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如何面对当下的脆弱感和不确定感

民办教育如何面对当下的脆弱感和不确定感
2022年01月27日 11:23 芥末堆

作者:陈长河 北京均优教育创始人

“如果有什么东西将我们聚集起来的话,那就是我们当下的脆弱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2021年11月10日在《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全球发布仪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如此表示。

教育发展嵌入在整个社会系统之中,受社会系统制约,也塑造着社会的未来。当前,疫情、新法实施、双减政策、普职比例政策、经济形势等因素,对教育产生巨大冲击,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民办教育在面临颠覆性调整,同时,随着我国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各级各类教育也被推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民办教育全面进入系统重塑期

民办学前教育面临结构与布局大调整

 疫情对学前教育影响最大。

受按月或按学期收取保教保育费等制度所限,民办幼儿园财务脆弱性程度较高。由于幼儿年龄不适合线上教学以及线上资源不足,不少幼儿园实际停止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办园经费也随之失去来源。

疫情导致一些民办幼儿园生源、师资流失严重,直接或濒临倒闭;部分民办幼儿园被其他学前教育机构“接手”;有些民办幼儿园则自愿或“被迫”转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普惠性政策使幼儿园发展空间受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50%。

在这一政策影响下,相当一批民办幼儿园转为非营利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尤其使用小区配套设施的民办幼儿园,有一些非自愿性地选择成为非营利性幼儿园。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实际达到84.74%,超过了80%的目标。

民办义务教育面临制度与资源重新配置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由于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供给难以满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或留守儿童等教育需要而存在的较低收费民办学校,主要提供补充性教育机会。教育资源不足,疫情影响最大。

第二类是服务于那些处于非“公办名校”义务教育片区的中等收入家庭接受本土教育需要的中等收费民办学校,主要提供选择性教育机会。抗风险能力较强,疫情影响最小。

第三类是服务于高收入精英阶层子女国际化教育需求的高收费民办学校,主要提供替代性教育机会。这类学校既受到疫情影响,又受到自身教育服务品质的影响。如果学校自身的教育服务品质跟不上,将非常影响家庭入学意愿。

 政策方面,民办义务教育面临更为严格的规范与约束。

一是公民同招、摇号入学、审批地招生管理、限制跨区招生等政策,民办学校从‘抢好生源’向‘教好学生’的转变。

二是公参民学校的清理,公共教育资源逐渐退出民办学校,部分公办学校与社会力量结束合作协议,陆续有“公参民”学校转为“公办学校”,长沙规定“暂停公办学校托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审批”。义务教育领域中的“混合”形式不断减少,“公办”与“民办”之间呈现出边界更为清晰的政策趋势。

民办高等教育发生结构性变化

政策推动独立学院转设,2020年有65所独立学院转设获得教育部批准公示,到2020年底时“四分之一的独立学院完成转设”,独立学院转设将重构中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与资源布局,民办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竞争格局。

高等职业教育收获政策利好, 2020年全国“两会”提出,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民办高职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政策突破。高职教育,由层次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到2020年底,教育部已批准22所高职学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其中主要是民办高职学院,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校外培训教育面临转型与重塑

疫情的“停课不停学”政策,导致校外线下教育培训活动终止,不少机构资金链断裂,一些机构甚至“跑路”、倒闭。同时疫情为在线教育按下“快进键”,在线教育机构获得加速发展的机遇。

据统计,2020年在线教育领域有一千多亿融资,其中排名前五的头部在线教育机构吸纳了近80%的融资。另据2020年《德勤研报:迈向教育十四五》中的分析显示,K-12教育一直是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的细分品类,2020年融资总额约为2019年的5.8倍。

双减政策影响广泛波及线上机构,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作业帮、高途、网易有道、掌门教育等头部教培机构,纷纷将转型方向锚定在素质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智能教育硬件和智慧教育。我们也遗憾地目睹了精锐教育、巨人教育、轻轻教育、鲸鱼小班等诸多明星教培机构的“爆雷”。

民办教育政策与管理呈现新特征

民办教育面向市场办学,但其从源起、发展、壮大,一直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因此,未来一个时期,民办教育政策和管理会呈现以下新特征。

持续严厉的规范和限制

近两年来,除了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等支持举措外,民办教育政策从数十年的扶持与规范并行原则,转为持续严厉的规范,以及一系列限制政策。

这说明在观念上,民办教育主要被定位于公办教育的补充。

更加强调公益性和公共性

在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虽然一直保持公益性的要求,但一直缺乏实质性措施,其显著特征是投资办学。

在一些领域和区域,投资民办教育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引发众多资本纷纷加入。由于主要遵循资本逻辑,强调教育产业属性和商业性,引发诸多外部问题,如提高教育成本,影响青年人生育意愿;破坏教育生态与教育秩序等。

2020年以来出台的各项新制度新政策,都更加强化公益性和公共性的发挥,如:推进普惠园政策,降低家庭保教保育成本;落实“公民同招”,减缓“择校热”带来的各种负担;严厉治理校外培训,遏制“培训热”,缓解教育焦虑。

清理公办和民办混合形态

公民办教育混合的形态一直伴随我国的各类教育,如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独立学院、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公参民”学校等。这些混合性质的“民办学校”,有公办品牌背书,有民办机制优势,在办学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引发市场竞争规则不公平等诸多争议。

在下一个阶段,我们清楚感受到政府基本的治理思路是,明晰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边界,非民即公,不允许存在“公民不分”或“公民混合”状态,高等教育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基础教育阶段禁止公办名校参与民办学校办学,这几年力度特别大。

发挥教育的社会均衡器作用

教育被视为社会均衡器,但随着经济收入不平等加剧,社会阶层分化愈加严重。原本“被期许为维持社会公平安全阀的教育,反而成为社会分层的代理机制”,甚至通过教育层级的不断迁移,最终进一步导致经济与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当前的诸多政策调整都试图解决上述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民办教育亟待重新定义

“十四五”时期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命题。

面对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宏观环境,政府、举办者、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需要重新定位民办教育。

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

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理应承担主要责任;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理应突出其公益属性。只有降低资本在教育领域的逐利空间,才能让逐利的资本“自发退出”教育领域,使得教育不被资本所“绑架”。

当前,“快”的资本与“慢”的教育发生了冲突,这就需要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新制定资本进入教育市场的规则、标准等,让资本在政府监管的“笼子”里更好地发挥作用。

目前,法律政策已经为资本介入教育搭建了“防火墙”,规定了外资不得举办或实际控制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等,在未来,要尽快出台资产处置、财务管理、税务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更加全面细致可操作的规定。

重构专业和资本的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经费的缺乏,民办教育的发展一直依靠“资金驱动”,投资人在办学过程中多数占据强势的主导地位,拥有专业的校长、教师多数处于弱势地位。

在今天突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需要重构专业和资本的关系,形成以专业引领教育投资和消费的发展导向,让专家、专业和资本、资金得到更好的协同,共同促进教育发展。

重构服务和消费的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家长作为消费者,关注的是教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这种观念作为基础,政府可以淡化供给和生产的主体,关注教育服务的质量,为教育质量提升建立一视同仁的标准和要求。

社会也淡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所有权差异,关注教育需求的差异化和多样性,从而全面“看见”民办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归零”重启,民办教育从业者应有三点意识

面对重大的政策调整,一些民办教育机构处于“归零”状态,这对从业者,尤其是举办者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如果打算继续在民办教育领域耕耘和发展,我们需要对未来有清晰的认识和果敢的行动。

调整战略,创办高质量学校

民办教育规模限制,必将引发结构调整,质量差、管理差的民办学校将逐步被淘汰,高质量学校可获得继续发展甚至更好的发展。

公民同招、审批地招生政策,规模适度、富有特色的民办学校更适宜生存。各地存在数量较多的大规模民办学校,以量取胜,如果不快速调整战略,定位为高质量、适度规模、有特色,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学校,将面临经营危机甚至生存危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建立系统,科学治理学校

民办学校的管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资源、服务等,都是各具专业要求的工作,比公办学校要求更高,综合性和专业性更强。

作为民办学校的观察员,我考察过20多个省的民办学校,发现不少举办者在学校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治理结构和系统的设计,管理上分工不清,权责利不一致,或过于直接、过于微观、过于随意,或过于放任;容易采用经验主义,把地产、贸易、建材等其他行业的方法直接用于学校治理;过于家族化管理,缺乏制衡和规则;没有发展规划,在长期办学和短期利益的取舍上,在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发生冲突时取舍上发生失误,导致学校成长不健康。

在办学进入质量竞争的阶段,过于依靠个人或者家族的治理,难以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也不能创办高质量学校,因此要重视体系化建设,健全董事会和管理团队的关系,正确履行董事会职责,形成责权利一致的治理机制和赋能型组织,支持校长和一线教师去专心教学,培养学生。

看见未来,推动学校进化

现在的教育和多数民办教育举办者、从业者所经历的教育,已经有非常大的不同。今天的时代,知识更新快,职业迭代快,行业发展快,学校要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需要从未来看现在。

从国家战略来讲,面对各种“卡脖子”事件,国家直面科技、能源、材料、医学等短板,着力从教育上解决根本和长远的问题。教育部推行新高考改革,推进选课走班,推进强基计划,都是为了引导学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培养高精尖人才。

从教育价值来看,以学习者为中心成为21世纪的主流思想,学校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体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依照我个人的观察,当下不少民办学校,依旧非常传统,尚未建立起“未来学校”的样态,这是需要民办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的。

我们应该抓住民办教育的优势,在教育思想、育人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学习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促进学校进化升级,更加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的发展需要。

民办教育是个共同体,是个生态圈,需要身处其中的每一位从业者,坚守价值,尊重规律,拥抱变化,追求卓越,这片森林才能繁茂成长。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从过去中走出来,从未来看现在,从需求看发展,留在民办教育这块土壤里的每一个工作者,守望初心,继续加油。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均优教育”(ID:junyouedu),作者陈长河,编辑校对:徐艺心、曹凤远。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