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便利店老板有这样一个困惑:“我的便利店装修得很漂亮,为什么就是干不过对门的夫妻店?”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原因。所谓夫妻店,就是夫妻两人共同经营一家门店,这样的门店多存在于小区。经营者本身就是小区的居民,对小区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消费者最需要的是什么,经营的时间比较长,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老客户。
客户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了感情联系,代收个快递,忘记带钱包还能赊个账,买东西时顺便聊几句家长里短。社区便利店尽管又大又漂亮,但是经营者扪心自问,里面的商品真的全都是消费者需要的吗?夫妻店形象虽然不怎么滴,商品摆的又密又挤,但是消费者要什么,老板总是能第一时间拿出来或者准确的指出在某某位置,偶尔遇到商品缺货,还会记下来,等到货时通知你。反观,有的便利店,消费者真的能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吗?店员对商品熟悉吗?对消费者又了解多少?能够做到像夫妻店老板那样跟消费者建立起联系吗?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便利店不行了,而是要客观的分析一下,夫妻店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便利店是舶来品,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研究透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另外,随着消费升级的发展,80/90后成为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对价格并不敏感,注重的是品质和便利,这对便利店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接下来,我就以某个品牌便利店为例,看看他们在社区店方面是怎么做的。▌坪效=销售额÷门店营业面积①产品品类的数量不同,坪效不同。楼下的这个夫妻店,SKU达到了惊人的4000种,两边简陋的货架上挨挨挤挤地堆满着商品。看上去确实有点low,但如果你要是想买个什么家庭日用品,基本都能找到。反观便利店,店内格局很不错,室内灯光明亮,货架宽敞美观,商品排列也井然有序。这些都不错,但是(话说实在不想用这个词),但是店内的商品种类只有区区几百个。用户要这个没有,要那个没有,一问三没有!时间久了,顾客自然会在心里形成思维定势——这家店啥啥都没有!②产品侧重点不同,坪效不同。夫妻店卖的东西都很实用,价格也很亲民,除了日用快消品,还有水果蔬菜,蛋奶肉禽,甚至还卖起了馒头、馅饼,简直一站式购物。再对比便利店,零食快餐,酒水饮料,将这些商品单个拎出来,个个看上去都不赖,算是比较符合年轻人的调性。不过小区里的人,好像更多是拖家带口,要食人间烟火的。如果勉强给便利店开脱,那就是符合便利店的用户群体占比不多,不足以支撑起店面日常运营。③店铺租金不同,坪效不同。楼下夫妻店已经扎根此处3年之久,遥想3年前此处租金定然比现在便宜。如果夫妻店签的合同是5年甚至更长一些,那么其店租成本肯定比新开的便利店更有优势。这是夫妻店的优势,也是便利店要向夫妻店学习的地方。冷冰冰的“你好”和热情的“某姐某哥”,作为消费者你会选择哪一个?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热情不是一味的推销,而是站在消费者角度,替消费者考虑,把消费者当做是朋友和家人。这些在总部的培训课上都有深入讲解,还有一些“小套路”迅速拉近门店和消费者间的关系。现在互联网科技越来越发达,共情的建立不止面对面,也可以是在网上。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邻里圈等社交工具,持久经营客户,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分享互助的平台,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能够及时反馈。门店会时不时推出一些新品试用、限时秒杀、优惠拼团来活跃社群氛围。▌人效=销售额÷门店总人数①店面人数不同,人效不同。夫妻店顾名思义,就是夫妻两人吃住在店里,不用给自己发工资,除春节外基本没有节假日。他们的经营时间从早上8点到深夜11点,满足早中晚及深夜归来的社区居民。反观品牌便利店,至少雇佣4名(要考虑轮岗休息),有上下班时间(早9点到晚9点,现在有24小时便利店,但人力成本肯定又要增加),如果再加上采购、配送(夫妻店自己开个面包店,一人留守一人采购;便利店估计还要再增加人手,或者麻烦第三方)。②店员责任心不同,人效不同。对于夫妻店而言,店面就是他们的全部,店倒了,生计就没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全力以赴,发自内心满足顾客要求,拉近顾客关系,增进顾客信任。再对照便利地的员工,他们基本都是合同制雇佣工,免不了心存打工意识。店面的生死对于这些雇佣工来说,只是换一份工作的事情。▌既想保持高大上,又不想被坪效局限,怎么办?要有调性,与夫妻店拉开档次差异。跟夫妻店比接地气,肯定比不过,要跟他们比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依据用户群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店面主题,为自己服务的那一撮用户群量身定制,像一些高端店、主题店。买东西不是目的,买东西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一种尊贵身份的体现,比如增加仪式感,采购的产品兼顾功能与美感等。上述只是一些思路,具体实践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调整。自然前期肯定会面临一个成本周期(用户从尝试到喜欢再到传播的一个渐进沉淀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时间上所消耗的成本通常被称为“沉默成本”)。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