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 3.0 时代已然来临,医疗卫生科技的发展与亚健康群体、人口老龄化之间的鸿沟亟需弥合,个人、企业和社会将迎来重大变革。
内容简介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是一本集科学性、前瞻性、普及性于一体的长寿健康佳作,为人们应对如糖尿病、心脏病等诸多慢性疾病指明了一条全新的、积极的可行性道路。该书将于2023年11月由中译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营养学到正念,从遗传学到生活方式,本书揭开了长寿健康科学背后的秘密。
作者慷慨地将心脏病学、脂质学、肿瘤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内分泌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运动生理学等丰富知识与宝贵的多年行医与研究的经验倾囊相授,精心地事实检查,深思熟虑地书写,最终将本书的核心观点——延长健康寿命巧妙地呈现出来。
本书通过“百岁老人计划”帮助我们践行作者主张的“关于活得更好的宣言”,即采取个性化、科学而积极主动的长寿战略。作者从关注长期健康的角度,为读者给出了更加乐观、更具创造性地新观念:健康寿命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延展性,我们才是主宰自己身心健康的主人。
作者还对长寿健康医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认为遵照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指导,人们可以为自己的健康生活规划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超越个人期望,让每个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好的长寿健康之路。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彼得·阿提亚(Peter Attia)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医学博士,也是著名长寿专家,现任致力于长寿应用科学的医疗机构 Attia Medical 的创始人。此前,他在全球综合排名第四(美国第二)的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接受了为期五年的普外科培训,在院期间荣获多个奖项,并有研究癌症与肿瘤学的研究经验。
2013 年 7 月,彼得· 阿提亚在 TED 发表了一场名为“糖尿病危机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严重的问题”的演讲,观看次数已超过 200 万次。彼得还长期主持专注于长寿健康的超深度播客 The Drive,该播客的关注主题包括断食,生酮,阿尔茨海默氏病,癌症,心理健康等,该播客的播出掀起全球听众关于长寿健康的热烈谈论,在我国也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有深厚的受众基础,影响广泛且深远。
名人推荐
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会让你长寿。遵循各路养生大师的教导,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会让你真正长寿。人体的自然设定就不是为了长寿。超出预期寿命,是一件逆天的事情。最新的科学进展也许能帮你,毕竟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前人不知道的机制,现在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彼得·阿提亚这本书代表当前科学理解,可谓是拨云见日。你会深感震惊,然后你会有所行动……祝君健康地活到超出预期寿命。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在过去的十四年里,我有幸采访过三千多位医生、参与录制近四千期健康科普节目,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我如何定义健康和幸福。这两个朴素的词之间是人类最本质的追求,有健康才有幸福。而人们往往经历过切肤之痛后才能意识到健康的可贵,而保持健康的念头又会快速被懒惰、压力等干扰冲淡。这本书将成为我和你的一个新帮手,给不良生活习惯一记左勾拳。
——《养生堂》《我是大医生》主持人 悦悦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日常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有利于我们取得进步。受此影响,我们也逐步将其“树立目标”刻入人类文化的脉络中。但在本书看来,日常生活并不能与追求伟大相提并论,面对当下混沌复杂的研究背景,“目标神话”可能只会浪费时间、挫败信心。因此,持久的创新活力需要自由探索的空间,真正的伟大也可以“从今晚十点钟开始”。
——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科技特训营主理人
长生和不老是古而有之的人类追求,这本书梳理了生命科学和健康学的最新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延长生命与放缓变老的建议。首先要改变观念,从延长寿命到延长健康的寿命,主动管理身体健康,大幅提高古稀之后最后十到二十年的生活质量;其次推动医学从 1.0 到 3.0 的进化,不仅治疗对症下药,而且对疾病提前思考;第三则是引入系统思维,找寻不同病症——尤其是老年慢性病——背后的关联,将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书中关于锻炼、饮食、睡眠和情绪的具体建议也是每个人可以益寿延年的实践指南。
——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总编
当今银发浪潮席卷全球,“抗衰老”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时代潮流。然而“老化”乃自然规律何须抗拒?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温暖的医患故事,启迪读者思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应关注身心健康、功能维护和代偿,而非把“衰老”当作“疾病”来治疗。让我们从容应对岁月的痕迹,学会与疾病共存,改变对年龄的歧视,营造老年友善环境。让我们相信:长者亦是能者。
——康琳,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对于 70 岁的我,这是一本如何迈向 90 岁的健康指南,练好彼得·阿提亚提出的“百岁老人十项全能”,90 岁出门旅行我也能独自把登机箱举到头顶的行李舱;作为跑过 130 场马拉松的长者,我在书中阅读到熟悉的运动区间 2、最大摄氧量、髋关节铰链等等,如果作者本人不是耐力型选手,是写不出这种深度体验;阅读这本书,有点像读“小说”那样轻松,医学科学硬核内容被作者写成了一个个故事,非常难得,本书也是一部很好看的“非虚构作品”。
——田同生,长寿科技社群主理人、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完成 130 场马拉松的作家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