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一年,谁是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又一次出手终结了悬念。
刚刚,深圳交出了一份相当硬核的成绩单:2024年,深圳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双双拿下“全国第一”。
一般来说,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两个指标。而深圳已经连续三年豪取“双第一”,稳坐工业城市的头把交椅,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更激动人心的是,深圳1-11月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了4.75万亿元,同比增长9.5%。这也意味着,深圳可能将会完成一项壮举:成为国内第一座“5万亿”级工业城市,开启中国工业的新时代。
“世界工厂”强手如林,深圳何以一马当先?
仔细研读深圳这份“学霸答卷”之后,我发现里面隐藏着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关密码”。
一开年,《人民日报》理论版整版刊发了《经济学家谈2024中国经济热词》,梳理总结过去一年与中国经济密切相关的高频词。排在第一个的就是“新质生产力”。
沿着深圳工业脉络逐渐深入,就会发现新质生产力正在经济引擎中加速涌动。
具体的全年数据尚未披露,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前三季度的情况。
2024年前三季度,深圳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超过50%。不仅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在一线城市和工业大市中,都保持了领先水平。
那么,是谁扛起了“工业第一城”的大旗?
统计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占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60%,绝对是“顶梁柱”级别的存在。电子信息制造业(13.7%)和汽车制造业(36.3%)是增速最快的板块。
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风向标”,深圳继续稳定输出。
“三折叠”华为Mate XT 非凡大师,刚刚获得《时代周刊》评选的2024年度最具创新消费电子产品大奖。
除了“全世界首款三折叠屏手机、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全世界最薄的手机”,更激动人心的是,它的国产化率居然达到了90%以上。国产供应链崛起,让“果链”不再是唯一选择。
汽车制造业更是以36.3%的超高增速,成为最耀眼的一抹亮色。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透露一个数据:“去年(2023年)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是‘广东造’,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
2023年,深圳凭借新能源汽车产量173.3万辆,首次问鼎“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4年,深圳乘胜追击,汽车总产量预计超280万辆,有望蝉联“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并且基本锁定“中国汽车第一城”的宝座。
2024年11月18日,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全球首家达成这一成就的车企,来自深圳。从500万辆迈向1000万辆,比亚迪仅仅用时15个月,创造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深圳速度”。
根据《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
如今看来,深圳已经大幅提前完成任务,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出发。
新兴产业在深圳发展壮大,也挖掘出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动能”,加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40余年的深圳眼镜产业,正在AI的赋能下迸发出惊人潜力。
在深圳,涌现出了大量以智能科技为核心的眼镜企业。“全球眼镜看中国,中国眼镜看深圳”这句广为流传的赞誉,在智能化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刚刚落幕的“科技春晚”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来自深圳的雷鸟创新发布了一款AI拍摄眼镜,新品发布会的主题就定为“Meta,Beyond(超越Meta)”,直接叫板扎克伯格。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跟其他工业强市相比,深圳有一个格外鲜明的特征:
企业扛起了科技创新的大旗。
2023年深圳R&D经费投入为2236.61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到了2085.78亿元,比重高达93.3%,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2085.78亿元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直辖市)只有12个,排名超过2085.78亿元的只有5个,分别是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
不光研发投入这一项,深圳总共有“6个90%”,每一条都与企业密切相关:
90%以上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
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
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
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
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90%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在深圳,企业真正成为了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既有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众“领头羊”,也生长着许许多多虽然规模不大,但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小巨人”。
2016年底,被称为“英国苹果公司”的戴森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高速吹风机,几乎垄断了全球高速电机市场。
来自深圳宝安的高速电机“小巨人”——中驱电机,历时五年研发,造出了高速电机“中国芯”。2023年以来,连续两年销量突破1000万台,海外市场占比70%,成功登上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像中驱电机这样的“逆袭传奇”,不断在这片土地上演着。
2024年,深圳有296家企业入选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目前,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分别达1025家、1.1万家、2.1万家和2.48万家。
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密度”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丰富的创新梯级层次,形成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源源不断为深圳产业注入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的背后,同样离不开深圳对“顶层设计”的持续完善。
45年前,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承担起了为全国“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使命。现如今,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前瞻性地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2022年6月,《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正式出台,吹响了“20+8”产业集群行动的号角。
深圳创造性地提出:集中力量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基本涵盖了最具潜力的门类。并且根据产业发展成熟度,分别按5至10年、10至15年周期,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支持。
到了2023年,深圳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5万亿元,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9%。“20+8”产业集群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值得一提的是,“20+8”产业集群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滚动完善的,为的就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深圳主动升级“20+8”产业集群至2.0版本,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牢牢抓住了当前最火赛道。
前三季度,深圳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长10.6%,其中低空经济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3%,增速在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位居第一。
对比2023和2024年度深圳500强企业榜单,“20+8”产业集群企业数量从208家增加至244家,同比上升17.31%。产业新势力正在迅速发展壮大。
不仅如此,深圳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提到过,要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于积累了一定发展基础,又特别有潜力的重点产业,统筹全市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资源,大力支持它们加快乃至超常规发展。
比如在去年,深圳成立了三个重点产业办公室,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先级”被提升到最高级别。
《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医疗器械产值高达990亿元,离千亿大关仅一步之遥,产值规模全国占比约10%,出口占比超过13%,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完美符合有基础、有潜力、有特色。
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出道即王炸”,去年9月成立以来,产业彻底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全市新注册药械企业175家、注册资本达19.1亿元。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多款产品获批上市,11场药械院企对接会……预计全年医药产业规模达550亿元、实现两位数增长。
科技创新“沃土”需要金融“活水”浇灌。特别是初创期的中小企业。
2024年,深圳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动设立了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种子基金认缴总规模20亿元,首期规模10亿元,专门用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科技创新选育“良种”。
随着种子基金推出,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种子期、天使期、VC和PE阶段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投资基金体系,彻底激活了创新创业氛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新的一年刚开始,深圳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冲刺了。
1月2日,深圳举行全市2025年首批新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新开工项目共259个,总投资约1828.7亿元,又出现了华为、比亚迪布局的身影。更多新质生产力即将破土而出,迸发出更大的经济活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深圳经济总量实现4万亿元目标任务的冲刺之年。作为先行示范区、经济大市,更加需要担起“挑起经济大梁”的责任。
期待深圳,祝福深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