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医疗错配问题,需要平安这样的长期主义者

解决中国医疗错配问题,需要平安这样的长期主义者
2021年04月08日 18:57 智谷趋势

问题不可忽视

2895家,这差不多是目前全国三级医院的数量。

在国内医疗资源中,三级医院处于“金字塔”顶端,代表着最高的诊疗水平,是各种危重疑难病症的最后战线,其中又以三级公立医院占据绝对多数。

三级医院到底有多重要,来看一组数字。

全国3.5万家医院中,三级医院占比仅8%,却承担了门诊总量的53%,住院总量的49%。所以,大医院里,乌泱乌泱总是挤满了人。

上月末,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出炉。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由国家卫健委组织实施,因此又被业内人士称为“国考”,极具权威性。

对于考核结果,公众自然抱以极大关注,但焦点基本集中在排名——哪家医院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具体到某个科室,又是哪家医院实力最强,权当成一部“就医指南”。

2019年度“国考”综合医院排名TOP16

以至于卫健委通报的考核结果中,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 三级公立医院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华北、华东、中南地区以及西南的四川和重庆,整体较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除四川、重庆外)整体偏弱;

  • 住院患者跨省异地就医现象仍然存在,患者流出最多的省份仍然是西藏、安徽、内蒙古、河北和甘肃,患者流入最多的省份仍然是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和广东。

为什么说“仍然”?因为这两个是老问题了,在2018年度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中,就已经通报过。

两块“硬骨头”,亟需啃下,不能再“仍然”下去了。

国家在行动

4月7日,是第72个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健康的世界”,呼吁确保每个人都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无论是三级公立医院的地区发展差异,还是患者跨省异地就医,本质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都是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不均衡,就会导致不公平。

对于优质、稀缺的医疗资源,比如说知名三甲医院的专家号,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要靠通宵排队,加价找黄牛,或者找关系、塞红包等非常规的手段获得。

等好容易拿到了号,医生有限的精力和庞大的患者需求之间的矛盾,又导致“排队两小时,看病五分钟”的情况屡见不鲜。

如何扭转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建立一个更公平的医疗卫生环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

近年来,在国家层面,医疗改革一直沿着两条主线稳步推进:

  • 通过大量采购,医保谈判,“灵魂砍价”等措施,大幅降低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以缓解人们“看病贵”的问题;

  • 重点针对“看病难”,推动国内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尤其是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医疗资源和健康服务的“公平可及”,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的一点。比如,在脱贫攻坚战中,医疗扶贫、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等一系列政策,帮助偏远地区的人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相对富集的省市,选择一批优质医疗机构,到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八个省区,即河北、山西、辽宁、安徽、福建、河南、云南、新疆,建设分中心或者分支机构,以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减少跨省跨区域就医。

可以看出,推动医疗资源和健康服务的“公平可及”,国家着实下了大力气。

企业在行动

政府非万能,推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政府负责主导之外,市场和企业的力量不可或缺。

企业要想在助力医疗资源配置上有所作为,需要具备3个方面的要素:

1. 科技。只有借助科技和互联网,才能大规模推广,做到帕累托最优,否则只是少部分受益。科技能让有价值的行动触达到更远的群体,和更广泛的需求。最典型的比如互联网医疗,下面两个应用场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

  • 网上挂号——患者不用再通宵排队,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搞定,尤其对于异地求医的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网上问诊——通过手机APP,患者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即可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医生求医问药,免受奔波之苦,这也有助于大医院内的人山人海逐步退潮。

科技创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看病的传统模式。

2. 金融。健康服务体系最终要建立,绕不开用“钱”来进行保障。从风险共同体的角度,这实质上是个金融问题,金融的本质就是跨时空对风险进行对冲。

基于目前国内的医疗环境,很多人通常愿意接受支付一定溢价,以获得优质、稀缺的医疗资源,来对冲风险。尤其对于中产阶级、高净值人士更是如此,这也推动了国内中高端医疗险等保险产品的快速发展。

通过金融的力量,可以极大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3. 社会价值。医疗资源均衡配置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要做到对整个社会而言,每个家庭能分担更多家庭的风险。形成一套机制,共同投入也共同享受保障,这就具有了社会价值。保险机构是少有的能兼具3要素的机构,在科技和金融的赋能下,保险就是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慈善。中国平安,即为其中的代表之一。过去,科技公司是科技公司,金融公司是金融公司。现在,中国平安正在模糊两者界限。这家以保险业务出身的金融公司,逐渐变成了一家金融+科技的公司。

早在十年前,中国平安就开始为“金融+生态”布局,并累计投入超过500亿元用于创新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有预见性的构建了8大研究院,近50个实验室。近两年,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由“平安好医生”更名而来的“平安健康”,已经与超过150家线下医院达成合作协议,为用户提供在线咨询、预约挂号、视频问诊、复诊开药、送药到家等全流程服务。

目前,中国平安拥有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云平台五大核心技术,并广泛应用于核心金融业务当中,极大提升了传统业务的价值。

借助科技创新和金融的力量,中国平安紧随国家顶层设计的方向,助力全方位、成体系的医疗资源和健康服务的国民普惠,在“建立一个更公平,更健康的世界”上积极探索和创新。

需求重塑

不止于十年前金融+科技的提早布局,在互联网转型大潮之下,中国平安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了客户需求的演变趋势,推出了“有温度的金融”战略理念。即将科技的力量与人性化的服务进行完美的结合,从而让金融服务既有效率又充满着温度。正如马明哲强调“要利用科技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善用金融科技和医疗生态的力量,帮助人们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平安无疑是明智的。以极致的用户体验换取用户增长,正在成为后互联网时代的行业共识。

过去互联网的玩法简单说就是上量成就市场份额,以流量优势圈势力范围,获得支配地位。砸钱截取流量,因其充满暴力美学的简单和效用最被追捧。但放在更大的格局看,互联网作为工具,起步阶段的红利正在消退,增长再一次成为全球企业的重要管理命题。沃顿商学院管理和战略学教授尼可拉·斯格科指出,“所供即所需”的时代已经落下帷幕,如果企业想在未来数年中获得长期竞争优势,连接策略势必成为所在公司的最关键要素之一。保险业当下正在迎来这样一场“需求重塑”——变客户为用户,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不再等待客户来找自己,而是在客户需求出现的那一刻,甚至更早之前,就着手应对。保险机构和客户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商业联系,而是关系场景化、生态化,共同经营健康与快乐,超越了世俗的眼前功利。可以说,国内保险机构中,中国平安在“用户体验”这个方面的理解和把握是最为突出的。在“有温度的保险”理念下,平安人寿从健康、医疗、慢病、重疾四大场景出发,为客户提供包括家庭医生、日常健康管理、小病门诊协助、大病住院安排、重疾专案管理等体系化的健康医疗服务,打造全周期、伴随式的客户体验。

4月7日,平安“保险+健康管理”模式中的特色产品“平安RUN”迎来升级,“平安臻享RUN”重磅来袭,从保险保障、健康管理、就医服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层级的客群,“平安臻享RUN”分为乐享RUN、尊享RUN、尊享RUN Plus三个版本。

以尊享RUN Plus为例——

  • 有私人教练、国家级营养师提供包括减肥、减压、心理辅导、生活、饮食、睡眠等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把对客户的健康管理前置;

  • 来自三甲医院,拥有1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家庭医生7*24小时线上问诊,通过“平安金管家”APP,等待医生响应的时间不超过60秒;

  • 一旦疾病发生,客户可以获得挂号陪诊、术后护理、重疾专案管理等保障,覆盖疾病发生的前、中、后三个阶段。

“平安臻享RUN”帮助每一位客户享受到“健康有呵护、亚健康有督促、小病有陪护、慢病有照顾、重疾有专护”的人性化服务。在国内现有的医疗环境下,普通民众想要获得如此体系化的医疗资源和服务,往往只能望尘莫及。平安的“保险+健康管理”模式,相当于给客户提供了一位私人助理+私人健康顾问+私人医生。在国内保险行业率先推出“保险+健康管理”模式,结合中国平安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深厚积淀,为客户提供的,不止是风险保障,更是全链路的健康管理服务。

温度感,由此而来。

结语

推动国内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公平的医疗卫生环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随着国家加大投入,以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加价、黄牛、塞红包等医疗不公平乱象,未来有一天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中国平安打造有温度的金融和保险,也让原本高不可攀的私人医生、私人健康顾问等高端医疗健康资源,走进更多家庭。

一个更均衡、更公平的健康中国,相信已经不再遥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