光圈、快门、ISO(曝光三要素),对焦模式(单点/连续),测光模式(矩阵/点测光)。
练熟手动模式(M档):摆脱“全自动傻瓜模式”,主动控制画面效果。
实操比理论更重要:拍100张废片,比看100篇教程更能进步(比如同一场景用不同参数拍,对比效果)。
例子:
同样拍夕阳,懂技术的人会用“点测光对准天空”,避免人物过暗;而只靠审美的人可能拍出“天空曝光正常,但人物黑成剪影”的照片——想法很好,但技术没跟上。
三、高阶阶段:审美和技术「互相绑架」
当你有一定基础后,会发现:
审美决定上限:技术再好,没有独特的视角和创意,照片会显得“匠气”(比如参数完美但毫无灵魂)。
技术决定下限:审美再好,无法精准控制光线、构图、色彩,想法会“打折扣”(比如想拍电影感,但不懂调色逻辑)。
真正的高手:用技术实现审美,用审美驱动技术。
比如摄影师想拍“压抑的氛围”,会主动用低角度构图(审美)+高对比度调色(技术);
想拍“梦幻的童话感”,会用柔光镜(技术)+马卡龙色调(审美)。
四、给新手的「务实建议」
1. 前1个月:先玩熟技术
目标:能熟练用M档拍出“曝光正确、对焦清晰”的照片(比如拍静物、固定场景)。
工具:用手机拍也可以(手机的专业模式有类似参数),重点是理解“参数如何影响画面”。
2. 第2-3个月:边拍边养审美
每次拍照前先想“我想表达什么?”“这张照片的亮点在哪?”
拍完后对比优秀作品,找差距(比如别人的构图更简洁,光线更柔和)。
3. 长期:循环提升
看片(提升审美)→ 拍照(验证技术)→ 复盘(哪里没做好)→ 再看片(找新灵感)。
总结:审美不是“第一步”,而是“贯穿始终的能力”
新手入门,技术是“门槛”(至少要能拍出清晰、曝光正常的照片);
但拍久了会发现,审美才是“天花板”(决定你的照片是“普通记录”还是“打动人心”)。
所以别纠结“谁先谁后”,直接开始拍——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审美和技术就已经在互相作用了。
记住: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审美意识去练技术,带着技术思维去看世界”。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