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重塑!成都、重庆,成为大赢家!凭什么?

竞争力重塑!成都、重庆,成为大赢家!凭什么?
2020年10月15日 23:22 智谷趋势

一股新生勃发的力量,正深度渗透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进程中,隐隐然有重塑中国城市竞争格局之势。

但时代的机遇,往往只眷顾先知先觉者。

大多数城市还沉醉在过往的功绩中,满足于当下的稳定发展,意识更新追不上日新月异的市场。

只有少数的趋势洞察者敏锐捕捉到风向的变动,在新一轮竞争中抓住新契机,甚至实现超越。

可以非常肯定的说,此轮城市大洗牌的激烈程度一定会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料,城市之间的势差必将无情地加速拉大。

随着这股新生力量愈发壮大,未来还会出现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叫“新业态城市”。

西南黑马

在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几乎无法逆转的区域形势下,城市要弯道超车、挑战现有格局何其困难。

但有一个地区或许例外——成渝城市群。

成都和重庆,恰恰也是紧紧抓住一股叫“生活服务业新业态”新兴力量奋力一跃的城市。

根据美团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和新职业从业者报告》,2019年美团平台上的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城市TOP30呈现三级格局,分别为领先梯队、高潜梯队、潜力梯队。

而成都、重庆打破了以往一线城市遥遥领先的格局,成功挤进领先梯队。

这里不禁要问一句:成都、重庆凭什么?

一个城市能够在商业新潮流中成为领先者,必然离不开经济活力、开放的营商环境。

不过,成都、重庆还有更加独特的竞争力。

一是生活服务业形成了新业态的产业集群。

疫情加速了数字化浪潮对生活服务领域的渗透,外卖、团购、闪购、网约车等服务形成居民生活的“数字化新基建”。

成都人、重庆人向来又更敢消费,他们提出了吃喝玩乐的新需求,寻求更多的新体验。

聪明的市场闻风而动,资金、人才迅速涌入,服务消费成为了满足消费者追求品质生活的主战场,新业态就开始出现了。下面是2019年美团平台上交易额前十的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听都没听过。

而新潮的成渝已经提前布局,在密室、医美、电竞等重点新兴生活服务业领域优势突出,成都还有“医美之都”的称号。

二是新职业从业者形成规模。

在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从业者人数上,成都、重庆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和第五。

因为成渝有着更宜居的生活环境、开放的人才落户政策等优势,因而吸引了大量年轻从业者。近五年来,成都和重庆合计几乎每年都增加50万人的规模,几乎成为中国人口流向第四极。

成都、重庆跻身第一梯队,绝非偶然。

这份排行榜背后所透露的趋势信号,更值得关注。

顺势而为

我们不妨再把视野放大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布局中,成都、重庆做对了什么?

在时代的浩荡洪流面前,最简单的生存道理不过四个字:“顺势而为”。

一是顺应经济结构转型之势,发展消费型服务业。

中国的人均GDP堪堪迈过1万美元的门槛,能否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步步惊心。

以消费驱动、科技创新取代过去依赖的投资驱动、资源驱动,是大势所趋。

中国很多商品消费都是往海外流失,但服务消费完全可以实现本地化,所以服务消费一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口。

二是顺应数字转型浪潮,抓住新动能。

疫情带来了消费服务业的革命性变化,线上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娱乐突飞猛进,以无接触服务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展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经济韧性。

这给决策层带来了一个启示,服务业要依托数字平台快速实现转型升级

在过去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央层面就出台了两份“新业态新模式”的文件,可见重视程度:

7月15日,发改委联合13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

9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

成渝还有更幸运的地方。

在国家大战略中,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期。

一是战略地位提高,高层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在西部大开发2.0中,高层极端重视成渝地区,在今年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还单独提出要大力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晋级中国第四大都市圈,毫无悬念。

二是在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下,成渝是少数能迎来腾飞的内陆城市。

内循环意味着资源会在中国的区域版图上实现一次整体性的大腾挪,而中西部会有少数城市可以抓住新机遇。比如有先进产业的城市,像西安、重庆;比如四通八达的开放型城市,像拥有双国际机场、中欧班列的成都。

搭上国家战略的快车,又乘上新业态的东风,城运怎么可能不向上?

城市竞争新风向标

在新业态城市里,潜力股成都、重庆是新体验驱动新业态的典型代表。

还有另一类,则是技术驱动类新业态城市。

作为数字经济之城、中国科技创新之都的深圳,无疑就是个中代表。

这两类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更吸引新职业从业者。

深圳在榜单上排名第三,其中,新职业从业人数上排名全国第二。

深圳有着其他城市无法媲美的创新创造活力,年轻人择业观更大胆、更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味谋求体制内的稳定职业。地方政府也愿意放手给市场探索创新,对人才有优待政策,在未来“新业态城市”的竞逐中更具优势。

美团报告中也指出,新职业从业者正是成都、重庆新业态发展和经济弯道超车的重要推动力。

一个城市如果能吸纳越来越多优质人才加入生活服务业,给新业态引入更多的创新活力之才,城市的服务能级势必会再上一个台阶。

就如高层在深圳特区40周年的讲话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

城市之间围绕新职业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

生活服务业新业态新职业,是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注脚,也会是未来城市竞争的风向标。

这里还得说说什么才是新职业?

新职业多产生于伴数字经济而生、或线上线下相结合而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中。

仅美团平台上因新业态而孕育的新职业就超过70种。

疫情期有一个新职业的美誉度很高,叫“社区团购团长”。有一位叫姜华的70后城管,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坚持做了整整两个月的公益,用公交车帮街坊买菜,当美团优选团长。

在工业时代,职业是模范化的;在数字经济时代,小众的需求得以和稀缺的职业匹配起来,诸如密室设计师、汉服造型师、宠物摄影师等新职业听起来似乎有点玩闹,其价值却是独一的。

新职业还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在于数字化技能。

比如,近年来兴起的“数字化运营师”,要懂数据,懂技术,懂行业,拥有数据分析能力,尤其需要熟练掌握如美团、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商业模式,并根据各平台的数据情况调整战略规划。

过去我们总认为生活服务业从业者是低技能、低收入,但美团商户中的数字化运营师,有26.7%是本科以上的学历水平,有40.7%的从业者月收入高于9千元,24.7%的从业者月收入高于1.2万元。

未来城市的“创新阶层”新业态中孕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冰子是这么评价新职业的:

现在,出现了无数我们没有想象过的职业,我们在创造一个历史,我们在踏入前人没有踏入过的领域。

开启内循环

新业态新职业背后是中国经济的新动能。

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生活服务消费的内循环体系也俨然初具雏形:

城市发展数字化新基建——新技术和新体验提出了新需求——新需求催生新业态——新业态创造新职业——新职业带动新就业——新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创造新需求——城市经济新增长点形成

生活服务业新业态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但很多地方政府都没有意识到,新业态新职业会反哺城市经济。

一是给居民创造了更多的新体验,生活便捷度大为提高,吸引更多人才流入;

二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三是创造了GDP和税收。

作为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新业态和新职业发展的风向标,美团的数据就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以外卖小哥为例,2020年上半年,美团平台上的有单外卖小哥人数达到295.2万人,同比增长16.4%,对“稳就业”具有相当大的贡献。

2019年,美团平台上的生活服务业新业态交易额达到4837.4亿元。从2016年到2019年,美团平台上的生活服务业新业态交易额增长了2.7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5.1%。

另外,人才的供给也和新业态的发展匹配。

现在职校人才培养体系经常落后于市场变化,教材和设备更新速度慢,学生学到的实践相对真正企业一线的需求明显滞后。在数字经济时代,青年的技能一旦无法灵活适应数字化的需求,职业生涯和上升空间严重受限。

这就需要宏观设计及时跟上市场的速度。

比如加快对新职业的认定,这样才能推动职校专业的更新,加大对新职业从业者的培训力度,增强创新人才的基础保障,快速形成新职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规模化效应。

比如支持生活服务数字化平台,对市场上的新生事物多一点宽容,放水养鱼,也是扩大就业的“蓄水池”。

生活服务业通过数字化技术串联形成更高效率的产业链,逐步给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变化已经开始显现了。

让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得更美好,现在只是一个开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