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一纸“136号文”震动储能行业。一夜间,储能市场竞争从“卷价格”转向“卷价值”,“价值回归”成为行业发展关键词。
一位从业者对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感叹道,“136号文”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对业主来说,不能赚钱的储能就是一堆“废铁”。
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认为,136号文将推动储能回归商业本质,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取收益,收益多少要靠储能的“真本事”。
136号文明确了新能源全面入市,上网电价由市场交易形成,要获取更多交易收益,需要穿越实时电价波动风险。更懂交易的储能,正在走向市场中央。
对远景储能来说,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时刻。
“储能的本质是交易,会交易的储能代表未来。”2020年,远景推出了软硬件一体的第一代智慧交易型储能解决方案,此后通过提高电芯和系统的能量密度,将电芯和系统容量做大,持续降低度电成本;同时不断累积发用电数据、优化智能算法,提高度电收益。
近日,远景储能在ESIE上发布的全球首款智能体储能系统EN8Pro,已经是第四代智慧交易型储能解决方案。
曾经,储能参与交易还只是“未来”,直到2022年,《“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才首次明确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可以参与交易了。
如今,随着136号文发布,未来已来。
市场突变,储能价值回归
强制配储是为了解决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消纳难题,降低新能源对电网的冲击。然而,强制配储也导致了储能市场跑偏,造成一系列扭曲、变形:例如出现了“一配了之、配而不用”的乱象;推高项目投资总成本、拉低项目收益率;部分低价中标项目选用低价低质储能设备,埋下安全隐患;发电侧储能缺乏市场化收益渠道,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在没有市场化收益渠道的情况下,储能项目很难盈利,投资商关注的还是尽量降低储能系统的成本,这必然带来“劣币驱逐良币”。
今年开始,储能市场大“变天”,终于向着价值回归的正确方向迈进。
“136号文”给新能源强制配储按下暂停键,储能产业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这推动储能产业趋势发生三大深刻变化:
首先,储能项目的价值实现模式变了。
强制配储退出后,过去依赖补贴和行政指令的商业模式终结,储能需要通过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调峰调频)、容量补偿等市场化交易实现盈利。
“新能源全面入市后,储能可以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为电网提供辅助服务等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帮助投资商实现盈利。”田庆军说。
这意味着,未来储能电站投资的关键指标,不再只是关注储能系统的成本,更要考虑储能的收益能力。
其次,投资方将更趋谨慎。面对一个全面市场化、充分竞争的市场,新能源项目投资方对配储经济性的评估更谨慎,若储能度电成本高于现货市场套利收益,很有可能直接由“配储”转变为“弃储”。
此外,企业必须通过技术优势、商业模式创新和成本控制提升自身竞争力,依赖政策红利获取订单的路子再也走不通了。这将倒逼储能企业从“低价竞标”转向“价值创造”,亦对储能系统的独立市场化交易提出更高要求。
“电力市场是照妖镜,储能产品好不好,通过电力现货市场一检验马上就会知道。”田庆军说道。
软硬件协同才能提升交易,交易决定收益
市场剧变后,储能开发商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两个:怎么把度电成本做到最低?怎么把储能收益做到最高?
因此,如何把交易做得更好,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直接决定了储能厂商能否拿到通往新纪元的船票。
远景为客户提供的解题思路是,通过硬件与软件协同作战,将度电成本降到最低,将储能产品价值做到最大。
“软硬件的协同,是储能在电力市场获利的真正竞争力。”田庆军认为,软件需要硬件支撑,硬件也需要软件提升效率,因此好的交易型储能一定是软硬件真正融合。
在硬件层面,远景智能体储能EN 8 Pro的硬件底座是标准20尺集装箱8MWh储能系统,搭载远景动力700Ah+储能专用电芯,是全球最大容量的储能系统。
由于电芯变大,电芯内部结构件简化,单位容量电芯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单个集装箱容量更大,整站的占地面积和连接线缆也会大幅减少,降低储能电站的投资成本;另外,相比5MWh系统,EN 8 Pro的电芯数量减少了60%,更少的电芯也更容易保持一致性,可以提高容量利用率、增加放电量。
根据测算,EN 8 Pro相比行业内主流的标准20尺集装箱5MWh系统,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可以降低40%。
田庆军认为,未来电力交易市场上,会逐渐摆脱对人的依赖,智能将占据主导地位。就像自动驾驶一样,通过超越人类能力的智能体,对风光预测、对电力用户、对市场进行综合判断,进行自主交易。
传统的储能交易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制定充放电策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功率预测受制于气象数据精度不足;负荷预测准确率也普遍偏低;场站级、省级电网数据成为孤岛。因此,传统储能充放电策略与市场实际需求错配,难以捕捉峰谷价差,无法适应适时变动的电力现货市场高频交易需求。
针对以上痛点,EN 8 Pro搭载了交易智能体,内置了多个专用AI大模型,通过大模型矩阵,自动整合气象数据、市场信息、电价曲线、负荷预测等,实现峰谷电价精准预测。
具体而言,远景专用AI气象大模型,比传统气象源预测精度提高30%;基于高精度气象预测,提高新能源功率预测准确率;在用电端,基于AI负荷预测大模型,负荷预测准确率高达97%-99%;在消纳预测上,综合功率及负荷预测等,融合场站级、省级多源信息,15分钟限电预测准确率达到80%,可实现日前/实时节点电价预测准确率超90%,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5%。
在高精度电价预测的基础上,远景交易智能体还可以结合实时设备状态信息、各地市场规则,自生成交易策略,完成自动申报及控制闭环,还可以自动复盘分析,对比预期和实际结果,识别改进机会,自主优化未来交易策略。
“软硬件融合的高度智能将主导储能参与交易。”田庆军表示,储能正在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智能体,通过大数据、大模型来连接软件和硬件,自生成、自进化交易策略。“全自动、全智能的交易将成为储能参与市场交易的主流形态。”
目前,远景交易智能体已经应用在山东、安徽、内蒙等电力现货开通的地区,经过了项目实例验证,相比人工交易模式,综合可以提高收益15%-20%。
如何锻造出超强交易能力?
过去,大多数储能设备的软件、硬件等环节各自为政,如同20年前的手机一样,需要手动查天气、拨号打电话。而远景智能体储能系统,更像一台AI手机,不仅可以预测天气信息,还能根据天气变化和用电变化进行实时调整和自主交易,让储能成为自主决策的节点,重构了储能市场化交易的价值范式。
储能市场化交易是一场零和博弈的游戏,交易参与方一定是从别人嘴里抢“肉”吃,谁的交易能力更强,谁就能抢到更多的“肉”。
远景储能是如何锻造出超强的交易能力的?这源于远景的技术基因与超前布局。
作为少数掌握电芯设计、系统集成、智能算法全链条技术的企业,远景避免了因多供应商协调带来的额外成本与兼容性问题,将软硬件融合度做到最佳,极大提升交易能力,实现储能设备的价值最大化。
此外,远景还是中国最早提出“软件定义能源”的公司,并相信软件才是重新架构未来可再生能源时代的真正“黏合剂”。
“当储能真正回归到市场价值时,商业模式会强依赖于交易能力。”田庆军表示,这里的“交易”指的不是简单的充放电和买卖电,其底层逻辑是软硬件协同,以大数据、大模型作为连接和纽带的高度智能体。
据华夏能源网了解,远景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积累了十余年的经验,涵盖人才、能力、数据等多个维度。
远景自主开发的EnOS智能物联操作系统,在全球连接和管理超过3.24亿台智能设备和788GW的能源资产;在国内,三分之二的风电资产、二分之一的集中式光伏资产正在应用EnOS操作系统进行整体或部分管理。
这些短时间内难以获得的经验和数据积累,以及长期过硬的硬件制造能力和对软件技术的前瞻布局,构建起远景储能的护城河;这也让远景储能率先打通软件与硬件,找到交易的最优解。
近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储能企业系列榜单,远景储能再度进阶,位列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国内市场第三、全球市场第三。但随着136号文发布,储能进入交易时代,这一市场地位只是远景储能新的起点。
“136号文对储能是重大利好。储能行业将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田庆军表示,更安全、更可靠、更智能、更经济、更赚钱的储能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也将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真正实现。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