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巨幕消失之后

双十一巨幕消失之后
2021年11月14日 21:14 智谷趋势

“这是过去十年最坏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自2018年起,不少突发事件,都让人感受到了未来的不确定。

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都给经济带来冲击。

到了2021年,供应链恢复了吗?消费复苏的程度如何?成为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

后疫情时代的这一轮经济周期,差不多在每个环节都遭遇了挑战,同时又叠加了产业升级、碳中和、老龄化等长期问题的集中释放。

全球缺芯、航运价格暴涨、物价上升等问题相互传导,与大国博弈的国际关系相互交织,基于全球大分工的供应链布局正在发生深层改变。

中国这边,高层紧锣密鼓地开会,房企都在赌明天,群众在如火如荼地过着双十一。

11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PPI上涨13.5%,继续创了新高,PPI和CPI的剪刀差达也到了史无前例的12个百分点。

原先在大宗、原材料和制造端的涨价周期,终于传导到了消费终端,到了老百姓身上。

今年的11月,可能是人们最期盼发工资的时候。

当物价上涨撞上了中国的购物节双十一,对内需的担忧终于浮出水面,内循环的动力还足够吗?

指针划过零点,2021年阿里双十一的总交易额定格在了5403亿元,这个数字其实还不错。

过去,阿里每年都会在双十一期间,搭建一个邀请数百名媒体记者的数字大屏,让所有人共同见证交易数字的跳动,一次又一次刷新纪录。

但今年的双十一,这一块巨幕消失了。

这意味着,阿里不再执着于双十一的“数字神话”。

新旧交接的十字路口上,人们在告别过去40年的唯数量论,为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进行全方位的调整。

央行第三季度城镇储户调查显示,选择将更多资金用于储蓄的人占比上升到50.8%,而选择消费的下降到了24.1%。

显然,中产对未来有担忧。

虽然中国有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但这些人也背负贷款债务、上有老下有小,柴米油盐、教育医疗处处要钱。攥紧了现金,省着点花,是他们最理性的选择。

麦肯锡《2021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中产在消费中已经在考虑更加长远的计划。

宏观经济数据,是最接近真实的镜像。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了6.3个百分点,这一增速很难得,但的确出现了放缓。

在共同富裕的使命召唤下,寻找增长的新动力,成为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经济活起来,消费才能旺起来。

为实体经济寻找新的动能,成为互联网企业在这个时代应解的必答题。新的格局正在展开。

中国人已经过了13个双十一。

主力消费人群正在新老交接,整整一代90后从学校走入工作岗位,改头换面成为消费的中流砥柱。

过去十几年,诺基亚消失不见,苹果已经更新到iPhone13;奔驰、宝马风光不再,特斯拉成为新宠;互联网概念翻篇,元宇宙崭露头角;煤炭、石油被嫌弃,新能源被追捧……

飞速增长的黄金十年后,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从1.08亿人,扩大到8.12亿;网络零售额从2586亿增长到9.76万亿,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从2.06%达到了24.9%。

线上经济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十字路口。

检验这一质变的试金石,就是能不能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撬动增长的杠杆,让更多商家、厂家和普通人受益。

更好地满足个人需求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升供给质量,并且助力实体经济升级的过程。

从做电商平台开始,支付宝、阿里云,到布局产业带、供应链、智能制造,阿里巴巴的每一步都在努力满足企业与个人的需求,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加速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2016年,各大商家们在天猫发布了400万种新品,掀起了新零售和新消费的大潮。到2020年,新品数据变成了2亿,平均每天都有50万种新品上市。

一个行业公认的“魔咒”是:一款新品的成功率只有5%,超过70%的新品在18个月内会退市。速生并速朽,几乎是产品创新的宿命。

线下零售企业这几年做出了很多成功的创新,costco的供应商会专门针对其消费者的习惯,定制生产更大容量、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精耕线上的品牌每年都会拿出50%以上的预算投入到新品研发上。

分析消费者喜好的道路很简单,但实时应变的供应链生产力+精准的分析工具,这两者缺一不可。

欧莱雅会和天猫合作,构建一个消费者的色彩知识库,随时定制当下的时间点最具潜力的口红色号;

雀巢、三顿半等饮料企业都想抓住年轻的消费者,这需要他们在上千种口味里选出最受欢迎的那几个;

服装时尚企业有了Shein的成功模板,都努力将新品控制在一批低至100件的小批量生产,以最快的时间周期测试受欢迎的款式,用最低的成本的试错;

位于供应链最上游的巴斯夫等化工原料巨头,距离终端的消费者数据太遥远,在今天这已经成为其原材料创新的痛点。

能把中国供应链整合运用到极致,填饱“粉尘化”的消费需求,这就是阿里一直的目标。

中国正在从全球生产中心向全球研发中心升级,靠着新品创新的不断迭代,维持了消费的繁荣。

不管是传统制造型公司,还是新消费品牌,都在能听到炮火声的创新中,生产更符合个人需求、更高质量的新品。

在这个过程中,新品牌和中小企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据统计,这些新品在天猫平台的平均销售增速能达到77%,远远超过其他产品。

今年参与阿里双十一的29万商家里,65%是中小商家、产业带商家和新品牌。其中近700个中小品牌,在今年完成了从百万级到千万级的跨越。。

实实在在地帮助更多商家成长起来,让更多市场主体和劳动者分享增长的红利,也是在夯实中国经济的基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拥有最好的移动支付、智能物流、云计算、5G等数字新基建。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截至9月,中国5G基站数达到115.9万个,5G终端连接数达4.5亿户,在明年底能实现乡镇全覆盖。

新基建不断升级着内循环,而数字经济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基建的成果,帮助全社会实现效率的提升。

为了走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中国正在主动作出抉择。“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魄力,而中国经济也必须主动适应能源结构的变化。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将在12日落下帷幕。

中美发布了一个联合宣言称将继续推动两国气候变化合作,实现《巴黎协定》的承诺,并计划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

这被视为两国关系缓和的一个信号。

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要追求高质量发展、竞争中生存,我们其实别无选择。

在10月,中国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中国双碳进程的顶层设计,并还将继续出台能源、工业、电力、钢铁、交通等各领域的政策,形成“1+N”的双碳政策体系。

今年也是阿里首次打造低碳双十一,将它变成一个巨大的减碳试验场。

有超过250万人在今年专门设立的“绿色会场”上购买了商品。天猫发放了1亿元的优惠券鼓励购买绿色认证的商品:

一台绿色空调每年可以减少250斤碳排放,节约160度电;头一个小时就卖出了2.5万个节水马桶,光是这批马桶每天就能节约用水225吨;购买一台新国标1级的冷暖空调,获得奖励的蚂蚁森林能量可以直接种下1棵梭梭树……

对企业来说,减碳是一定有成本的,而且极为考验技术实力。

阿里首席技术官程立说,“即便一瓶水,在线上交易也有碳成本,交易背后是算力,算力背后是能源。”

阿里不仅自身推动零碳,还想推动从算法、数据中心、能源到物流、仓储、供应链、消费方式的全方面低碳化。

数据中心本来就是一个高耗能单位,中国的大数据中心还在保持高增长,国际上微软、谷歌、Facebook等公司都曾公开其数据中心使用可再生能源、零碳的时间表。

购物节期间又是一个数据中心的用电高峰时期,阿里宣布其数据中心将更多采用风光电供能,同时通过云计算减少数据中心的算力闲置,以及算力的削峰填谷,让资源有效利用。

光是阿里张北数据中心在转向使用绿电后,在这次双十一就能减排2.6万吨。在9月,阿里就率先交易了1亿度绿色电力,成为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绿电交易主体。

再说到商品的流通环节,消费者更关心我买的东西包不包邮,能不能次日达。但很少注意到快递盒变小、胶带变短变窄、面单变小、泡沫填充材料变少。通过优化设计,物流包装材料能减少15%以上,过去一年,菜鸟绿色物流减碳超过25万吨。

更多减碳实际发生在消费者不可见的幕后:设计使用能耗更小的芯片、搭建6万个快递包装回收站、园区屋顶铺设光伏、建立绿色商家联盟……

全球脱碳的进程只会越走越快。双碳现在不仅是一种责任,也包含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如今为碳中和、新能源投入的技术和成本,以后都会是直接的竞争力。

我们正告别一个唯数量论、低效的过去,但也昭示了一个更加不确定时代的到来。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科技史上最动人心魄的时代。

一轮轮的危机与复兴,裹挟了无数的精英与草莽,演绎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无疑,阿里巴巴是故事里的传奇角色。

当时代的潮水发生改变,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互联网公司,也必须直面新的转型。

所有公司都必须思考,在告别狂飙突进之后如何苦练内功。

放大视野来看,阿里巴巴在今年的双十一,已经放下对数字的执着。无论对阿里而言,还是对商家而言,数字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能获得长期的生意增长,这也是决策层所提倡的“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对阿里而言,“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双十一的新目标,也必然是整个公司的新愿景。在服务商业客户之外,阿里也致力于硬核科技的突破,就在双十一之前的10月19日,阿里巴巴发布了第一款通用CPU芯片——倚天710。在芯片这样的“卡脖子”领域的创新,显然是当下大公司最应该做的事情。

更重视商业生态的健康,更重视关键技术的突破,更重视绿色,更重视社会责任……这是我们从双十一和阿里最近的其他业务动作中,看到的鲜明信号。

背后有一条朴素的道理——一家公司只有和时代同频共振,才能走得更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