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2届杭州·微短剧大会在杭州市临平区开幕。
上午开幕式上的主题发布提纲挈领,提炼经验规律和新政给产业送来利好消息;下午的“产业前沿说”分会大咖云集,各抒己见给业内同行支招。
如今,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娱乐的微短剧,俨然已成为网络视听行业的中坚力量。
经过了野蛮生长的1.0阶段,微短剧依靠内容紧凑、制作灵活、题材多元、观看便利等优势,实现了超500亿的市场规模,足以与票价不菲的电影、“超长待机”的长剧集相抗衡,已然昂首阔步迈向2.0阶段。
去年的首届微短剧大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年来,微短剧行业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成长、嬗变。
此次杭州·微短剧大会“产业前沿说”分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头部从业者和行业观察者,就微短剧目前的创作趋势、商业模式、制作流程及精品化等方面开启分享模式,干货输出和观点激荡之下,诸多疑难杂症的解题思路呼之欲出。
不管是探索“新世界”,还是迅速“卷起来”,广大从业者对于微短剧的开发与研究都还将继续。
精品微短剧的价值持续升级
过去一年来,微短剧行业取得的变化超乎想象,从次品到产品再到作品,如今微短剧已经开始精品化的转型。
此次杭州·微短剧大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截止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占整体网民的52.4%。
也就是说,微短剧的用户规模已超越外卖、网络文学、网约车和网络音频等基础数字服务。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一级巡视员董年初着眼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提炼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坚守底线,不能逾越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和政策红线。
第二是丰俭由人,就像吃食品一样,豆浆、油条有人可以吃饱,再有钱可以吃大餐,吃满汉全席。制作机构要找好定位,生产服务多方面的作品。
第三是尊重差异,尊重地域的个性、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偏好,不能根据个人喜好评价一部作品。
“现在微短剧市场在用户规模上达到了5亿多,未来可能会达到10亿。我们要坚守好底线,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得尊重不同行业的差异。”
红果短剧版权合作负责人袁子超表示,红果短剧坚定地走自然模式再加上广告变现的方式,基于两点共识:一是免费具有天然的普适性,通过广告变现的模式可以服务更多的用户人群。二是相信推荐算法的优秀性,通过自然推荐可以让一部好的作品找到更多目标受众。
目前,红果每个月能够为行业稳定提供两个亿以上的内容预算。
袁子超还提到免费好剧的四大特征,第一,追求剧情完成性,拒绝烂尾注水。第二,时长100分钟以上,鼓励更长探索。第三,鼓励内容原创,抵制抄袭融梗。第四,丰富题材类型,满足全人群需求。
柠萌好有本领CEO郑安迪认为,标准化的创作和制作,是提升爆款率的方法。内容的标准化要达到以下的六点:
一是具备独特的选题。二是具备极致的人物关系。三是有共情的主题表达。四是符合算法的剧情节奏。五是传播力强的金句和题材。六是实时社会热点的跟踪。
今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计划。容量短剧联合创始人胡朝清认为,好剧=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
他还分享了做文旅短剧时的“三句话”心得:内容可持续、流量有积累、线下能转化。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我们要实现的是一个‘去’字,看到一部剧记住一个地方,想去这个地方,才是‘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意义。”
保利影业总经理李挺伟认为,在短剧如今发展迅猛之际,我们需要多元化、多样化的供给满足不同需求,更需要情绪价值、情感价值、情怀价值。
“去年,我们发起了保利影业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今年想把导演计划放大到所有的内容赛道,包括长、中、短剧赛道。希望发挥我们的微薄之力,为微短剧发展在导演层面提供一些支持。”
东方卫视《开播!短剧季》总导演、制片人马文瀚认为,短剧跟大屏结合有很多良好的化学反应。
“大屏做短剧的优势首先体现在资金扶持上,很多广告客户对于精品短剧有大量的投放需求。其次在资源上,很多以前你认为不会来拍短剧的艺人也愿意投身短剧。还有覆盖面上,很多IP在大屏播出之后,超过了以往在小屏端市场的热度。”
上海佳和晖映影视投资负责人李源认为,微短剧赛道,是创作者的自由思想能够呈现到最好的一个地方。
“所有的资本都是为产业进行赋能。我们坚持不干三件事:一是不塞人,二是不干预制作,三是不插手宣发。微短剧能够在剧集形态里异军突起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因为资本的干预量最少。”
多头发展和渠道升级
在微短剧五六年的发展历程中,除了自生的澎湃动力,商业模式也是整个行业最为关注的。
去年,小程序短剧对投流的强依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今年微短剧的整个商业模式有了很多新变化。
关于微短剧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短剧自习室创始人梁丽丽表示,今年微短剧的商业形态有了新变化,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多头发展。
从小程序到端延伸,从付费到免费,再到微短剧出海、引入品牌方和IP化等模式,去年一年以来,微短剧行业有颇多探索。
娱乐资本论创始人吴立湘提出了微短剧精品化的三个升级。一是商业升级,多元化的流量池变现赋予了短剧更高的商业性。短剧可以不再走情绪流和刺激付费,在逻辑或审美上有一定的高度,会更贴合品牌价值。
二是审美升级。审美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花更多的钱,而是更贴近用户的真实所想。
“真正符合中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审美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年轻霸总和50+阿姨谈恋爱’。文娱行业的年轻人需要花更多功夫去研究中老年客户的需求。”
三是渠道升级。传统电视台如今收视率大幅下降,短剧渠道也有很大的空间进行升级,这不只是为了商业化,也为了能让微短剧更好地服务和影响更广泛的用户群。
剧头文化总经理唐朝提到,付费投流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以及大屏与小屏、横屏与竖屏的融合是未来十年的风口。
“今年以来,微短剧的回款路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去年的IAP(付费模式)一统江山,今年很多剧在端原生账号上的收益已经超过了IAP,这说明投流模式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多元化发展才是未来。”
对于今年微短剧行业在内容创作和题材选择上存在的变化,大家各有观察。
梁丽丽称,有三类题材目前正在短剧市场茁壮成长。
第一类是在长剧集领域中受欢迎的如亲情、悬疑题材;
第二类是社会化题材,比如反打击贩卖人口题材、高考题材;
第三类是与重大节日相关的题材,如春节、端午、国庆等节日,与当前的社会热点结合的创作。
吴立湘认为,如果说时尚二十年是一个轮回,影视剧的题材也同样有这个二十年的循环周期。
“今年短剧市场出现了很多我们80后小时候看的题材,这些题材已经在传统平台上消失了。比如亲情、苦情题材,历史戏说题材、都市官场题材,现在又在短剧市场回归,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爽点要求。”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微短剧专家赵晖看来,短剧产业发展了将近十年之后,如今进入到了狂飙的增长期,并且进入到了改革的节点。
“长剧集是海绵式的观赏,短剧集则是释放性的,拥有抓住用户的情感痛点的‘活人感’和松弛感,直达每个人隐秘心理当中的那个本我。”
解决微短剧困境,只有“卷”?虽然没有大卡司和大制作护航,但是微短剧的创新性和稀缺性,都让大家更重视内容层面的开发。
近几年,不管是用户的心智还是用户对于平台的粘性,都有明显提升。一方面,是头部视频平台对于微短剧的播出效果信心满满;
另一方面,更多中腰部制作方还在面临生存危机。
腾讯视频制片人孙海怀对短剧市场的前景非常看好。他透露,截至11月初,今年腾讯视频微短剧的播放量已突破4亿,破千万的优质项目有15部。短剧的水位在提升,短剧的制作和收益也在不断提升。
“前不久腾讯视频推出了新策略,告别了单一评价体系,增加了会员的观看时长、会员的拉新等维度,更合适的收益方式让制作方更聚焦于内容。”
如何平衡品牌诉求和剧集质量,是业内普遍对于品牌定制型微短剧的疑问。
十月初五VP郭庆帅表示,既能给品牌赋能,又能让用户满意,做一部品牌定制剧是一个技术活儿。
“当品牌下达了需求之后,就需要商务团队来理解品牌的底层需求,再把整个品牌的理念和信息传达给内容部,由内容团队来平衡,将内容和品牌之间做关联,最终做出一个用户喜欢的内容。这需要一流的市场项目团队和内容制作团队,去做1+1>2的功课。”
虽然市场前景看似一片大好,但对于目前微短剧的出品方和制作方来说,困境却依然很多:投流倒挂、不可预测收入、创作方向迷茫等等,都在威胁行业的创作力和生存力。
那么,问题的要害在哪里,又如何解决?
万物有光的杨念经历过从投资方转做内容方,她认为,爆款是个小概率事件。微短剧升级时,我们不光要看更精、更好、更贵的产品,还要让产品触达更多的渠道,覆盖更多的人群,让大部分制作方能有不断的回款,支持团队创作新内容。
“我个人是不认同卷制作、卷后期的,卷制作的结果是核心公司能够跑出来,但大部分的创作者全‘死’在了成功的路上。我们的核心观点就是,能够惠及到创作者本身,而不是让他们考虑做什么剧能赚钱。我们希望来保障的是大量的B级的剧持续创新。”
长鹰影视短剧投放负责人杨才俊也表示,投流这个行业从2024年以来越来越卷,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归根结底,是全渠道的覆盖和与优秀的头部内容伙伴合作,让长鹰集团在短剧行业里继续角逐。
微短剧的“临平经验”
在今年的“产业前沿说”分会上,有一个特殊的讨论环节——“为何对临影厂情有独钟”。
参加过首届杭州·微短剧大会的从业者应该记得,也就是在2023年的这个时节,坐落于杭州市临平区的影视拍摄基地“临影厂”与大会同步落成,首次对外界亮相。
如今仅时隔一年,“临影厂”就已经在微短剧行业形成了强大向心力,并成为了临平区的文化流量“磁石”。
在讨论环节中,临平国投普丰创投副总经理朱鸿鹄和在水一芳影视总经理沈寓琦作为“临影厂”的投资、运营方代表,介绍了“临影厂”拍摄基地的优势和向2.0升级的方向。
云萌文化传媒董事长王洪利、原上慕光创始人兼导演严沛樑、英利文化传媒制作人孙洪强则作为资深“临影厂”用户,分享了在临平拍摄的体验。
“临影厂”的拍摄资源分为室内实景影棚、超大影棚和联动基地三大类。
其中,室内实景影棚由一个个紧挨着的实景拍摄空间组成,包括医院、教室、派出所、法院等拍摄场地,也有复古风、极简风、工业风、新中式风、80年代风等不同风格的居室内景,以及咖啡厅、酒吧等场景,适配影视拍摄的专业化诉求。
“临影厂”还会根据微短剧题材潮流的变化,对室内场景不断更新、升级。
目前,临影厂在实景影棚和配套食堂、宿舍建设上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相关二期规划也在落实中。
孙洪强特别强调了来“临影厂”拍摄的安稳感,“走两分钟就到摄影棚了,转场省了,自然就降本增效了。”
超大影棚是“临影厂”为长剧剧组、综艺剧组和大型直播准备的拍摄场地。本届杭州·微短剧大会举办期间,就有来自优酷的头部都市剧剧组在“临影厂”1号超大影棚拍摄。由于“临影厂”超大影棚的先进技术条件、优越配套,和临平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开放以来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据沈寓琦介绍,增建更多大影棚并向数字影棚标准对齐,是“临影厂”2.0将要升级的重要方面。
目前,临平在协拍上已经具备突出优势。朱鸿鹄简明扼要地概括说,“来‘临影厂’拍,就是来临平拍。”临平区不仅具备丰富的城市景观资源,还具备丰富的协拍经验和极高的执行效率。
在此基础上,“临影厂”2.0继续拓展联动资源,联动“五杭老街”80年代影视基地、剧立方、临平华策影视基地、方兴渡综合体等10余个拍摄点,向来临拍摄的剧组开放。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作为浙江最年轻的市辖区,临平区选择同样年轻的“微短剧”,作为其文化战略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方面,是产业集聚效应的显现。包括在水一芳、九州星芽、剧创无限、繁花视界、长鹰影视、红与红文化在内的,覆盖平台、出海、投流、制作等微短剧生产各环节的头部企业汇集临平,形成了优势产业矩阵。
另一方面,是微短剧精品的集中涌现。近一年来,临平区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积极探索微短剧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由临平企业出品的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水韵风情梦塘栖》《南风知君意》等三部作品,成功入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目录。
在企业集聚、精品涌现的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是临平区针对微短剧赛道,打出的一套“组合拳”:
配套的微短剧产业政策、持续的青年网络编剧激励扶持计划,以及向微短剧企业提供的政策导向、艺术审美、内容审查方面的专业指导……
下一步,临平区将在以微短剧为引擎的大视听产业上,继续发力。
结语
在第2届杭州·微短剧大会现场,最常听到参会者说出的两个字是“专业”,从开幕式到各分会能感受到最鲜明的情绪是Passion。
虽然杭州·微短剧大会并没有设置市场环节,但寻项目的投资方、求发行的制作方、寻合作的平台方,从会场内到会场外涌动不息。昨天下午举办的产业分会上,各位登台发言的行业大咖们除了输出见解,还无一例外都“打了广告”求合作。
这是杭州·微短剧大会,作为首个聚焦微短剧行业的全国性活动的号召力体现,也充分证明,微短剧依旧是大视听内容赛道上,最具市场想像力和发展空间的内容品类之一!
【文/卞芸璐、无花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