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由上海市科委决定、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发起成立,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下称“临科创”) 在上海临港开启科创孵化之路,算得上是临港第一批建设者和功能规划者,也是临港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到目前为止,从整个孵化器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是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我们更多的在做产业生态的培育,从产业生态的上下游来进行更精准的对接。”临科创副总经理饶应福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临港新片区揭牌四年多以来,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企业质量,这里每年都在以数量级的方式跃升。
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四年之际的数据显示,累计签约各类项目1589个,涉及投资额8357亿元。其中,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502个,涉及投资额约5630亿元。累计完成企业注册约8.9万户,其中完成外资企业注册超2400户。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从新片区成立之初的1家增长到25家。
大量前沿产业公司入驻临港的同时,和创新创业密不可分的孵化器数量在四年里新增16家。“在临港飞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孵化服务能力、产业培育能力在不断提升。”饶应福认为,作为孵化器,临科创见证了临港企业从仅有数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到如今已形成雁形梯队。
在这一过程中,临科创如何成为创新创业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整合者”?如何和资本联动精准解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燃眉之急”?如何将触角深入到临港的高校激活“创新之源”?又如何立足临港将科创生态辐射长三角?近日,饶应福在内的多位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讲述了他们的科创服务“一线工作”。
建立“朋友圈”、做长期的“陪伴者”
饶应福认为,临科创发展到第四阶段,搭建产业生态链和全周期陪伴企业是目前服务提供的两大重要内容。
“企业入驻以后不能单打独斗,它需要有它自己的‘朋友圈’。”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该产业是临港新片区计划投资规模最大的核心产业,据今年8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已签约项目合同约定总投资额超2500亿元,覆盖芯片设计、制造、材料、装备、封测、核心零部件等各个领域。目前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企业达到260余家,其中芯片设计企业和EDA/IP企业有150余家,一大批国内优质企业为代表的EDA/IP、AI芯片、算力芯片、车规级芯片设计企业相继落地在临港。
“临港的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现在整条产业链基本都已经布局。”饶应福提到,从临科创的角度来说,主要聚焦芯片设计和装备。过去的2022年,临港科创中心还荣获临港新片区首批四星级特色楼宇认定,名为“科创芯谷”,主要根植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围绕着产业集聚和落地培育,汇聚产业上下游资源,形成产业集聚。2022年年底,工信部认定的浦东新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汽车电子芯片也由临港科创中心建设。
“每一家入驻进来的企业都是产业生态链上的一员,他们带着自己的技术过来,在这里能快速发展还能有市场,这是企业非常看重的东西。”饶应福强调,临科创现在重要的第一项服务就是搭建产业生态链,“为我们园区的这些高科技初创企业建立‘朋友圈’,甚至帮助他们拓展一部分市场。”
第二项重要服务则是做好企业长期的“陪伴者”。饶应福谈到,前期孵化器做得更多的是“1到10”的创新加速,多年发展下来将全产业打通之后,“我们甚至从源头创新开始,在科创驿站中进行培育;‘0-1’突破之后到‘1-10’的阶段就进入孵化器进行培育;等到已经成长到‘10-100’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的阶段,那就要进一步加速培育,助力它上市,或者进入细分赛道的前列,甚至成为行业龙头。”阶段性的服务实际上已经无法解决企业全部的需求,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需求,或需要生产厂房,或需要上市融资。
饶应福尤其指出,随着企业不断成长,临科创希望能够继续做好服务,不能到了某个阶段反过来限制企业的发展。“就像小鸟一样,孵化长大了它要飞,那我们去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上海聪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聪链”) 已于今年3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该公司早在2017年就注册在临港。公司总监周莉红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回忆道,上海聪链早期第一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曾遇到过困难,“一开始只有研发投入没有订单收入,确实出现过资金非常紧缺的时候,临科创当时就帮助我们积极争取专项政策,无论是临科创给到的服务,还是最终政府给到的支持,在我们早期最苦最难的时候都助推了我们一把,这非常重要。”
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屈林也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创业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如果能在关键的时候支持到他们,让他们喘一口气,有的时候那道坎也就跨过去了。”
屈林同时补充道,鼓励和支持科技小微企业,实际要真正落地仍然很难,政府需要把控风险,“不像一些大型企业,能看明白它的情况,科技小微企业可能就只有商业思维和几台电脑。”他认为,政府愿意鼓励创新创业、容忍小微企业试错,“这是特别不容易的,但临港在这块做得很好,这也尽可能让一些企业最终活下来,并且成长得不错。”
创新创业服务的“整合者”和“桥梁”
“随着孵化企业数量变多、规模更大,企业要求也更高得时候,这会对孵化器本身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屈林提到,相比多年前,临科创本身也在做改变,“不能单纯依靠自己直接服务,我们不能无限制在内部做加法,所以要转换一个新的服务模式。”
屈林表示,实际上杨浦创业(临科创系杨浦创业成员)的经验就是,“我们要从一个专业孵化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一个创新创业服务的整合者。”
然而,初来乍到之际,这一模式在临港也无法实施,“我们发现没有机构可以合作,因为当时这里并没有,动辄一个多小时的通勤时间也让和临港以外的机构合作变得很艰难。”何况,在临科创成立之初,“无企业可服务”也是现实,“当时这里只有大企业,我们想服务也提供不到。”
随着临港的大变样,临科创的“整合者”角色也日益成熟。
上海诸知百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诸知百佳”)是一家主要提供知识产权确权服务的公司,早在2018年就派团队入驻了临港。该公司渠道部负责人王港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服务团队至今在临港已服务了近百家企业。
从最初提供相对单一的知识产权确权服务到陆续增加更多环节服务内容,“企业需要的也不再是单一的服务内容,我们也在做转变,不仅限于其中一个服务环节,比如在做知识产权确权服务的同时,会更多地为企业考虑后续的知识产权的布局规划,以及市场方案咨询,甚至还包括后续的政策咨询申报等。”
王港说,目前公司在临港也已形成了一个围绕专利转化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近两年,诸知百佳临港团队的侧重点是服务于集成电路产业,占目前在临港服务企业的近1/3左右。
其同时提到另一个趋势,“落地临港的企业很多科研实力较强,同时‘走出去’的需求也比较强,离岸的专利服务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去年,团队即为临港一家企业提供了知识产权全球布局方案,“他们去一些国家落地,我们也帮助企业抢占了宝贵的市场先机。”
王港提到,诸知百佳临港团队会不定期在临科创等园区内开展知识产权讲座沙龙,也会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一对一的知识产权培训工作。“我们现在就要做到扎根临港、服务临港,我们在临港有自己的服务团队,所以我们的反馈和服务效率还是相对较高的。”其团队办公地点离临科创仅5分钟车程。
除了最早期的帮助初创企业“拎包入驻”,到随后提供各类政策推介及申报、知识产权等服务外,招投联动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服务包”内容之一。
上海自贸区基金合伙人吕浩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和临科创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第一就是招投联动,我们会把符合临科创物理载体和要求的企业推荐给临科创,希望能够落地临港新片区;第二,针对存量的项目,我们也会和临科创形成一个合作机制,我们会筛选,他们也会推荐有潜在融资机会的标的项目。”此外,基金会还会不定期和临科创共同举办招商投资联动对接会。上海自贸区基金在临港也长期有“临港产业会客厅”系列活动。
上海自贸区基金是在国家关于建设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批复设立的全国首支自贸区主题投资基金,于2015年启动投资。2021年8月,由上海自贸区基金管理的上海临港新片区科创一期产业投资基金(简称“临港新片区科创基金”)完成设立与备案,正式启动项目投资。
“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科创基金已经投了超过20个项目。”例如,今年9月,位于临港的积塔半导体宣布完成135亿元人民币融资,这也是今年国内半导体领域在一级市场最大的一笔融资。而积塔在此之前的一轮融资则于2021年11月底宣布,彼时完成80亿元人民币战略融资,其中上海自贸区基金及其临港新片区科创基金即合计出资5亿元。
吕浩认为,临港潜在的独角兽项目超过上海市平均水平,“这里企业的融资频率是最高的,包括成为潜在独角兽的企业数量、已成为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它们的增速应该也是最快。”他强调,现在的临港和20年前的张江有相似之处,“但这里呈现出比当年更快的增速,高质量产业的集聚也更加快速。”
饶应福对澎湃新闻记者强调,“资本嫁接”已经不仅限于招投联动,“根据企业不同阶段不同的需求去提供合适的服务,可能在最早期银行贷款就能支撑企业的需求,到了需要在一级市场融资的时候,我们就会推进政府的产业基金,最后企业到了上市的时间点,我们也会促成证券介入。”
在饶应福看来,对企业每个阶段服务内容如数家珍的“精准服务”,是科创服务的“基本功”。
临科创在临港已有条件成为科创服务“整合者”,而对被整合其中的各方看来,临科创则是一座让自己事半功倍的“桥梁”。以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临港的高校为例,校内专家、学生以及科研成果,均为创业源头,也是目前临港创新生态的重要一环,同时高校本身也肩负产教融合重任。
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学院副书记齐晓和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卿海龙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均提及由临科创牵头承办的“蓝海·逐梦”大学生创业训练营。自2011年起,该训练营持续每年举办,临科创轮流和临港五大高校合作,旨在搭建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高校科研成果应用一体化平台,打造临港大学生专属创业舞台。
“起步的时候很难,但从一开始大赛就办得非常专业和规范,能感受到临科创的用心,并且周边学校只要愿意来,他们都是敞开大门让大家来参与。”齐晓提到,其所在学院的学生目前也已有开始创业的,并且将创业项目放在了临科创孵化。
卿海龙也谈及,从上海电机学院的办学历史来看,“校企合作”本身就是基因之一,这一概念演变至今也就是产教融合。就在今年10月举行的上海电机学院建校70周年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上海电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对接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的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培养面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半导体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
而在2022年11月,上海电机学院分别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电气集团、上海临港集团、积塔半导体,以及中国商飞上飞公司、东航技术、春秋航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设立和建设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上海市重型燃气轮机气动实验研究联合创新中心(筹)、产教融合示范区发展研究中心、“动力之城”研究院、氢能中心实验室、车规芯片工程实现联合实验室、航空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功能性平台。该会议还宣布设立“上海电机学院产教融合发展基金”,首期已募集资金2700万元。
卿海龙提到一种现实情况,“就学校培养专业知识这块来看,大家现在都有这种认识,就是实际上很多专业的教材知识很落后了,比如信息学院的老师可能还在教2G的知识,但市场上用的已经是5G的产品了。”学院目前的解决方法就是根据不同的行业,在原来专业基础上设置产业学院,这一模式也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共建参与。
“为企业、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要跟他们有深度的融合和合作,否则培养的只是符合高校毕业要求的学生,跟企业需求的人才完全是两码事。”卿海龙认为,临科创这样的平台为学校产教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桥梁作用,让学校和企业之间更为高效地进行需求对接和资源整合。
卿海龙同时谈及,眼下临港站在新的发展浪潮中,这对上海电机学院而言也是新的机遇,“这里大力发展的产业和我们学校非常契合。”其强调,近年来每到毕业季,“临港就业率”已经成为学校重点考察指标之一。
科创生态辐射长三角:“让每一块长板更长”
临科创的服务不局限于临港和上海,科创生态效应力争向长三角辐射。
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副总经理周霆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临科创向长三角开拓始于2019年。在此之前的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的2019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长三角,创新能力也在全国前列。2020年底,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科技部也印发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以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为主线,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开放合作,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
周霆介绍,自2019年以来,临科创先后于宁波、温州合作共建奉化产业协同双创示范基地、上海临港科技创业(温州)分中心。在上海湾谷科技园建立宁波奉化、马鞍山和县科创飞地、泰州靖江(上海)离岸创新中心,在临港科创中心基地设立奉化凤麓企业孵化器。与南通、盐城、合肥、无锡等地签订科技开发与管理战略合作协议,多个科技园区建设运营项目正在落实当中。临港科创中心还建成长三角企业、项目、技术数据库、长三角博士中心等人才库和交流输出机制,构建长三角跨区域科技孵化服务载体。
“分中心和飞地是落实我们长三角战略的两个具体抓手,一方面如果当地的一些企业有志于立足于本地、面向全中国甚至世界,那临港就是世界的一个窗口,这些企业通过我们在当地的分中心能够到上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上海设立飞地,把有志于将业务落到当地的企业通过这一桥梁也可以去当地发展产业。”
周霆强调,无论对上海还是长三角其他地区,大家都会产生增量,而不是单向资源转移。“我们希望上海和其他地区能够实现资源互补,而对于企业来说,他获得的是更为全面的创新创业要素。”
其同时表示,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视角上,临科创在企业和地方“匹配”时避免“内卷”,而是注重地方经济特色、有梯度布局,“希望每个地方找到合适的产业定位,我们就努力地去服务这一块,让地方在这一块做到长板,或者将原来的长板做到更长,只有这样整个木桶才能越来越大。”
尽管如此,周霆向澎湃新闻记者坦言,目前依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例如思想观念上的地域保护障碍和资源转移担心、各地市区县间的产业类同定位导致同质化竞争、不同的科技产业政策和地方财力引发的矛盾、生活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长三角科技一体化的进程。”
但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氛围是临科创会持续推进的一件重任,“无论是分中心还是飞地,我们现阶段更多是要把创新创业的种子种下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总要有前人栽树,才能有后人乘凉。”周霆如是表示。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