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2020年最揪心的事,现在有了答案

高层2020年最揪心的事,现在有了答案
2020年05月20日 10:47 智谷趋势

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抉择,往往需要政治家来做。

比如疫情中这样三个残酷的选项,如果是你,你将怎么选?

  • 选项1:不封城,仅保持社交距离,到6月底会死亡35万人,但只有50万人失业;

  • 选项2:封城,死亡人数降至12万人以下,但失业人数会飙升至1860万;

  • 选项3:完全放任,甚至也不保持社交距离,死亡近百万,但会增加400万人就业。

这是今年4月,沃顿商学院做的一个关于美国疫情策略选择与后果的推演模型。

这是一个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选择题。只要你没有在最恰当的时候采取了恰当的行动,那就注定了之后你无论怎么选都会是痛苦的。

从结果来看,美国最后做出了接近“选项2”、一个更人道的抉择。

因疫情而变得空荡荡的纽约街头,来源南华早报

那么,问题因此产生——如果痛苦不可避免,怎样才能减轻痛苦的程度?

这个周末正好看到《2019-2020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一个数据:2019年微信带动就业2963万个,其中直接就业机会达2601万个。

设想一下,假如暂时失去工作超过2000万的美国,能和中国一样有一个类似微信的产品生态,那么美国会不会少一些为难?

要知道,当代互联网科技的内核大多诞生于美国,但却是中国为其成长提供了最丰沃的阳光、土壤、水分和养料。这些数字平台及其生态网络,反哺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疫情期间作用尤为显著。

当然,冲击不可避免。疫情期间,政治局会议首提“六保”,并把 “保就业”列为“六保”之首。总理表示,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正是这一刻,我们突然发现,中国2020年最重要的经济方程式已经有了一个对应的解。

有工作就是确定的幸福

2020年,不仅仅是成百上千人争抢一个工作岗位,“零工资”应聘时隔十年重现中国就业群。

深圳一家金融咨询公司挂出招聘需求,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岗位收到了几百份简历。其中,有人直接提出“零工资”试用三个月,如果表现好再谈工资的条件。

自降身价以换得一份工作,并不是此次疫情中的新生事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零工资”求职曾在成都、哈尔滨、上海等多地上演。

中国一季度GDP增速破天荒跌至负值。天眼查上,46万家市场主体在此期间注销或吊销。哪怕只有一半和疫情相关,也足够令人惊心。

活下来的公司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不降薪、不裁员就已经是好公司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招聘需求断崖式萎缩甚至冻结。

但要说“降级式”就业的顶峰,当属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曾经光鲜亮丽的企业主、银行家、公司白领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走上街头卖起了苹果,苹果无论大小,统统5美分一个。

经济不好的时候,工作永远是僧多粥少。

因此,教授、工程师和银行家上街卖苹果,在水库挖土也不奇怪。

新冠疫情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冲击前所未有。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测算,中国超过1亿人的就业因疫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约400万新增失业者,2600万人退出劳动力市场,还有7500万休假在家。

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历来是中国两大重点就业群体。

一季度,国内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同比下降30.6%,这意味着约有5400万农民工滞留在家,成为当前农村一个突出问题。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外出务工的道路被疫情阻断。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874万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毕业即失业”这句话,过去七八年基本上年年都在喊,但放在今年都显得很正常。

就业,好年景是体现自身能力和价值的一种途径,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济不好的时候,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和薪水,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

要么失业,要么“降级式”就业,难道会再次成为当代职场人士的无奈选择?

数字化也许是后浪们最大的幸运

这个时代,让“后浪”们总算可以避免重蹈“前浪”们的覆辙。

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让人们面对危机时,心里比以往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

疫情中,数字经济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数字化程度越高的工作岗位,复工越快,受疫情影响越小。

各大互联网平台行动更积极,支持线下商家把生意转到线上。微信小程序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帮助企业恢复经营,扩大线上营收,从而稳住了在职员工的“饭碗”。

以“叮咚买菜”微信小程序为例,疫情期间用户由2万+增长至5万+。2020年春节,“叮咚买菜”日活跃用户达147万,同比增长274.6%。

这只是上千万微信小程序中的一个。

即使是酒店餐饮、影视娱乐、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传统上很难互联网化的行业,在疫情中也开始向数字经济寻求破困之道。

线上业务的爆发性增长,创造了新的用工需求。微信小程序直播带货、远程导购、开发运营等岗位需求大幅增加。据测算,有11.1%的小程序开发者,14.5%的微信服务商在疫情期间增加了工作岗位,总计59.7万个,有效带动了就业增量。

还有美团外卖、滴滴出行等生活服务平台,同样为各类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方式,比如“共享员工”模式,解决了一大批待业员工的临时性就业问题。

各地政府也快速实现了数字化升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就包括推出微信小程序建立就业服务平台,为广大求职者和复工企业“牵线搭桥”。

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就业是头等大事。此次疫情中,以微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成为保就业、促就业的生力军。

经此一“疫”,对企业和职场人士来说,数字化转型不再是选做题,而是必答题。

年轻人、大学生成“主力军”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已经呼之欲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31.3万亿元,占GDP比重34.8%。

并且,数字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研究院

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35年中国数字经济整体规模将接近16万亿美元,总就业容量达4.15亿。

微信是数字经济的标志性产品之一,也是中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1年,微信从一款社交工具起步,如今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功能不断迭代更新,公众号、微信支付、小程序、企业微信等业务能力在各行各业延伸,微信打造了一个提供各类内容、商品和服务的生态系统。

更重要的是,这个生态赋予了传统行业新的动能

2019年,微信带动就业近三千万,同比增长16%。其中,小程序的普及和商业化快速发展,是微信带动就业的核心引擎。

年轻人、大学生是微信就业的主力人群。丰富的开发工具,成熟的社区建设,完善的资源支持,对普遍缺乏经验、背景和资金的大学生来说,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

孔源丰是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由于仪器少,做实验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或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于是在2018年,他开发了一款名为“Lab管家”的小程序,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实验室仪器预约管理平台,上线6个多月便获得4000多个高校用户。

小程序创作简便,加上第一款小程序的成绩,让孔源丰一发不可收拾。目前他已独立开发了四款小程序,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除了产生传统的雇佣型就业和自主创业外,微信等数字平台还催生了自由职业、兼职就业等灵活就业模式。

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雇佣期限等更加弹性化,这让不少年轻人勇敢追梦,既有主业谋生,也能兼顾兴趣,90后、00后中“斜杠青年”比例呈上升趋势。

2019年,微信带动直接就业机会中,兼职就业达1519万个,占总直接就业机会近六成。

比尔盖茨夫妇说,疫情过后,全球将进入一个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时期,年轻人将在塑造社会新结构中获得机会,并引领潮流。

有了数字经济的助力,相信这一代的年轻人可以做得很好。

缔造一个更平等的时代

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对社会造成深深的撕裂,导致贫富差距拉开,社会阶层固化,文化思维冲突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偏见与冷漠加深。

技术进步总是会引发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而弱势群体难免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

但这一次会有不同。数字生活与中国的深度融合展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迹象。

截至2020年一季度,中国网民数量高达9.04亿。可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已经像水、电、气一样几乎成为人人触手可及的资源,推动各种生产要素以更平等的方式去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底层、弱势群体被赋予新的能量。比如疫情期间,用手机抢电子消费券的不是后浪,而是后浪的亲妈;有调查显示,线上开店增长势头最猛的是55岁以上的大叔大妈店主。

他们一旦被数字经济激活,能爆发出不逊色于年轻人的冲劲,这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解阶层固化,促进代际流动。

今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国内贫困人口已经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但越是到最后,难度越大。

数字化能够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除了不留死角,更重要的还有防止脱贫人口重新返贫

截至今年4月,微信平台上跟扶贫、助农相关的公众号有19273个,相关小程序1751个。同时,微信不断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渗透”。2019年,微信公众平台就业岗位在中西部和东北省份比例达到43.6%,小程序为29.8%。

新疆塔城,每到冬闲,当地大量牧民就没了收入。现在有了微信就业群,不论招聘还是应聘信息都可以在群里发布,牧民们获得了不少就业机会。有的牧民去饲料场给草料装车,一天能挣八百到一千元,一个月收入超过两万元。

通过微信就能找到工作,牧民冬闲时有了新的增收渠道,有效解决了冬季劳动力闲置问题。

2.9亿农民工如今是中国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多数是生产服务一线普工,受疫情冲击更为直接,返乡农民工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较往年同期大幅减少。

如何帮助返乡农民工在疫情期间找到工作,增加收入?新疆塔城的经验提供了一个思路。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带来的平等,不是结果平等,而是机会平等。机会有了,要想获得好的结果,关键还得靠自身努力。

表现在,数字经济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几乎面向所有人,农民工、家庭主妇、残障人士、退役军人等等,对身份、学历、性别、年龄没有歧视,提供了从商品销售、服务收费到知识付费等多样化的收入。

有一种说法叫互联网上没有残疾人。屏幕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这是最不论资排辈的地方。

“后发快跑”的经典案例

在人类历史上,就业形态的演进路线,大体经历了“分散—集中—灵活”这三个阶段。

农耕时代,就业呈现分散化、个体化,人们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上手工劳作,大自然和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进入工业时代,大规模的机器化生产取代了个体或手工作坊,工厂成为主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形成了人和企业紧密绑定的就业形态。

就像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工厂里的流水线把工人变成了机器。

到了信息社会,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时空等因素的限制大大减弱。就业变得灵活多样,只要有手机、电脑和网络,就能以“平台+个人”的形式实现就业。

数字化力量的出现,不仅是生产力的飞跃,更带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尽管依靠企业的传统就业仍然是就业市场的主流,但应当看到的是,数字经济平台正对就业市场带来深度的改变。

随着微信这样的数字化工具的普及,一个全民数字化就业的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2020年以来,国家积极布局新基建、数据要素培育,助力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给数字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势能。

数字技术将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际产业竞争中,有望“后发快跑”,引发全球和地区经济变局。

疫情,已经让越来越多的政府关注数字化生存,新的国际竞争、产业竞争已经拉开帷幕。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此做好准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