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的一件事!中国巨变从这一步开始

最难的一件事!中国巨变从这一步开始
2021年05月22日 22:05 智谷趋势

从人均1元钱,到人均2元钱,腾讯的99公益日这一个活动用了大约2年时间。

不要看不起这1、2块钱,中国第一次完成人均1块钱捐款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大约就在2年前,中国人年人均捐款才刚刚超过100元人民币。

中国民间公益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中国人一旦被激发出来,其释放能量不亚于一次地壳运动。

不要看不起这1、2块钱,刚刚公布的第七次大普查数据,中国人口继续站稳14亿。

14亿意味着,再小的善举,乘以14亿都足以创造奇迹;再大的困难,除以14亿都变得微不足道。

但也必须承认,14亿的基数,也会让困难变得山大。

以中国刚刚完成的整体性脱贫为例,哪怕只有1%的人贫穷,那也是140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人口体量。

庞大的数字,意味着无论是要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帮助,或者让更多人奔向美好的未来,都异常艰巨。

如果一个民间力量,一个公益活动能调动四五千万人,募款额相当于全中国人均2元,这也是一个十分不易的成功。

爱心正在成为中国的日常、中国人的日常。而这一切除了中国国力增长之外,数字技术的渗透同样功不可没。

数字化,已经被纳入中央视野,成为推进中国公益的利器。

脱贫攻坚,曾是中国最重要的公益。

在2021年中央宣布如期完成这一目标之后,推进乡村振兴又随即被推上了日程。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入世以来,中国完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城镇化。

中国拥有当今世界上最美轮美奂的城市,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掏空”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留守儿童的教育,种种社会问题,成了时代的隐忧。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产业升级的加速,从2018年开始,农民工返乡潮兴起,中国的农民工以每年300万左右的速度离开城市,返回到曾经哺育过他们的农村。

而此时的农村,却愈显凋敝,成了很多人回不去的故乡。这个难题,也是中国公益面临的新课题。

中央提出的解决思路是与时俱进的,一号文件聚焦在数字、智慧两个词:

过去40年,中国基本实现了城市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着眼于农村的普遍进化,如果实现,它将补上中国公益最重要的一块版图。

在现代社会,“公益”早已不是捐点钱这么简单,范畴也比传统意义“做善事”广得多。

从社会角度,不管是扶贫、救灾、助学、扶弱等传统的“好事”,还是全民健康、生态环保、教育科研等“大事”,都属于公益的范畴。

现代公益的发展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迭代的契机,一个升级的抓手。这个契机和抓手与乡村振兴的新“武器”有着惊人的耦合,那就是——数字化。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慈善大数据平台,促进慈善捐赠和救助数据共享。”社会需要与民众期待之间,“公益数字化”成为了尤为明确的目标。

数字化的深入,确实能为现代公益注入更多想象力。如果说传统公益模式是“授人以鱼”,侧重帮扶本身。那么以“数字共建”为核心的现代公益,有望掀起一场“授人以渔”的“渔业革命”,彻底改变公益生态。

公益的迭代、机制的转变、技术的演进,事实上社会意识到走在政府的前头。

从一年一度的互联网公益峰会的主题变化,就能窥见堂奥。

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是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基金会)、南都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等共同在2016年发起,希冀打造中国公益行业及企业CSR领域最大规模盛会,为公益行业搭建一个平台。

今年,互联网公益峰会主题是“数字共建 公益流深”

今年峰会主题第一次把“数字”放在了突出位置。它更像一条可行的路径,数字化是介质,共建生态是方法。

静水流深,包纳可持续与广阔之意。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演讲时说道:公益力量正借由互联网,加速流淌至社会所需的方方面面,滋养到越发广阔的人群。

这样的流深的广,既是结果,也是源头。

开头所说的“中国14亿人不是一个小数字,再小的善举,乘以14亿都足以创造奇迹。”但事实上,这句话之前很难实现。

传统公益时代,更多是国家唱独角戏,最多到企业层面。数字化的出现,才让公益的主旨围绕个人展开。

人具有天然的社交属性,如果公益产品也具有社交属性,两者结合就能发挥神奇的化学反应。

“腾讯公益网络捐款平台”首次将公益成功转变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通过“月捐”、“乐捐”、“一起捐”等方式,将数亿爱心网友连接在一起,用最简便的方式参与公益,让人人可公益成为现实。

2020年的99公益日,腾讯公益一天共募得善款达到了30.44亿元。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捐了2块钱,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截至2021年4月,腾讯公益网络捐赠平台累计筹款总额超117亿元人民币。

公益数字化的连接,不仅唤醒了14亿人的洪荒之力,汇聚众望为希望。更多的连接,让公益的生态更加丰富。如今在中国的不同互联网公益平台上,各公益团队得到公众积沙成塔般的支持:

有年轻的巡江队员驾乘快艇游弋在深夜的长江,驱赶盗猎鱼船,守卫濒临灭绝的江豚;

有公益组织常年关注崇山峻岭间的学校,为眼中闪光的孩子们带去书籍;

有机构将爱心投向亟需救助的罕见病患者;

有“腾讯为村”团队帮助湘西农民种脐橙、卖脐橙,实现年收入100万的增收奇迹……

乐于见到,在这个时代里公益已经成为了人人触手可及的一份事业。

十多年前,许多公益组织因为得不到关注而处境艰难;直至数字化技术将它们与公众、公募基金会直接连接,崭新的活力与能量由此迸发。

于是我们发现,数字化连接不仅能为公益组织带来资源上的帮助,更能拉动施益方深度参与所捐助的项目,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助力社会进步。

这片崭新的公益生态,宛如一个生机勃勃的茂盛雨林。不只是资金募集以及器材升级,也不只是全社会的关注目光。它的本质在于利用数字化工具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推动庞大的公益项目达到几何倍数的效果。

本世纪来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长江沿岸平地起高楼,上游的林地、草地明显减少,中下游湖泊、湿地大面积萎缩。

长江曾经是淡水鱼类资源最丰富的流域,巅峰时期占到全国淡水捕捞总量的60%。可到2019年,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达到最差的“无鱼”等级。

除了生态被破坏,最大的问题是非法捕捞。在非法捕捞者眼中,渔政等执法单位不过是“纸老虎”,当地渔民以及民间志愿者团队和盗猎分子的对抗像是一场“暗战”,他们一度用肉体凡胎为长江织成一道防护网。

高科技手段的出现,让南京政府已经找到了效率更高的解决方案。遥感卫星“千里高空看长江”、亿级像素相机“千米之外看江豚”、全天候监测长江南京段非法捕捞船只和防控船舶污染,实现实时感知、数据汇集、智能分析、跟踪预警等功能……形成从问题发现预警,到现场处置反馈的完整闭环。

数字化公益的助力,不仅堵上了非法捕捞的口子,还依靠科学手段,让长江生态修复进入快车道。

加快长江水生资源量的恢复,增殖放流(向长江投放鱼苗)就是手段之一。随着学界力量的介入,增殖放流由以前的“以主观愿望为主”变得更精准更科学化。水下机器人的应用,能够摸清鱼卵的密度、孵化率,适宜孵化温度等指标。经过反复改进之后,1万平方人工鱼巢可以产出7000万尾鱼苗,存活率达40%以上。

某种意义上,技术也是一条“大河”。这条“河”与母亲河长江以公益的名义合流。

如果说数字化对长江是希望的河,对具体的个人,就是润泽的雨。在2021年互联网公益峰会现场,郭凯天提到了一个暖心的故事。深圳南山区一所养老院,住着 110 多位高龄老人。年纪大的老人容易摔倒,如果正好周围无人,可能会酿成悲剧后果。为此,这家养护院在公共区域放置了一百多个摄像头,一检测到老人们摔跤跌倒,立刻发出报警给服务人员。因为涉及隐私,屋内不方便安装摄像头,福利院就在屋内使用热感应技术,只要有老人摔跤就可以感应到,既解决了隐私问题,也能实现跌倒报警。

这就是适老化项目推出的隐性护理员的人工智能系统,背后是腾讯工程师无数次的实验。

“公益的本质是向善,而数字化就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科技应用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公益数字化就是科技向善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我们有责任为之实现,为之努力。”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在峰会上表示。

未来,数字化公益将进一步吸纳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前沿科技,使得公益项目从设计、实施、到管理,处处凸显科技应用的重要性,并获得全链路的改变。

为了迎接这个未来,2021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重点探讨了——如何将数字化公益进一步纳入公益事业发展体系,映射到各个维度上,构建新的蓝图。

“公益数字化的整体方向,必然意味着更多的连接、更丰富的生态和更大的可能性。”这是陈一丹的预见。

我们已经看到了公益数字化连接的力量,也看到了公益生态丰富性的尝试。那么更大的可能性,意味着什么呢?

这或意味着,未来数字化公益的新蓝图,将彻底打破传统公益模式的窠臼。届时公益的内涵与外延,将被彻底颠覆与拓展。

4月24日,腾讯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举行全面定点帮扶彭水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双方将充分挖掘彭水独特的民族、文旅和生态资源,依托腾讯平台和技术优势,创新扶贫模式,以科技为依托,数字文旅融合为载体,推动彭水文化旅游产品和农副产品IP化、流量化、价值化,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助产、以产惠农的目标,推动彭水实现乡村振兴。

这样的多维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探索了新路径。这也是数字化公益的新玩法,充满了想象力与希望。

站在公益加速进化的历史节点,回望公益一步步的发展历程,更加意味深长。

新中国建国时并不富裕,人们大事小事靠政府,难以激发普通人的“志愿精神”,公益自然无法长期维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公益虽然迎来小高潮,“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都在那时诞生,但人们依旧过于指望政府唱独角戏。

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难当头,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空前高效地连接在一起。那一年,中国公益终于迎来了成人礼。

2008年是中国公益元年,2016年则是中国互联网公益元年。

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慈善法》对网络募捐有了明确规定,民政部评审通过了首批13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公益由此步入“法治慈善时代”。

腾讯99公益日逐渐从一个节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善意日常;

蚂蚁集团发起了很多普惠性项目,比如蚂蚁庄园、支付宝运动、爱心捐赠平台等等;

各家电商、直播平台推出各类助农、扶贫活动,让定西的土豆、湘西的脐橙飞向寻常人家的餐桌……

如果说互联网公益更多从连接上激发出全民对公益的热情,数字化公益则是从更深、更广的维度上拓宽公益定义可能性的边界,孕育公益更大生态。

公益本质是基于人和人的相互信任的、高度组织化的行为。好的公益就是要连接起尽可能多的人和组织,形成尽可能高效的社会网络。数字化的深入,让公益更加接近本质。

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在峰会上说道:“数字化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公益事业的几个重要发展方面,从而提高信任感、提升专业度、加快敏捷性。”

这3个方面,曾经恰恰是公益的痛点:

中国的社会捐赠容易受经济波动影响。有了数字化加持,公益能够触达的人群更广、招募志愿者更多、链接捐赠人更高效,使得中国公益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公益服务人效比低,公益人才流失率高。数字化能够帮助组织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归档沉淀于知识库、并固化于项目协作工具,帮助组织降本增效。

唯有相信,才能前进。但之前公益服务背后的专业性、价值性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感“鲜有人知”,甚至曾经公益组织与民众多次产生信任危机。数字化可以帮助公益组织逃离“不信任泥淖”,提升组织透明度。

当然,这还只是开始。郭凯天坚信:“数字化是摆在公益事业面前必须要推开的大门、必须要穿过的峡江。数字化是工具,是能力,数字化也是方法是路径,数字化更是发展,是未来。”

公益在发生着质变,这样的质变不一定是革命,更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公益系于人人的理性、每刻的日常,平静而隽永。

恰似一条河流,从上游的激荡与澎湃,到下游的沉稳与平静,却能泽福更广阔的平原与众生。今年互联网公益峰会主题恰好有“流深”一词,静水深流,表面安静,水底却在酝酿更大的希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