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重新编程,中国教育变革迎来新信号!

世界正在重新编程,中国教育变革迎来新信号!
2022年06月10日 20:24 智谷趋势

每一次事关中国未来道路的选择,似乎总是与教育息息相关。

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早就被中国教育的指向锚定。

新的锚,已再次出现。

前段时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发,中小学生“煮饭烹饪”“体育或将替代英语成第三主科”这两个变化引发坊间热议。

然而,其中一条最重要的信息却波澜不惊,仿佛被人们忽略了——“信息技术”课改成“信息科技”课独立开设,列入必修。

上一次中国初等教育课纲在全国范围内新增的一门文化必修课,恐怕还是英语课。

中国教育,走进新时代

学英语,在当代中国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极具符号意义的工程。

1984年,英语成为高考主科。全日制英语教育从初中开始普及。

到了1990年代,随着入世临近,英语教育逐渐推进到小学。

这一举措,对中国人英语水平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2021年,一家英语教育机构对112个国家和地区200万成年人英语熟练度的测试结果显示,中国排名为49位,属于中等水平。

中等水平,指的是可以运用语言参加自己专业领域的会议、理解歌词、就熟悉的学科撰写专业电子邮件。

那一代人,在经历了相对系统的英语教育后,成为中国全面对接全球化的中坚力量。

都说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殊不知,真正的指挥棒其实是国家前进的方向。

过往数十年,中国基本做到了以国家发展方向作为教育革新的目标。

八十年代开始的英语教育,奠定了中国全球化的基础。

同样在八十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传遍大街小巷,目标直指建立“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

中国改革开放后,以较快速度成长为世界工厂,相当程度可归功于这句话。

必须得承认,过去四十多年,中国育人的方向颇具前瞻性。

比如1984年说出的那句“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因为这句话,一些大学的无线电工程系改成了计算机系,很多条件许可的中学、少年宫添置了计算机,中国计算机技术在10多年后一度迎来了一个小爆发,个别技术甚至领先世界。

比如,汉卡结束了普通人不会英语不能使用计算机的历史,方正激光照排实现了计算机排版的革命化应用……

这句话带来的改变,更是间接开启了中国进入21世纪后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今天,我们所享受到的工业现代化、全球化、数字技术浪潮一定意义上都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几代人所受的教育。

不过,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进入最难的一段爬坡,伴随着大国博弈的激化,伴随着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可以供中国“摸的石头”已经没那么多了。

在人口、全球化红利慢慢接近尾声之际,点亮新的科技树,利用科技进行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和时代主旋律。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五大信息科技领域的关键方向,全过程、高速度、宽辐射、深程度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些不断革新的技术,将开启一个万物互联,人机对话的时代。

信息科技所代表的数字素养、数字胜任力、数字创造力,必将成为时代教育的下一个重心。

这个信号,已赫然写入文件中。

2022新课标,首次将信息科技课列入国家标准课程中,于全国统一开设。信息科技教育将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主线,计算思维贯穿其间。

“编程”中的世界

“学习编程要比学习英语更重要。因为编程语言可以影响全球70亿人。”

苹果CEO库克如是说。

现在,在我们已知所有关于未来的知识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中,编程是能够将这些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衔接起来的重要一环。

编程是培养数字素养、数字胜任力及创造力的基础载体。

放眼全球,美国人对编程的重视,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美国早在1960年代就专门为青少年编写专门的编程语言——Logo。据统计,美国3到18岁的少年儿童人数大约4700万,而学编程的有3200万,普及率达到了68%左右。

而中国3到18岁的小朋友们是2.2亿,学编程的只有300万左右,普及率在1.5%,中美之间普及率差了近50倍。

美国当今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佬,都有较早的编程学习经历:

美国在手握巨大领先优势时,对中国的动向依然保持高度警惕。

2019年,美国福克斯新闻曾播放了两段采访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的视频。

在采访中,埃里森突然提到中美竞争,他表示:绝不能让中国培养出比美国更多的工程师,绝不能让中国的科技公司超过美国的科技公司……

从产业进化的方向,或者就大国博弈主战场来说,编程等数字技术是国家顺利迈向未来产业的必经之路。

同为十亿级别人口的大国,印度也在数字技术领域谋求弯道超车的机会。

由于受自身国力限制,印度早期编程教育的策略是在1%的学校中设立编程课,同时民间组织跟进面向5-14岁的儿童开设基础编程课,然后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初高中接触编码,鼓励大公司在印度十多个城市设立软件培训中心,大量招募有兴趣的人进行培训,这几类培训机构在2005年前后就已经超过一千家。

印度人在软件、编程上展现了极高的战略眼光。1999年,印度就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软件产业大国。

雄厚的人才优势,让印度在世界、在美国、在硅谷大放异彩。

美国超过18%的的微软员工,16%的IBM员工,17%的网络人才在印度接受过教育。

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通用电气、捷运甚至五角大楼都采用印度的软件。在硅谷的各大电脑公司里,有众多的印度人肩挑研究开发的大梁,连德国也已经宣布要从印度引进软件人才。

甚至连Google、微软、Adobe、Twitter、甲骨文等等知名互联网科技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特斯拉,十年四任CIO,其中三任都是印度裔。

盖茨曾说,“21世纪的软件大国,不是美国,也不是欧洲,而可能是印度。”

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编程普及过去几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早在2017年,中国也颁布了《人工智能战略规划》,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如今,我们将要迎来的是一场“信息科技”教育变革的风暴。

编程启蒙的真正意义

青少年编程的启蒙价值,远远超越了编程的技能层面。它指向的不是新时代的新技术,而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新路径。

今天的中国,已经从早期引进技术,走到自主创新的新阶段。这对中国人才的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

有学者表示,新课标将原本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一字之差,体现的是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

“技术”导向的是操作和知识点,而“科技”导向的则是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是提升数字时代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的素养教育。

可以说,编程启蒙要导向的,是提升青少年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提高数字时代的创新力。

而这,正是中国对新时代人才的必然要求。

这场关乎下一代成长发展、且夯实国家竞争力的行动,当然少不了中国的科技企业。

6月6日,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围绕“助力青少年发展”开展合作一周年之际,双方联合发起“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

计划包含两项活动。

其中,已经启动的“青少年编程启蒙”活动,以零基础可参与为基础前提,基于青少年对航天探索的天然兴趣,邀请青少年编程“共建数字空间站”致敬中国航天。

活动通过“组装航天器零部件”“收集发射燃料”等趣味任务,吸引从未接触过编程的青少年参与体验。在任务过程中,培养青少年针对目标,逐一解决的逻辑思维能力。

将于下半年启动的“编程与人工智能”活动,则是邀请编程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真实问题设立题目,招募有编程基础的青少年,以编程方式探索解决方案。意在引导青少年培养责任感意识,用数字工具去创新、创造。

腾讯扣叮、腾讯AI创想家两大专注编程教育的公益平台,活动全程为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多样性编程工具,助力青少年创作。同时,两大平台打造了涵盖零基础图形化编程启蒙、实践进阶的python编程的近百集视频,为青少年提供一站式学习内容。

从落实信息科技教育的视角来看,这是一场极具实质意义的助力行动。

要知道,尽管国家2017年就提出在中小学阶段逐步推广编程教育,但当时真正有意识、有能力付诸实施的地方并不多。

最早行动的是山东、北京、江苏、浙江、深圳等经济发达的省市。其中,浙江走得最远,把信息技术(包含编程)作为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中的一门,与理化生地位同等。

而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在信息科技教育上则起步较晚。

腾讯扣叮自2019年起就深入边远地区,目前,已经在云南沧源、江西吉安、湖北恩施等全国100多个地区的学校,通过免费提供编程产品、课程等方式,推动了编程教育的普及。

吉安北源中学学生们在课上通过腾讯扣练习编程作品

这次,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联合发起“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就是要推动更多青少年了解编程、学会编程,引导他们建立逻辑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助力青少年儿童提升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科技教育不是为了尽早培养出极少数的编程技术大牛,国家重视的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数字能力。

信息科技课对中国少年的启蒙,必将重新塑造中国的根,它将勾勒出中国不一样的明天。

也许,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大转变,将会在这一代人手中真正实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