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中长期持久战,从金融维度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打赢中长期持久战,从金融维度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2020年10月12日 22:15 智谷趋势

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不仅是中央应对疫情冲击的暂时策略,也是在较长时间内顺利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长期要求。

事实上,今年以来,有关产业链供应链的问题,已被高层屡次提及。

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到,“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还把“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作为议题之一。

尤其是在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更是变成了“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可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正成为构筑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瞄准重点产业,围绕关键环节,聚焦核心技术,加快创新突破外,金融业在其中承担的重任同样不可或缺。

把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力量撮合到一起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命脉。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行业正对企业兴则金融兴的领悟越来越深刻。激发市场活力、保障就业大局、稳住经济基本盘、撬动数字经济腾飞……一系列切实的行动和“接地气”的办法,也正通过全面拥抱金融科技开展着变革。

2019年底,针对跨境交易的痛点、断点问题,建设银行在原有国内撮合平台基础上,又推出平台国际版“全球撮合家”跨境智能撮合平台。向境内外企业、金融机构和跨境园区等提供24小时不间断全天候在线智能撮合服务,并依托建行跨时区、多币种、集团全牌照的专业优势,配套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而这看似不大的一项举动,却蕴含着建行这些年来对金融科技不断探索的诸多心得。当现代科技与金融的连接越发密切,不仅推动了金融模式的改变,更直接决定着未来金融资源的配置。

尤其是面对全球化和科技这两个经济引擎快速换挡。全球化局势要求中国企业构建全球供应链,而科技“数字化”潮流正在改造我们的一切。

中国金融业巨头一旦拥抱数字化改革,能够释放出的资金活力,给市场带来的强大助推,将是难以估量的。

边界在哪里?玩法有哪些?

建行全球撮合家平台针对跨境交易场景下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信息发布、智能撮合和商机推荐等服务,助力实体经济“撮合”对接。并把企业服务、交通仓储服务、商品交易等等生产和贸易环节的服务,全部整合到一条新的数字化供应链上。

通过金融和实体经济直接挂钩,为疫情下的外贸企业拓宽了道路。这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建设银行借由数字升级之路,实现着深度下沉实体经济的初衷。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普及推广,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行业,因此即便金融行业利润丰厚,但行业变革也是迫在眉睫,几乎所有金融巨头也都在寻找新的出路。

建行打造全球撮合家这个平台,实现从传统支付中介、信用中介到“信息中介”的跨界转型,对金融行业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目前,建行企业智能撮合综合服务平台累积客户数67.2万余,发布需求100万余,成功撮合交易5.2万余个项目,进驻了28个生态圈。

在疫情期间,全球撮合家成功完成了一次全球预演,将各国医疗物资需求和国内等候订单的生产企业连接起来。

平台发布2800余条防疫物资商品供给信息,将国内上千家防疫物资生产、出口企业和近10亿件境外抗疫物资需求在平台上“撮合”起来。

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互联网低廉的获客成本,以及庞大的流量,已经成为搅动所有行业的利器。

建行的全球撮合家智能平台,与其说走的是互联网的玩法,不如说是顺应了科技改革的大势。

建行不仅仅是构建了一条获客、活客、留客新渠道,还开启了金融业务之外,国际业务和海外业务发展的第二曲线。

传统金融巨头的边界被打破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释放。

在这场无限游戏中,没有天花板,只要你改革得够快,连接更深广,你能驱动一切。

内外相济,撬动产业升级

眼下的中国正吸引着绝大多数目光。

既要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的工作,同时也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无疑对国内金融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对任何企业来说,谁能突破逆全球化封锁,谁就抓住了历史进程。

有实力的企业不会战略收缩,借着数字化供应链布局全球;需要帮扶的中小企业,则要金融机构开出一粒粒定心丸。

建行推出全球撮合家智能平台,开拓业务新增长点只是本分。

站在全国角度,帮助稳定外贸基本盘,突破逆全球化,带动保障2亿人就业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因为经济运行的细胞是企业,企业运转起来才有流通和消费。一件服装的背后有纱线、面料、辅料、商标等多个链条,一台汽车的生产涉及上万个零部件。制造业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维系,企业复工复产也依托于这个“生命线”。

可见,就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以及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而言,产业链供应链的维系不仅是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标志,也是巩固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需要。

例如,疫情期间,全球撮合家从协助全球抗疫合作切入,增加了支持14个语种访问的医疗防疫专区,撮合出口的医疗物资在28个国家地区的医疗机构、政府部门、民生企业和教育机构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的中小微企业和工厂,急需政策扶持和红利倾斜。除了补贴之外,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供应链生态,产业机构如何升级?

资金开闸放水,涌现了大批初创企业和创新模式。如何判断这些模式,哪些是利民创新?

我们的标准是,只有符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这个经济学铁律,才能成功。

中国的电子商务能成功,就是因为革命性地践行着这一法则。

传统金融巨头,在数字经济改革更应做到:

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从宏观层面到具体项目实践,提升实体经济的效率,发挥金融巨头的优势。

依托建行集团的力量,全球撮合家智能平台,能够获得客源、政策、流量和渠道上的优势。

这都是平台最宝贵的资源,是其他企业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市场培育才能构建的。

建行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为对接全球资源提供了流量入口,线上和线下加速融合,国际布局加快打通。

做全球供应链的服务,服务生意的各个环节,除销售、立项之外,还能从支付结算、跨境融资、信用保险等方面提供帮助。

世上哪有现成的坦途,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未来方向,突破逆全球化封锁的切口,是让中国企业、中国商品走出去的数字化通道。

把金融平台的完备生态、旺盛活力,反哺和浇灌实体经济,帮助中国企业杀出一条血路。

这是金融巨头积极作为、数字经济风口共同创造的产业红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行全球撮合家率先走出第一步,寻找到一条极具生命力的模式,并且拥有先发优势。

可以想象,一批项目和企业巨头会在全球撮合家平台中孵化,率先吃到这部分红利,进而反哺整个链条上的大小企业。

建行在传统金融业务外,开辟出了一条新的出海道路。

结语

面对国内和国际的复杂局势,大型金融机构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为贯彻中央关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决策部署,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近期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对此,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要充分发挥联结纽带作用,将链条企业结点成链、结链成网,把金融服务触角延得更长、扎得更深、做得更实,顺着供应链产业链的真实交易脉络,把金融活水顺着网链精准滴灌到链条企业,满足产业链上大量民营、小微企业的“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惠及产业链上多层市场主体,为链条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成为产业链的“保链者”。

可见建行跨界行动,从打造全球撮合家平台开始,不仅是找到了新业务增长点,更是找到了未来改革进化的方向:

连接一切、驱动实体经济,成为“银企命运共同体”。

而中国的金融巨头能否从传统银行升级到高端服务业,也许当下的挑战就是最好的磨刀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